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甄别与干预 (2)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15122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甄别与干预 (2)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甄别与干预 (2)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甄别与干预 (2)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甄别与干预 (2)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甄别与干预 (2)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甄别与干预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甄别与干预 (2)(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小学生问题行为的 甄别与干预,第一节 问题行为的概述,一、问题行为的基本定义及本质 问题行为:行为问题、行为异常、行为障碍、偏差行为等。 在严重程度上、持续时间上都超过其年龄范围、社会道德准则等所允许的异常行为。,第一节 问题行为的概述,从行为表现的倾向可分为两类: 外向性:攻击型。需要得不到满足,或受到他人的压制产生不满、愤怒等倾向时容易出现打骂、斗殴等行为。 内向性:退缩型。受到严重挫折时,因焦虑、恐惧而易引起逃避、畏缩和自暴自弃等行为。(易被忽视),第一节 问题行为的概述,特 点: 智力正常; 在频率和强度上或多或少偏离于正常同龄儿童的行为表现; 常伴随着不良的情绪反应和躯体症状

2、; 违反社会和文化的要求; 对自己和他人的生活产生消极影响。,第一节 问题行为的概述,注 意 : 不同于成人问题行为; 不同于犯罪; 不同于变态行为; 不等同于后进生。,第一节 问题行为的概述,二、小学生行为问题的现状 (一)小学生行为问题的调查结果 忻仁娥:4-16岁少年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2.43%; 中国22省市协作调查组的调查表明:4-16岁少年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 李雪荣等研究发现,湖南4-16岁少年儿童问题的发生率为14.89%.,检出率比较: 发达国家:10%-15% 我国:8.25%-30.34% 全球:1/5,第一节 问题行为的概述,问题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

3、异,男孩的问题检出率高于女孩。 小学女生的问题行为多以内隐问题行为为主,包括社会退缩、躯体不适、分裂性强迫行为和性问题等。,第一节 问题行为的概述,(二)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 1、个人的遗传和发育; 2、家庭因素; 3、群体同伴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社会因素,第一节 问题行为的概述,三、对小学生的行为问题指导的建议 危 害: 问题行为影响儿童的学习、情绪和社会活动,而且会造成以后的社会适应不良、情绪障碍、药物滥用、青少年犯罪等现象。 学龄期的某些行为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测青少年期与成人期的种种心理问题。,第一节 问题行为的概述,矫正指导建议: 评估应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理解能

4、力与行为控制能力,以是否有利于儿童人格长远的健康发展为依据; 分析导致这种不适应行为的动机层次; 心理行为问题指导要以小学生理解的方式进行; 注意吸收父母参加心理辅导过程; 培养儿童积极的自我概念和改善儿童的人际关系。,第二节 品行问题的甄别,品行问题:六个月内持续存在违背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行为规范或者损害他人权益的行为。严重的品行问题称为品行障碍。,第二节 品行问题的甄别,一、小学生偷窃的行为问题 (一)偷窃行为分析 幼儿阶段:没有形成完善的自我意识,缺乏物的所有权的概念,无法分清“我的”、“别人的”,随意拿别人的东西,不算偷窃。 学龄儿童:能够形成物权的自我意识。 物质欲望强烈,父母无法满

5、足或难以抗拒外界诱惑时,容易突破道德底线。如果没有被人发现,小学生很容易反复实施这种行为。,第二节 品行问题的甄别,(二)偷窃行为的教育对策 态度严肃地向小学生讲明这是一种性质恶劣的行为问题。 注意保护儿童的自尊心,既要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可再犯;也要注意方法,不可挖苦讽刺。 家长要满足孩子正当的物质需求。,第二节 品行问题的甄别,偷窃癖 反复出现、不可克制的偷窃冲动,偷窃不是为了占有物品的价值。 目的是为了体验偷窃的过程中,情绪由极端紧张到情绪完全放松的过程,间隔一段时间后,就会再度出现偷窃的欲望。,第二节 品行问题的甄别,二、小学生攻击行为的行为问题 (一)攻击行为的心理分析

6、又叫侵犯行为。故意施加无正当理由的伤害行为,包括躯体伤害和口头伤害。 负面影响:焦虑、抑郁、失眠、食欲差、心神不宁、注意力涣散、旷课、逃学、成绩下降等不良后果。,第二节 品行问题的甄别,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 个体目标受挫; 参与学校竞争而遭到挫折与失败; 外部异常特征假设; 消极自我概念、缺乏必要的人际冲突解决技能。,第二节 品行问题的甄别,(二)小学生攻击行为的教育对策 1、注意排查小学生的攻击行为,特别是对女生的攻击行为、团体攻击行为; 2、严格校园管理; 3、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4、加强文明的校园文化建设; 5、对有攻击性的小学生开展个别辅导,第二节 品行问题的甄别,三、小学生的

