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病基础复习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26348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2.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脑血管疾病基础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脑血管疾病基础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脑血管疾病基础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脑血管疾病基础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脑血管疾病基础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脑血管疾病基础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血管疾病基础复习(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脑血管疾病基础复习,复习解剖,一、大脑: 1、由二个半球组成,分额、顶、颞、枕、岛叶。表面灰质,下为白质。 2、内嚢是白质,分前肢、膝部、后肢。病变时出现三偏:偏瘫损害皮质脊髓束。偏身感觉障碍损害感觉传导纤维。偏盲损害视放射。,3、有几个重要中枢 运动中枢:额中央前回,支配对侧随意运动。 感觉中枢:顶叶中央后回,支配对侧深浅感觉。 言语中枢:运动性言语中枢在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损害时为运动性失语。感觉性言语中枢在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损害时为感觉性失语。 听觉中枢:在两侧颞横回。 视觉中枢:在枕叶距状裂,损害时出现对侧同向偏盲或视幻觉。,二、小脑 由二个半球和蚓部组成,保持平衡和共济运动的机能。

2、 半球损害肢体性共济失调 蚓部损害躯干性共济失调 三、脑干 1、分中脑、桥脑、延髓,发出312对颅神经。 2、一侧脑干损害出现交叉性瘫痪。,脑部血液供应: 由两条颈内动脉和两条椎动脉供给。 颈内动脉分出: 1、眼动脉 2、后交通动脉 3、脉络膜前动脉 4、大脑前动脉 5、大脑中动脉,供应眼部及大脑半球前3/5部分即额、颞、顶叶及基底节区血液。 两侧椎动脉在脑桥下缘合成基底动脉,依次为: 1、小脑后下动脉 2、小脑前下动脉 3、脑桥支 4、内听动脉 5、小脑上动脉,供应小脑及脑干。 脑底动脉环(Willis环):两侧大脑前动脉由前交通动脉连接,两侧颈内动脉与大脑后动脉由后交通动脉连接,构成脑底动

3、脉环。,脑血管疾病的病因: 1、血管壁病变 2、心脏及血液动力学改变 3、血液成分及血液流变学改变 4、其它,急性脑血管的分类,缺血性: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脑梗死 出血性: 1、脑出血 2、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概述:简称TIA 1、定义:指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一过性供血不足,导致供血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2、特点:发作突然、时间短暂,一般为 520分钟,不超过24小时,发作间歇神经系统完全正常。,二、病因及发病机理: 多种学说 1、微栓子 2、血液动力学改变 3、脑血管痉挛 三、临床表现: 1、颈动脉系统TIA:常见发作性偏瘫或单瘫,偏身感觉

4、障碍,失语,特征性表现一过性失明。 2、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常见发作性眩晕、,视力障碍、视野缺损、复视、共济失调、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及交叉性瘫。特征性表现 *猝倒发作(脑干网状结构缺血) *少见短暂性全面遗忘症 *双眼视力障碍发作 三、诊断与鉴别 1、诊断- 靠典型病史 2、鉴别: 部分性癫痫、梅尼尔氏病、 心脏疾病。 四、治疗,(一)病因治疗 (二)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聚集剂: 阿斯匹林、噻氯吡啶 2、抗凝治疗 3、钙拮抗剂-脑保护剂 4、中医药,(三)外科治疗 预后,脑梗死,一、脑血栓形成 二、脑栓塞 三、腔隙性梗塞,脑血栓形成,一、病因: 最常见为动脉粥样硬化,常伴有高血压,少见为

5、动脉炎等 好发部位: 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虹吸部及起始部、椎动脉及基底动脉中下段。 二、病理: 病变6小时內组织改变不明显,属可逆性,8-48小时病变中心部位发生软化。 掌握缺血半暗带理论 类型:大面积脑梗死,分水岭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 三、临床表现 临床类型: 1、完全型:起病六小时内达高峰,常为完全性偏瘫。 2、进展型,3 、可逆性脑缺血发作(RIND) 主要脑动脉闭塞的临床表现 1、颈内动脉: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特征性病变一过性失明,Horner征。 2、大脑中动脉:主干病变出现三偏、失语。皮层支病变-单瘫,优势半球-失语,非优势半球-体象障碍;深穿支-三偏或部分,3、大脑前

