谭万莲---游戏的分类(指导)以及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作用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27157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124 大小:5.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谭万莲---游戏的分类(指导)以及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谭万莲---游戏的分类(指导)以及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谭万莲---游戏的分类(指导)以及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24页
谭万莲---游戏的分类(指导)以及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24页
谭万莲---游戏的分类(指导)以及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谭万莲---游戏的分类(指导)以及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谭万莲---游戏的分类(指导)以及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作用(1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游戏的分类(指导)以及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作用,主讲人:谭万莲,何为游戏?,(一)游戏是一种儿童文化生活方式 (二)游戏是一种复合性的心理维度 (三)游戏是一种基本教育活动 1.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 2.游戏是促进儿童发展的基本教育活动 3.游戏活动的本体性和工具性,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游戏,创造性游戏,规则性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智力游戏,我国常用的游戏分类,游戏在幼儿全面发展中的教育作用,(一)游戏与幼儿生理发展 (二)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 (三)游戏与儿童社会化 (四)游戏与人格发展,(一)游戏与幼儿生理发展,1、游戏促进身体的生长和发育。 2、游戏是促进动作技能的发展 3、游戏

2、促进大脑发展,(二)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1、游戏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游戏激发儿童的表达欲望,为儿童自由表达创造适宜的语言环境。 游戏(特别是语言游戏),本身就是儿童学习语言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游戏不仅使语言理解深刻化,而且使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调节功能获得发展的机会。,2、游戏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游戏,是儿童创造性的源泵 游戏中获得的技能,有助于问题的创造性解决。 游戏,特别是结构游戏,有助于改善儿童的认识结构,挖掘儿童 的创造潜能。 游戏提供了一种激励创造性思维的适宜气氛。,3、游戏与儿童智力发展 智力游戏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 游戏中问题的解决或新颖的联想,能够改善或组化儿童的智

3、力结构,使智力转化为一种认识策略和机制。 游戏过程中,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智力活动。,(三)游戏与儿童社会化,游戏与儿童社会化密切相关,它是儿童以后能否成功地适应社会的关键所在。在游戏中,儿童不仅获得一些粗浅的交往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游戏,儿童可以逐渐地解除自我中心,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关心他人,认识并认同成人的社会角色,发展道德责任感,从而培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1、游戏促进儿童性别社会化 2、游戏促进儿童情感社会化 3、游戏促进儿童道德社会化 4、游戏促进儿童更好地接受文化,(四)游戏与人格发展,1、游戏是儿童自我意识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或方法。 2、游戏可以促进儿童

4、人格和谐,保证儿童心理健康 游戏有利于儿童积极情感的发展,也有利于疏导消极情绪 游戏有助于幼儿意志品志的培养。 游戏有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 游戏有助于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返回,各类游戏的指导,本章主要内容 幼儿园游戏的特点 角色游戏的指导 结构游戏的指导 表演游戏的指导 规则游戏的指导,第一 幼儿园游戏的特点 T:幼儿园中的游戏与幼儿园外的游戏相比,具有哪些特点?,幼儿园游戏的特点,游戏时间的固定性,游戏环境的教育性,伙伴关系的稳定性,教育者的指导性,幼儿园游戏的特点 幼儿园中的游戏与幼儿园外的游戏相比,在外形上显示出它自身的特点: 一、游戏时间的固定性 托幼机构外的儿童游戏,没有固定

5、的游戏时间,随意性大。 托幼机构中的游戏作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被有目的、有计划地固定安排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体现了游戏活动开展的计划性和时间的稳定性,这样有利于儿童形成习惯,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养成良好有序的生活规律。 eg:幼儿园一日活动计划,二、游戏环境的教育性 托幼机构外的游戏,家庭提供的玩具缺乏一定的教育意图。 如,儿童对自然界的沙、石头等感兴趣,但家长往往因为安全卫生等问题而加以制止。 托幼机构的游戏环境都是经过教育者按教育目的和要求精心设计的,有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丰富多样的玩具和游戏材料,有根据儿童游戏特点创设、布置的游戏场地。场地和材料的提供都符合安全、卫生的要求。,三、伙伴关

