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护理专业生理学课件-8尿生成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20506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1.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科护理专业生理学课件-8尿生成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本科护理专业生理学课件-8尿生成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本科护理专业生理学课件-8尿生成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本科护理专业生理学课件-8尿生成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本科护理专业生理学课件-8尿生成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本科护理专业生理学课件-8尿生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护理专业生理学课件-8尿生成(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尿液的生成与排出,主讲 叶富守,第一节 概述(图),(一)排泄的概念:排泄是指机体将新陈代谢中产生的终产物、不需要或过剩的物质,经血液循环由排泄器官向体外输送的生理过程。 (二)排泄器官及其排泄物 1肾 排泄水、盐类、尿素、肌酐、某些药物和毒物等。 2肺 排泄CO2、水、挥发性药物等。 3皮肤 排泄水、无机盐、少量尿素等。 4消化管 排泄盐类、色素、药物和毒物等。,肾脏是最重要的排泄器官,肾脏通过尿的生成: 可以排出机体的大部分代谢终产物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 调节细胞外液量和血浆渗透压; 保留体液中的重要电解质如钠、钾、碳酸氢盐以及氯离子等,排出氢离子,维持酸碱平衡。,肾脏解剖结构,肾

2、单位,滤 过 膜,肾小球,尿量与尿的理化性质 一、尿 量,正常成人尿量为1.02.0Ld,平均为1.5Ld。 如果每天的尿量长期保持在多于2.5L,为多尿;每天尿量在0.10.5L,为少尿;少于0.1L,为无尿 。 正常成人每天约产生35g固体代谢产物,最少需0.5L尿量才能将其溶解并排出。,二、尿的理化性质,pH在5.07.0之间。荤素杂食者尿呈酸性;素食者尿呈弱碱性。 尿的比重在1.0151.025之间。 渗透压为301400mOsmL。 尿的颜色、比重、渗透压以及化学成分等,可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故在临床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临床检验常验尿),尿的成分,尿中含水分约9597,固体物只占

3、35。后者又可分为有机物与无机盐两大类。 有机物中主要是尿素,其余为肌酐、马尿酸、尿色素等。 无机盐中主要是氯化钠,其余为硫酸盐、磷酸盐和钾、氨等的盐类。,第二节 尿的生成过程,尿生成的过程,尿生成的过程包括三个环节: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1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滤过膜 (图),2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 平均为125mlmin。 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

4、滤过分数。 滤过分数为125660100=19,(二)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1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 2有效滤过压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2)血浆胶体渗透压 (3)肾小囊囊内压 3肾血浆流量,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滤过膜改变 滤过膜的通透性:通透性增大,可出现蛋白尿、血尿。 滤过膜面积:面积减小,滤过量减少。 2.有效滤过压改变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当动脉血压降到80mmHg以下时,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相应下降,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也降低。当动脉血压降至4050mmHg以下时,肾小球滤过率将降为零,出现无尿。 肾小襄内压:囊内压升高,滤过作用减弱。肾盂或输尿管结石、肿瘤压迫或其

5、他原因引起的输尿管阻塞,有些药物若浓度太高,可在小管液的酸性环境中结晶析出。某些疾病溶血过多,血红蛋白可堵塞肾小管。,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升高,滤过率增大,如低蛋白血症时。 3.肾小球的血浆流量改变:增大,则滤过率增大,反之减少。肾小球血浆流量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速度减慢,具有滤过作用的毛细血管段加长,肾小球滤过率增加;相反,肾小球血浆流量减少时,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速度加快,从而使具有滤过作用的毛细血管段缩短,肾小球滤过率减少。,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及其影响因素,(一)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按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为125ml计算,每日生成的总量

6、可达近180L,而终尿量一般为1.5L,说明原尿中的水99以上被重吸收入血。 重吸收的基本方式分为被动重吸收和主动重吸收两类。,几种重要物质的重吸收,(1)Na+和Cl的重吸收 (2)水的重吸收 (3)HCO3的重吸收 (4)K+的重吸收 (5)葡萄糖的重吸收 终尿中不出现葡萄糖的最高血糖浓度(一般为160180mg100ml或8.889.99mmol/L),称为肾糖阈。,(二)影响肾小管重吸收作用的因素,1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 由于小管液中的溶质含量增多,渗透压增高,使水的重吸收减少而发生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如甘露醇和山梨醇利尿。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浓度增加,超过肾糖阈,部分葡萄