7、外逃行为 (一)小学生外逃心理分析 外逃是一种因为小学生拒绝学校和家庭而造成的社会行为问题。 逃学和离家出走可能会导致被拐或误入犯罪团伙等严重后果。,第二节 品行问题的甄别,原因: 家庭破裂或缺失温暖; 遭遇严重的负性事件; 缺少同伴友谊,受不良团伙的诱惑; 个性缺陷,第二节 品行问题的甄别,(二)教育对策 预防:注意维护家庭的和谐,让小学生得到应有的关心和爱护,找到支持系统; 锻炼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科学教育小学生 教育:对出走行为予以理解; 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寻找导致外逃的真正原因; 让他们了解外逃的危害; 消除环境中的不利因素,第二节 品行问题的甄别,四、小学生的撒谎行为 (一)小学生

8、撒谎行为的心理分析 撒谎:虚构或捏造事实的行为。小学生表现为用不恰当的方式隐瞒部分或全部事实。 过失撒谎: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无意的,非功利的,有时是分不清想象和现实,有时是为了好玩,常常夸大事实或虚构一些符合实际的话。缺少说谎动机。 有意撒谎:小学高年级学生。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和愿望,如获取表扬,逃避责任,是有意为之。,第二节 品行问题的甄别,(二)撒谎行为的教育对策 查明说谎的目的和动机,区别对待; 一方面,树立诚实待人的榜样; 另一方面,注意提升小学生的道德认识; 家长注意满足小学生的合理要求; 对于积习难改的小学生,通过心理治疗的手段提高他们的认知,第二节 品行问题的甄别,五、小学生对立

9、违抗行为 (一)小学生的对立行为的心理分析 违拗或敌视权威、盲目反抗的表现。 当小学生的心里觉得有关的权威人士或法令规章不够公平,受了不应有的或不适当的待遇,或感到不被理解和接纳时,就会表现出对权威的敌视态度。,第二节 品行问题的甄别,(二)对立违拗行为的教育对策 暂时隔离法和消退法; 家庭治疗;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小学生,需要更多心理辅导,第三节 不良行为习惯的甄别与干预,孔子: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威廉詹姆斯: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 叶圣陶:教育是什么?往简单的方面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第三节 不良行为习惯的甄别与干预,矫正小学生的不良习惯六大步骤:

10、 认识到坏习惯的危害性; 与小学生及相关人员一起讨论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 进行形象感人的榜样教育; 持之以恒地练习; 及时而科学地评估引导; 逐步培养良好的集体风气,第三节 不良行为习惯的甄别与干预,一、吮吸手指或衣物 小薇,13岁,小学六年级。父亲开长途汽车,母亲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带大。上课注意力很不集中,经常完不成作业。放学回家后喜欢一个人发呆,经常一坐就是两个多小时,没事常吮手指,无论旁人如何劝导或讥笑,都不能改变她这个固定的习惯。 发病率:6-11岁儿童发病率为12% 心理学家认为,吮吸手指发生在个人的情绪紧张或抑郁时,往往伴随睡眠障碍、磨牙等。,第三节 不良行为习惯的甄别与干预,原

11、因分析: 1、父母教育方式不当; 2、喂养方式不当; 3、幼儿身体疼痛,缺少伙伴或缺少必要的情感看护; 4、幼儿模仿他人; 5、父母对行为的过于关注,第三节 不良行为习惯的甄别与干预,吮吸成瘾的危害: 手指水肿、变细、变尖、长茧; 面颌变形、牙列不齐或牙闭合不良; 不良的卫生习惯,可能带入细菌到口腔,第三节 不良行为习惯的甄别与干预,吮吸手指或衣物的心理辅导方法 普及手部卫生知识; 关注小学生的情感需求; 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转移注意力法; 采用厌恶疗法矫正,第三节 不良行为习惯的甄别与干预,二、咬指甲或物品 小奔聪明伶俐,非常讨人喜欢,可他就是有个小缺点,常常咬指甲,如果课堂上,