6、系的稳定性 托幼机构外,儿童在户外交往的对象带有极大的偶然性,碰到谁跟谁玩,缺乏稳定的伙伴关系。 托幼机构以年龄分班,每个班的儿童在人员、数量、性别等方面相对稳定。儿童结成的伙伴关系是相对稳定的,而且伙伴多,年龄相当,兴趣相同,相互交往的机会多,弥补了独生子女缺乏伙伴的缺陷。,四、教育者的指导性 托幼机构中,教师是经过专业培训的,懂得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并具有指导游戏的专业知识和机能技巧。,幼儿园内外儿童游戏特点的比较,第一类 角色游戏的指导 导入案例: 娃娃家:幼儿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宝宝等,会想出很多成人的事来模仿,如买菜、烧饭、招待客人等 照相馆:小朋友戴上摄影师的工作牌,拿起了照相机招呼

7、其他小朋友拍照 问题:以上游戏属于什么类型?,一、角色游戏的含义 (1)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通过模仿、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2)角色游戏与表演游戏中角色的区别 Q: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都要求小朋友扮演角色,这两种游戏中的角色有什么区别呢? 角色游戏中的角色: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物 情节:现实生活的印象 内容:可由幼儿自己选择创造 表演游戏中的角色:来源于文艺作品中的角色,反映的是 文艺作品的情节内容,在文艺作品的 基础上自己想象、创造。,二、角色游戏的结构 主题、角色、材料、情境、规则,幼儿角色游戏结构的特征:,1、扮演角色的多样性 (1)扮演角色的性质: 第一

8、类:机能性角色 通过模仿范例( 模仿对象)的一两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如,司机 方向盘的转动; 交警 手臂的挥动; 医生 听诊器、注射器的使用; 解放军 小军帽、腰扎皮带; 骑马 竹竿,跨在棍子或杆子上,一颠一颠地奔跑等。,第二类:互补性角色 Q:互补性的角色有哪些呢?,以角色关系中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的角色扮演。 如,妈妈孩子,医生病人,理发师顾客,老师幼儿。 幼儿往往喜欢担任占主动地位的一方。 如,母子中的母亲,医生病人的“医生”,理发师顾客的“理发师”,老师幼儿的“老师”,另一方一般均由假想对象玩具娃娃担任。 这种角色选择、扮演都多发生于成人幼儿之间,而很少有幼

9、儿幼儿之间的。 如,游戏中很少有“朋友”这种在幼儿之间发生的角色。,第三类,想象性的或虚幻性的角色。 主要来源于故事、童话、电视、电影等文学作品中,但并不是全部角色的再现,只是扮演其中的角色,迁移至现实生活中。 eg:聪明的一休中的一休,白蛇传中的许仙,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2)幼儿对于角色的扮演是有“选择性”的。 幼儿喜欢扮演成人的角色:如母亲、父亲、解放军、警察、司机、医生、教师、营业员、理发师。 男女性别差异:男孩更爱扮演父亲、叔叔、司机、警察等具有明显男性特征的角色。女孩更爱扮演妈妈、医生、护士等。 受经验影响:另有研究表明:住院的孩子比不住院的孩子更倾向玩医生看病、打针等游戏。,佩

10、勒认为,儿童许多游戏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情绪原因;孩子对角色的选择,基于他们对于某个人(或角色原型)的爱、尊敬、嫉妒或愤怒的感情。 1、模仿爱戴的、尊敬的人(往往是成人) 2、对恐惧害怕的人或事物的模仿,可以征服恐惧。 3、扮演“低于他们身份”的角色。,(3)选择不同角色的原因: 首先,情绪、情感的作用。 对成人的爱、尊敬、羡慕、恐惧、害怕的各种原因促使孩子去模仿成人,扮演角色。 其次,幼儿性别差异的影响。 3岁左右,孩子开始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开始根据性别选择角色。常认为因为我是男的,所以我当爸爸。 再次,幼儿对角色熟悉程度的影响。 如“小记者采访,电视台报道”等,“房地产公司经理如何售房”

11、,不熟悉则反映不出来。,2、游戏中物品的假想性 游戏中以物代物的特点,都与他们所想象的、不再眼前的东西在外形上有一定的相似性。 Q:积木、沙、树叶、草、石头可以假想成什么?,2、游戏中物品的假想性 游戏中以物代物的特点,都与他们所想象的、不再眼前的东西在外形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一块积木,面包,肥皂,饼干,枕头,砖头,把个人的象征变成了集体的象征,此时言语起了固定物体名称、功能的作用,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别的孩子理解,瓶盖锅(这是锅) 沙米 树叶、草菜 石头鸡蛋、炉子,3、假想游戏动作和情景的概括性 儿童在游戏中不是单纯地玩玩具:听诊器、方向盘等,而是通过使用玩具的动作来表现假想的游戏情节,以表达

