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霞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第二节

上传人:初**** 文档编号:88216185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X 页数:44 大小:303.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汪霞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第二节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汪霞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第二节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汪霞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第二节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汪霞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第二节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汪霞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第二节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汪霞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第二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汪霞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第二节(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课程设计及其取向,一、课程设计,二、课程设计取向,三、课程设计的两个基本步骤,课程设计是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活动,是对课程目标,教育经验和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具体化的过程。,(简记:以制定选组预设),课程设计阶段,课程开发,课程实施阶段,课程评价阶段,课程设计的定义,课程设计取向,课程设计的两 个基本步骤,课程设计涉及到目标、内容、经验组织、评价等要素安排,但重点是目标制定与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一)宏观层面: 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 学校课程的宏观结构课程计划 (二)中观层面: 具体学科进行设计课程标准、教科书 (三)微观层面: 重新组

2、织设计课程材料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思考:课程设计与课程编制?区别,二、课程设计的取向,(一)学科中心取向,学科中心取向的设计强调从学科门类及分科知识体系出发,以知识为中心设计课程,这种课程设计的思路其实与知识的积累,传承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科中心取向课程设计的思想基础可归结为永恒主义与要素主义,两者的共同目标是培养有理性的,有智慧的人,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传统,二、课程设计的取向,(一)学科中心取向优缺点,优1.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最系统,最有效地设计形式。 2.学生也能最有效、最经济的建造自己的知识库。 3.学习过程可以清楚地展开,有利于教学过程管理。 4.容易为社会认可且便于测量。

3、(简记:学建展开认测量),缺: 1.课程目标的范围狭窄 2.倾向于割裂知识,从而割裂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脱离现实世界所关心的事,以及发生的事件,课程内容没有充分反映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出现的问题面临的挑战,应对的策略。 4.对学生的能力,需要,兴趣和阅历缺乏足够的注意,导致教学内容不能适合学生的需求,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5.人类的知识不断积累,不断增加,特别是在当代科学技术带来的知识分化,综合的变化,知识的陈旧率大大提高。 (简记:目脱需要割分陈),(二) 学生中心取向 学生中心取向课程设计的核心思想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目的,使课程适应学

4、习者,而非学习者适应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意味着师生共同参与课程的设计及实施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强调每一个学习者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评价: 优:1.以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为基础 2.着重强调发展个人的潜力和兴趣 3.从某种程度上排除了学科割裂的倾向 (简记:需兴割潜力) 缺: 1忽视了对教育具有关键意义的社会目标 2不利于帮助学生建立逻辑紧密的知识体系和掌握各种必要的技能 3这种设计在实践上不容易实施 (简记:社目逻辑不易实),(三) 社会中心取向(2017真题) 社会中心取向的课程设计,关心的重点是个人和社会生存的问题,课程内容是以社会的问题为基础加以选择和组织的,并几乎总是跨越学科界限的

5、。社会中心取向的课程设计的中心的“问题”并非指通常的学科教材设计中围绕学科内容本身所提出的“练习题”,而是指更加广泛的,在现实世界中要求人们回答的问题。,评价: 优 1打破学科之间的隔绝状态,实现了跨学科的联系。 2加强了学习者与社会的联系,使社会目标在课程直接 得到体现。 3.学习者的个体经验和需要,兴趣得到重视,易于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机。 (简记:需兴割社目) 缺:1所传授的知识缺乏严密的逻辑系统 2容易忽略与生活实际没有直接联系知识 3面临师资、教材等方面的困难 (简记:逻辑师资忽直接),现代课程设计取向:,1.基本观点: 注重教学的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传递与继承,通常以逻辑组织严密的分

6、科课程的面貌出现。,(一)学术理性主义取向,2.发展 融入知识形式划分、结构主义心理学成果,照顾了社会效益和学生个人准备。如: 赫斯特:知识七种形式: 形式逻辑和数学、自然科学、对自己和他人心智的理解、道德判断和意识、美感经验、宗教主张、哲学理解 布鲁纳:学科结构课程设计,3.评价 优点:有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进行文化传统的继承,教学及评价易于管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学材料。 缺点:学科的封闭性易造成知识统一体的割裂,脱离了现实生活,较少顾及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等。,(二)认知发展取向,1.基本观点 关注焦点:如何教,而不是教什么。 课程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发展能用于更广阔背景下的认

7、知技能。(辨别最有效的智力过程,通过为学习者提供有利环境和条件,使学习者通过与环境及学习材料的互动发展认知技能。),2.评价 优点:在知识激增的情况下,有效认知技能的掌握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不足:该取向的课程实施,对实施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且对于有效智力过程或认知技能问题,各有见解,实际操作存在一定的困难。,(三)人本主义取向,1.基本观点: 着重于学习者的自主及成长,关注教学内容,也重视教学过程。 主张教育的功能是协助学习者争取个人的实现,课程应该为学习者进一步发现自我提供内容和工具。,评价 优点:注重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 不足:重视方法、技巧和经验,忽略他们所