6、动脉:单肢瘫及感觉障碍,排尿障碍,淡漠、欣快、强握、摸索。 4、椎-基底动脉:眩晕、复视、构音吞咽障碍、共济失调、交叉性瘫。基底动脉主干-四肢瘫、延髓麻痹、昏迷。桥脑基底部-闭锁综合征 5、大脑后动脉:常见对侧同向偏盲,丘脑综合征,锥体外系症状。 6、小脑后下动脉:引起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 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同侧面部及对侧半身感觉障碍。 同侧Horner征; 同侧肢体共济失调; 同侧软腭及声带麻痹、吞咽困难、声音嘶哑,辅助检查,CT-24-48H出现低密度灶,脑干病变显示不良。 MR-效果较好。 脑血管造影 TCD 腰穿,诊 断,1、老年或老年前期病人,有动脉硬

7、化及高血压。 2、安静状态下急性起病,可有TIA史。 3、表现为偏瘫、偏麻、失语等,症状1-3天达高峰。 4、多数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高颅压症状。,CT有助于诊断,脑脊液多正常。 鉴别诊断: 1、脑出血 2、脑栓塞 3、颅内占位性病变,治疗,一、急性期治疗治疗原则 1、超早期治疗 2、综合保护治疗 3、个体化治疗 4、整体化观念 5、对卒中的危险因素给予干预,二.超早期溶栓治疗 1.溶栓药物:尿激酶 链激酶 rtPA 2.适应症 3.并发症:出血 再灌注损伤 再闭塞 三.抗凝治疗 四.脑保护治疗 五.降纤治疗 六.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七.外科治疗 八.一般治疗 维持生命体征,处理并发症 1.

8、维持呼吸道通畅,控制感染. 2.心电监护,适当降压,控制血糖,电解质平衡 3.抗脑水肿. 九.其它 十.脑卒中病房 十一.康复治疗及预防性治疗,脑栓塞,定义: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动脉造成脑血管梗阻。 病因: 1、心源性 2、非心源性 3、来源不明,临床表现,1、各种年龄均可发病。 2、发病急骤 3、症状取于病变血管部位 4、相应疾病症状,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急骤发病,有栓子来源,相应病变血管的神经系统体征,结合CT。 鉴别: 1、脑血栓形成 2、脑出血,治 疗,基本同脑血栓形成,注意治疗原发病。 主张抗凝及抗血小板,不宜溶栓。 出血性梗塞及细菌性心内膜炎禁抗凝。,脑出血,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

9、血 病因病理:主要为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常见部位是内嚢(豆纹动脉破裂),可破入脑室。 临床表现:多发于50岁以上高血压病患者,活动状态或情绪激动后急性起病,症状数小时达高峰,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发病时血压高。,基底节区出血: 轻型:三偏、凝视、失语 重型:昏迷、瞳孔不等大、去脑强直、脑疝。 脑叶出血: 1、无瘫痪者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 2、有瘫痪者部分较轻。 3、出血量大者,起病即昏迷。 脑桥出血:轻者交叉性瘫痪,重者四肢瘫痪,针尖瞳孔、中枢性高热、呼吸不规则。 中脑出血:轻型为一侧动眼神经瘫痪,对侧偏瘫,重者四肢瘫,深昏迷. 小脑出血:眩晕呕吐、枕部痛、病变侧共济失调、眼球震颤、易发生脑疝死

10、亡。 脑室出血:出血量少,似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量大,昏迷呕吐、瞳孔小。两眼分离或浮动,四肢瘫,去脑强直多迅速死亡。 辅助检查-CT首选,腰穿可血性脑脊液。,诊断与鉴别:1、诊断 2、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保持安静,防止继续出血,抗脑水肿,降颅压,调整血压,改善循环,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 外科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定义:软脑膜血管破裂流入蛛网膜下腔 病因:常见先天性动脉瘤,其次是脑血管畸形和高血压动脉硬化。 典型临床表现:任何年龄可发病,起病急骤,突然出现剧烈的爆炸样头痛,伴恶心呕吐,半数有意识障碍,少数精神症状,体检明显脑膜刺激征。,* 诱因和前驱症状 * 老年病人症状不典型 * 常见并发症 1.再出血 2.脑血管痉孪 3.脑积水 4.其它,辅助检查,1、CT:脑沟、脑池或外侧裂中有高密度影,脑室积血,脑血管痉挛致脑梗塞和阻塞性脑积水。 2、脑脊液呈均匀血性。 3、脑血管造影,诊断与鉴别: 1、诊断 2、鉴别 治疗原则:制止继续出血,防治脑血管痉挛,出除出血原因,防止复发。 1、绝对卧床休息46周,对症处理。2、抗脑水肿 3、防治再出血,用抗纤维蛋白溶解剂 4、防治脑血管痉挛-钙拮抗剂 5、脑脊液置换疗法 外科手术:根治动脉瘤,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