12、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体验。 如,医生看病、司机运乘客、送小孩看病、去公园玩、去串门、做饭、买菜等, 游戏中的动作,不是具体某人、某一动作的翻版,而是概括的、压缩的动作。 如,为病人看病、妈妈抱娃娃、喂娃娃等是医生、母亲动作的概括。,T:什么是游戏规则?你能举例吗?角色游戏有游戏规则吗? 4、游戏规则的内隐性 游戏中的规则是明显的,制约着每个参加者的行动,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共同规则。 但是在角色游戏中,规则是内隐的,包含在每个角色中。 如,正确地表现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物应有的动作、态度,及别人与之的相互关系、语言、声调、思想感情等,就是角色游戏规则。 孩子们有时虽然知道自己是在游戏,是“假装”的,但

13、他们总是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再现他们所观察到的人们的生活活动。 常见孩子说:不是这样的,医生看病要先挂号,才开药,先用酒精消毒,才打针,等,正是内隐性规则的体现。,5、游戏主题的社会性,三、角色游戏的指导环节与要点 (一)角色游戏的前期准备 1、丰富幼儿生活经验。(参观、看图书、听故事、旅游、参加社会活动等) 案例 2、提供适合的场所及丰富的游戏材料。案例 1),设置相对固定的游戏场所 2),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 3),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二)角色游戏的现场指导 1,鼓励和启发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确定游戏主题。 P91 案例4.6幼儿园游戏 2,教会幼儿分配游戏角色。(自己报名、推

14、选、轮流) P91 案例4.7幼儿园游戏 3,观察幼儿游戏,参与幼儿游戏,给予适宜的指导。 P91 案例“我自己想办法”幼儿园游戏 教师在下列情况下需要参与游戏,1、游戏内容贫乏无聊时,需要教师通过启发、诱导进一步发展与深化游戏时 P93 案例:“新娘子游戏”幼儿园游戏 2、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或发生冲突,自身难以解决时 P94 案例4.10幼儿园游戏 3、教师对幼儿的部分游戏行为不太理解,需要进一步了解情况时 P94 案例4.11幼儿园游戏,(三)角色游戏结束环节的指导 P30幼儿游戏与指导 1,愉快地结束游戏,培养幼儿对游戏的兴趣。 游戏时间快到时,提前提醒幼儿,让幼儿做好准备。 注意以游

15、戏的形式结束游戏,如火车到站了,医院下班了,娃娃睡觉了。 2,引导幼儿收拾游戏材料和场地,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3,评价游戏,丰富游戏经验,提升游戏水平。,三、不同年龄班角色游戏的特点与指导 幼儿园角色游戏的共同特点是: 创造性对人类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创造性再现。 过程性从开始到结束有完整的过程,所占时间较长,条件较复杂。 变化性与人类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内容随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1、小班 (1)特点 小班儿童处于独自游戏、平行游戏的高峰时期。 对模仿成人的动作或玩具感兴趣,角色意识差; 游戏的主要内容是重复操作、摆弄玩具; 游戏主题单一、情节简单; 儿童之间相互交往少,主要是与玩具发生作用,

16、与同伴玩相同的或相似的游戏。,(2)指导 教师要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儿童提供种类少、数量多、且形状相似的成型玩具,避免儿童为争抢玩具而发生纠纷,满足儿童平行游戏的需要; 教师以平行游戏法指导儿童游戏,也可以游戏中角色身份加入进游戏中,在与儿童游戏的过程中达到指导的目的; 要注意规则意识的培养,让儿童在游戏中逐渐学会独立。 通过讲评帮助孩子积累游戏经验。,2、中班 (1)特点 中班儿童由于认知范围的扩大,游戏内容、情节比小班儿童丰富多了; 处于联合游戏阶段。 想尝试所有的游戏主题,有了与别人交往的愿望,但却还不具备交往的技能,常常与同伴发生纠纷。 中班儿童在游戏中有较强的角色意识,有了角色的归属感,他们首先会给自己找到一个角色,然后带着这个角色去做所有想做的事。 表现出游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