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政治总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课件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21096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3.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高考政治总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2014届高考政治总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2014届高考政治总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2014届高考政治总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2014届高考政治总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届高考政治总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高考政治总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课件(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生活与哲学,考纲展示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知识梳理,问题探究 1判断正误 (1)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获得知识只有参加实践。( ) (3)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真理客观性的否定。( ) (5

2、)真理是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6)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永无止境,人们不可能获得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 ) (7)真理是客观与主观具体历史的统一。( ),2连线,一、实践与认识 1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 (1)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实践的特点,对实践概念的理解 从主体看,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其他动物的本能活动不是实践;从对象看,实践改造的是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发生在人和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

3、在人头脑中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辩论等)不是实践;从性质上看,实践是一种改造活动,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不能混淆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首先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个来源是唯一的,一切真知皆来源于实践,因为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只有在实践中接触客观事物,变革客观对象,才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则有两条,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通过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则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

4、系。实际上,无论何种知识都离不开直接经验,一切真知皆来源于实践。,(2012大纲全国高考)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 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 A B C D,答案:B,二、正确理解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

5、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包括权力、地位等)为转移。,(3)对同一个对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的原因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4)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的真理只有一个。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的多种不同认识中,只有一个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本来状况的认识。,(5)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论他的出身、社会地位、职业状况等如何,只要他的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他就拥有真理。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的具体性 (1)真理

6、都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否则,历史条件发生变化,仍旧照抄、照搬,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3真理的条件性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4真理与谬误 (1)区别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

7、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它同真理有着严格的界限,二者是相互对立的。,(2)联系 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事实上,在人的认识过程中,不可能只有真理而没有谬误,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避免错误的发生。,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一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谬误之所以发生,往往是因为它超出了真理存在的条件,因而,只要再回到真理存在的条件范围内,谬误就会转化为真理。谬误向真理转化的另一种含义是指人们可以从错误认识中引出真

8、理性的认识。人们在犯了错误后,只要善于分析犯错误的原因,认真总结教训,就能使错误成为认识发展的重要环节,进而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实现谬误向真理的转化。,(1)多数人的意见不一定是真理,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2)不能认为真理永远都是正确的。真理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要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它就会成为谬误。 (3)在一定范围内真理和谬误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混淆,更不能相互包含。 (4)真理的具体性与条件性的区别:真理的具体性是真理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强调纵向的变化;而真理的条件性相对于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强调横向的变化。,(2012福建高考)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

9、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打破。这启示我们 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 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故B项观点错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故D项观点错误;C项观点与题干无关。题干表明:牛顿力学理论有其适用条件和范围,这说明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故A项观点符合题意。 答案:A,三、认识过程 1认识的反复性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

10、帆风顺的。 (1)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2)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的无限性 (1)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对象无限变化的物质世界。认识主体世代延续的人类。认识基础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2)认识反复性和无限性比较 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从每一个具体的认识、人的现实认识能力上看,由于受主客观条件

11、的限制,任何认识都是有限的,任何认识都不是终极认识。但从认识的目的、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上看,认识有时是无限的。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永无止境,认识也要不断深化;认识的不断发展才能为实践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因此人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3认识的上升性 (1)原理: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2)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正确理解认识

12、的发展过程要注意以下几个“并不意味着”: (1)认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并不意味着人类没有彻底认识世界的能力。 (2)认识具有反复性,并不意味着人们无法正确认识事物。 (3)单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并不意味着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2012山东高考)自1956年美国科学家在实验中直接观测到中微子后,人类对中微子的研究不断深入。2011年9月,欧洲核子中心称发现“中微子超光速”现象,同时指出实验过程存在误差,呼吁全球科学家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和独立测试。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真理和谬误没有原则界限 C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D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答案:A,转变经

13、济发展方式 【新闻回放】 材料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上;必须毫不放松抓好“三农”工作,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支撑能力。,材料二 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

14、期发展后劲。,【考题体验】 为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某省委组织专家分赴全省各地市进行了实地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该省省委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的建议,深化了对转方式调结构的认识。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该省省委开展调研工作的合理性。,【命题透析】,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该省省委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了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该省省委通过调研发现新问题,推动了认识的深化。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该省省委通过调研获得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创新演练】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

15、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命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进一步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从哲学上看这体现了( ),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 B C D,解析: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入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进一步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入选;不是哲学观点,不选;材料

16、未体现,也不选。 答案:C,2早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就要求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这是党中央提出转变增长方式的开始。1992年党的“十四大”警示,不能走到过去那种忽视效益、片面追求产值、争相攀比、盲目上新项目、一味扩大基建规模的老路上去。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党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又特别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结合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说明人类认识发展的主要特点。,答案:(1)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