8、设计的学程的长期效果;未必能对个别学习者有充分的照顾;理论基础薄弱,没能把不同心理学派的原则统一和相互关联起来;较少关注社会需要。,(四)社会重建取向,1.基本观点: 着重教育和课程内容在整个社会环境中的作用,强调学习者要对社会的发展承担责任。 社会适应论者认为课程目标是协助学生掌握投入社会所需要的技能;社会重建论者希望课程帮助学习者改变社会现存的体制。,2.评价 社会重建主义取向有着理想主义色彩,但教育是否应该以及能否承担建立一个理想社会的重任值得怀疑。,(五)科技取向,1.基本观点 科技取向:着重过程和如何教,以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原理为依据,着眼于学习者行为的改变;重视目标的确定(先

9、决条件),课程的作用在于寻找有效手段,用以实现一系列事先规定的目的;学习须按照一个有系统的可以预测的方式进行,3.评价 优点:能够通过合理安排学习次序来提高教学效率,并易于监察学习者的进展等。 不足:较少注意教学环境的改善,对难以程序化的学习任务无能为力,且有学习个人化、社会化程度差之弊。 总之: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及教育实际,应该采用综合化的课程设计取向。,三、 课程设计的两个基本步骤(=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1.定义 课程目标就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德、智、体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10、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2.课程目标来源 课程目标的来源主要考虑以下五个方面:(简记:学学学社校培) 1.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的需要 2.学科专家的建议 3.学科逻辑 4.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5.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目标的取向(重点,要会评价 课程目标的取向是确定课程目标时研究者持有的价值观或指导思想: (1) 普遍性目标的取向 “普遍性目标“取向依据一定的哲学或政治见解,推演出具有普遍或一般性质的教育宗旨或原则,再将这些宗旨或原则运用于课程领域,使之成为课程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 优:具有普遍性,适用于所有教育情景,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解释,

11、并运用于具体实践。 缺: 1模糊、不够清晰具体,常常出现歧义。 2出于哲学或政治见解的直接演绎,缺少科学依据。 3在逻辑上不够周全,常以教条形式出现。(模糊教条缺科据),(2) 行为目标取向 行为目标取向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程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之后学生身上放生的行为变化。行为目标的基本特点是目标精确、具体和可操作,也容易评估。 优: 1克服了普遍性目标模糊性的缺陷,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2行为目标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3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全程目标和方向的控制(简记:精确控制平台) 缺:1如果目标都以行为的方式来叙写,那么课程就会强调那些可以识别的

12、要素,而那很难测评、很难被转化为行为内容就会遭遇忽视。 2.指强调行为结果而忽视内在心里过程,违背了学习的真谛。 3.事先明确规定课程目标所依据的原理,本身就可能存在疑问。 4.过分注重目标预设,限制教师积极性。(简记:忽视难转化,忽视内在心里,目标预设原理),(3)“生成性目标”取向 生成性目标又叫”发展性目标”或“展开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这是在帮助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时必须考虑的目标。生成性目标注重过程和情境的价值,教师应根据课堂学生的实际进展情况提出相应的目标。 优1重视教师和学生在课程目标确定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关注现实的教育情境,关注学生

13、的兴趣和需要。(简记:重关关) 缺:1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 2需要教师付出额外的计划和努力。 3学生有时并不知道应该学习什么 4过于开放灵活,不够系统深入(简记:不系统,不知学,额外研究能力),(4)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是指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结束时有意或无意得到的结果,它是“课程活动的结果”,但它关注的是学生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创造性的反应,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表现性目标取向强调个性化,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优:1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 2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3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教育价值观(简记:个性创造,主体差异,人本主义),(二)内容的选择,课程内容定义

14、:2019杭州师范 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以及相应的课程目标而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精心选择出来,经过加工改造并按一定的逻辑列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是适合于学生学习的并且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材料,它源于社会文化,并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课程内容的选择的来源: 学科知识, 当代社会生活经验金 学习者的经验(简记:学科学生社会),1.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到的基础性-从学科知识的角度出发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要使学生有效地掌握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并充分发展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所选择的课程内容应该包括使学生成为社会中一名合格公民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要

15、包括学生以后继续学习所必须的技能和能力。,2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到学生的需求、经验与兴趣-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 课程内容是为特定教育阶段的学生而服务,而选择的。课程内容的终极指向对象是学生,若其不能被学生同化,成为他们自身的一部分,就永远是一种外在物,对他们将来的行为,态度,个性等不会有什么影响。,3.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社会生活-从社会生活经验的角度出发。 从本质上说,课程是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反映,一种表达。但我们在把握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时,也要注意一种度的平衡。首先,学校课程内容主要还是以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其次,学生是社会中的一员,他们终究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

16、所以,课程内容也应该考虑到让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掌握一些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技能。,校本课程,补充:,(1)校本课程:2017聊城大学 名词解释:是指以校为本,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是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 本课程开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展开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狭义的校本课程开发,则特指对国家基础教育计划给学校预留出来的10%-25%的课程开发。,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1)、确立校本教育宗旨 2) 、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队伍 3)、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 4)、营造民主开放的课程开发环境 5)、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一体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 “以校为本”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硕士 > 辅导咨询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