12、老师提问他,他就会紧张地说不出话,情不自禁地咬指甲。如果受到父母的责备,也是边哭边咬指甲。 咬指甲是无意识行为,是口欲期的延续,是缓解紧张、分散注意力的一种不良习惯性做法。有的儿童有喜欢咬铅笔、红瓴巾等物品。 发病率:6-12岁儿童发病率高达44%。,第三节 不良行为习惯的甄别与干预,原因分析: 出于忧虑和担心的情绪; 攻击欲望的表现; 情绪释放的方式,第三节 不良行为习惯的甄别与干预,危害: 指甲被啃得参差不齐; 损伤手指的指甲和皮肤,造成指甲畸形; 牙齿闭合不良,门牙缘的小裂痕和齿龈炎,第三节 不良行为习惯的甄别与干预,心理辅导方法: 要经常给小学生修剪指甲; 厌恶疗法; 心理矫治(关注其

13、情绪),第三节 不良行为习惯的甄别与干预,三、拔毛 小甜,女,11岁。因为考试不及格,被老师批评后感到紧张不安,为了缓解焦虑不安,开始不停地拨弄头发,将落下的头发放在手上不停地看,这样就觉得轻松一些。考试时紧张,进行拔毛后感到轻松。 主要特征:反复地、难以克制地拔出自己的毛发,而导致大面积毛发缺失。同时伴有行动前不断增加的紧张感和行动后的轻松、满足、愉快感。,第三节 不良行为习惯的甄别与干预,成因分析: 焦虑症状,焦虑的缘由是与依恋对象的分离; 强迫行为,因其伴有行动前不断增加的紧张感,行动后感觉到轻松和愉悦,释放了紧张情绪,第三节 不良行为习惯的甄别与干预,心理辅导方法: 找出小学生遭遇的失

14、落与分离的环境因素; 行为治疗(橡皮圈疗法),第三节 不良行为习惯的甄别与干预,夹腿行为 林林,女,9岁。坐姿奇怪,身子在椅子上扭动,有时突然两腿发直,面红出汗。诊断为“夹腿综合症”。一般几天发作一次,个别儿童可一天发作几次。 由体内储铁不足,引起儿茶酚胺的代谢紊乱的结果。 原因分析:低龄儿童由于受忽视,没有其他玩家,通过自身刺激来寻求宣泄;高年级儿童可能受黄色录像、书刊的影响。,第三节 不良行为习惯的甄别与干预,心理辅导方法: 提高认识,不要强行制止、打骂等; 及时转移;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去除诱因,第四节 退缩行为的甄别与干预,行为表现可分为两类: 外向型:攻击型 内向型:退缩型,第四

15、节 退缩行为的甄别与干预,退缩行为特征: 指向内部:只对问题学生本人起作用。表现为孤僻不合群; 隐匿性:对外界消极被动的适应,服从、依赖; 持续性:深刻的内心体验,稳定的个性倾向,容易产生自卑、焦虑、自我效能感低等心理阴影; 危害性大:社交不能,自暴自弃,自我伤害,自杀等。,第四节 退缩行为的甄别与干预,成因分析: 家庭环境:过度庇护;离异;家庭氛围僵化、粗暴专制; 学校教育:要求超越其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 社会的不良影响:初次进入社会时上当受骗,身体残疾遭遇歧视; 个性因素:性格内向,遭遇负性事件容易退缩,第四节 退缩行为的甄别与干预,退缩行为的表现: 1、社交焦虑 萌萌,7岁,一年级学生。

16、特别害怕见生人,一见就局促不安。还常常有退缩、害怕等行为。回避和同学相处,从不参加游戏活动。,第四节 退缩行为的甄别与干预,社交焦虑主要是后天习得的,常发生在6岁之前。对社会接触的回避与害怕的程度显著地超过了正常人的范围,伴有社会功能损害。 辅导方法: 提高小学生自尊水平,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身体、学习、社会、情绪)和自我价值观; 专业心理辅导(自信心训练、角色扮演、情绪合理表达等); 特别严重的:生物反馈治疗、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等,第四节 退缩行为的甄别与干预,2、自我伤害 赵某,女,5年级父母离异,变得不爱说话,常常一个人发呆。某天因为同学一句玩笑,拿起削铅笔的刀子就往自己左臂狠狠一割,同学们吓呆了,她却若无其事。,第四节 退缩行为的甄别与干预,自我伤害的动机:想死、逃离无法忍受的痛苦、逃避现实、改变他人的行为、报复他人或让人感到愧疚,寻求帮助等。 原因分析:家庭关系恶化,同伴拒绝,性虐待史,抑郁,焦虑等。 评估方式:主要靠临床医生对小学生的自我伤害行为的方式、频率、严重程度和并发心理疾病等做一个评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