7、糖不能被近球小管重吸收,小管液渗透压增高,妨碍了水和NaCl的重吸收,而使其排出增多,故原尿增多并出现糖尿。 2球-管平衡,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1H+的分泌 见图 2NH3的分泌 3K+的分泌 H+-Na+交换与K+-Na+交换之间有竞争抑制现象。如在酸中毒时, H+-Na+交换增强,而K+-Na+交换则变弱,可能出现高钾血症。,四、尿的浓缩和稀释(自学),学习目标 1简述尿浓缩和稀释发生的部位、基本条件与关键因素。 2简述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及其维持。 3解释高渗尿、低渗尿、等渗尿的定义。 抗利尿激素的水平是决定尿浓缩或稀释的关键因素。 如当机体缺水时,抗利尿激素的合成与释放

8、增多,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且为高渗尿(即尿被浓缩);反之,通过相反的机制,则尿量增多,且为低渗尿(即尿被稀释)。,第三节 尿生成的调节,学习目标 1简述肾交感神经兴奋时对尿生成的影响。 2阐明ADH和醛固酮对肾小管功能的调节作用。 3说明心房钠尿肽的来源和作用。,一、肾交感神经的作用 二、抗利尿激素(ADH) (1)合成与释放:ADH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合成,经下丘脑-垂体束运至神经垂体贮存和释放。 (2)主要生理作用:增加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调节抗利尿激素分泌的主要因素是: 血浆晶体渗透压、循环

9、血量 。(见图),三、醛 固 酮,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分泌 。 作用:主要是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Na+和水的重吸收,促进K+的分泌,所以,具有保Na+ 排K+ 和增加细胞外液量的作用。 醛固酮的分泌主要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血K+、血Na+浓度的调节。 (见图) 四、心房钠尿肽(了解),第四节 血 浆 清 除 率,清除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清除率 (clearance,C):指两肾在单位时间(每分钟)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些物质完全清除出去,这个被完全清除了某物质的血浆毫升数就称该物质的清除率(ml/min),血浆清除率(C),血浆某物质浓度(P),尿中某物质浓

10、度(U),每分钟尿量(V),测定清除率的理论意义 测定肾小球滤过率 1.菊粉清除率 肾排出量为肾小球滤过量与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量 和分泌量的代数和 UV=FP-R+E 某物质滤过后,不被重吸收,也不被分泌则 UV=FP, F=UV/P=C,菊糖:即能自由滤过又不被重吸收与分泌,故菊糖的血浆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GFR),2.内生肌酐清除率: 临床常用内生肌酐清除率代表GFR 内生肌酐指体内组织代谢产生的肌酐。试验前禁食肉类和禁剧烈运动(避免因摄入和产生过多外来肌酐对测定结果的影响)。以代替因菊糖试验操作的繁琐 C肌酐尿肌酐(mg/L)24小时尿量(L)/血浆肌酐(mg/L)(L/24h)

11、正常值:128L/24h,测定肾血流量 血浆中某一物质(如碘锐特、对氨基马尿酸),经过肾循环一周后可以被完全清除:UV=XP,则C=UV/P=X,碘锐特、对氨基马尿酸(PAH): 即能自由滤过又能被分泌(90%/流过肾一周),故PAH的血浆清除率=有效肾血浆流量。 有效肾血浆流量=肾血浆流量的90%, 肾血浆流量=有效肾血浆流量90%。,测得肾血浆流量为660ml/min 肾血流量=660/55100 =1200ml/min,推测肾小功能管的 C小于125ml/min,重吸收大于分泌 C大于125ml/min,重吸收小于分泌,葡萄糖: 即能自由滤过又能全部重吸收,故葡萄糖的血浆清除率=0时的最大血糖浓度为肾糖阈。,第五节 尿的排放,一、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 (图8-9) 1盆神经 2腹下神经 3阴部神经 尿量增加到400500ml时膀胱内压才超过10cmH2O而明显升高(图8-10) 二、排尿反射过程(见图),三、排尿异常,(一)尿频 排尿次数过多者称为尿频。 (二)尿潴留 膀胱中尿液充盈过多而不能排出的现象称尿潴留。 (三)尿失禁 排尿失去意识控制,出现随时小便而不能抑制的现象,称为尿失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