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政治复习课件思想政治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新人教版课件2013高考课件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20746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4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高考政治复习课件思想政治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新人教版课件2013高考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3高考政治复习课件思想政治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新人教版课件2013高考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3高考政治复习课件思想政治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新人教版课件2013高考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3高考政治复习课件思想政治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新人教版课件2013高考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3高考政治复习课件思想政治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新人教版课件2013高考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高考政治复习课件思想政治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新人教版课件2013高考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高考政治复习课件思想政治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新人教版课件2013高考课件(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点 1: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汉字,史学典籍,基本载体,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_和_。 2文字是文化的_,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 进入_时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_。,文明,重要标志,考点 2: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文明程度,实用性,整体性,(2)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_的重要标志之一。我 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_和_ 的特

2、点。,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1)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 , _不同。受_、_等因素的影 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_特征。 (2)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 _,又保持着_。 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历史,地理,区域,融合,各自的特色,考点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_,中华文化呈现着多 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 _,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_,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共同体,共性,瑰宝,相互交融,3各兄弟民族文化_、相互促进,

3、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民族凝聚力,4.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 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_。,考点 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包容性,求同存异,1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_。,兼收并蓄,求同存异,2含义:即_和_。_ 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_相处;_就是能在 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_成分。 3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_的关系中交流,增 强对自身文化的_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_。,和睦,兼收并蓄,积极,和睦,认同,理解,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考点 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以_, _、_、 _、_的伟大的民

4、族精神。 考点 2: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1_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 的各个方面。_、爱好和平、勤劳勇敢、_ 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_这个主题。无论 什么时期, _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 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_。,自强不息,爱国主义,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支柱,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2特征:爱国主义不是_的,而是_的。在 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_ 的要求,也有不同的 _ 。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 _的。 3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发展 _ ,拥护 _。 考点 3:民族精神的时

5、代特征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_,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 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_的过,程。,结晶,丰富,抽象,具体,共同,具体内涵,一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统一,考点 4:为什么要张扬中华民族精神 1重要性: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1)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绵延数千年的_ 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_。 (2)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_。 (3)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_,是中 华民族之魂。,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纽带,精神支柱,精神动力,2必要性。,全民族综合素质,我国国际竞争力,(1)它是提高_的必然要求。 (2)它是不断增强_的要

6、求。 (3)它是坚持_的需要。,考点 5: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挥“主心骨”,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_ 的作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统领文化建设,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优良传统,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 _。,社会主义道路,3弘扬和培育民族传统,必须正确对待_。 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_,汲取各民族 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_ 、,_的图谋。,外来思想文化,文明成果,西化,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_相结合。 以_的民族精神和以_的 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伟大实践。

7、只有不断注入以_的时代精 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培育以 _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分化,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改革创新,改革创新,爱国主义,精神支柱,强基固本,弘扬者,建设者,5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 _,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_。我们 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_和_。,【例 1】(2012 年广东学业水平考试)(单选)在中国历史上, 尽管有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王朝统治中国,但汉字的使用一直,是主流,且从未终止过。这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中华,文化一脉相承 汉字是各民族文化的标志,A,B,

8、C,D,解析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说法错误,汉字为中华各 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不能说“汉字是各民 族文化的标志”。 答案A,【例 2】(2011 年广东学业水平考试)(单选)中华文化蕴涵 的崇尚道德、追求和谐和民族复兴等丰厚的精神,是在中华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的。这里强调的是(,),A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动力 B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晶 C中华民族精神必将发扬光大 D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民族素质的要求,解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在中华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逐 步形成的”强调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 程,B 项符合题意。A、C、D 三项均与题

9、意无关。,答案B,【例 3】(2012 年广东学业水平考试)(双选)广东省建设文 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 年)提出,要大力培育以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以岭南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为底蕴、以现 代文明素质为特征的新时期广东人文精神。新时期弘扬和培育,广东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在于(,),A确保文化建设成为广东省的中心工作 B全盘继承岭南传统文化,推动广东文化创新 C提升人们的综合素质,树立良好社会文明风尚 D为广东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解析A 项错误,中心工作只能是经济建设。B 项错在“全 盘继承”,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应排除 A、 B 两项。 答案CD,误区

10、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文字与史学典籍。 注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汉字与史学典籍。 误区 2:文字的发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注意: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误区 3: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注意: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 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但是,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各自的 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 互促进,共同组成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 化具有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误区 4:爱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

11、心。 注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误区 5:爱国主义是抽象的。,注意: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误区 6: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注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误区 7:经济建设是我国当前所有工作的中心,一切活动都 要围绕经济建设展开,弘扬民族精神会影响经济建设。 注意:弘扬民族精神不会影响经济建设,反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误区 8: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所以,中华民族精神是不变的。 注意:民族精神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误区 9: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必须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 注意: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 取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外来腐朽文化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