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13836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1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论与实践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理论与实践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理论与实践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理论与实践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理论与实践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理论与实践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论与实践课件(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在经历了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2、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实现 1、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对当时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的理论反映。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提出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实践的产物。,第二讲 马克思主

2、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必然性,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 二、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革命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是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寻找救国出路而作出的必然选择 三、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本身是一个历史过程,一个由浅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一个由少数人认识到形成全党共识的发展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

3、,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 。 第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第三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启示,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是信仰并坚持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在坚持中发震,在发震中坚持。,第四讲 马克思主义

4、中国化的基本路径探讨,即“回到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一、“回到马克思主义”究竟“回到马克思主义”的什么地方去?或者说怎样才算真正“回到马克思主义”了呢? 1、阐明马克思在不同言说语境中表达的思想的内在一致性。,2、要“回到马克思主义”,还必须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要抛弃马克思主义或者任意地篡改马克思主义而是要理性地看待马克思主义,走出认识上的误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 1、我们在某些方面要发展马克思主义,首先要承认马克思主义是有时代性的。,2、马克思主义不是抽象的,

5、而是具体的,除了它的时代性外,还有空间性。其中,地域性就是空间性。马克思主义要发展,要随着 、马克思主义要发展,必须放到中国具体的实践中去实践中才能实现理论的不断创新。 三、 “运用马克思主义”,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把马克思主义变成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在灵活运用的同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五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若干问题研究,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和理论要求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必须坚持一个基本原则、三个理论要求:,一个基本原则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三个理论要求就是,一要运用

6、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的问题,包括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中国社会的现实运动;二要总结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所形成的丰富经验,并且在同外国经验的深刻比较之中上升为理论,充实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去,实现毛泽东提出的把“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三要通过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来表达马克思主义,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都要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 第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历史经验总结与现实矛盾研究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种学术解读 有一种解读认为:马克思主义中

7、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民族化、时代化。,还有一种解读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异端”问题 1、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应该注意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有许多创新性的理论观点都曾经被视作“异端”。 2、正确对待“异端”,就是要正确对待新观点。,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主义、多元化、当代化,(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多元化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化,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回

8、答和解决中国重大课题的理论成果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回答和解决怎么样“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一历史性课题的理论成果,第六讲 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个新向度,“中国向度”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用以指导中国的实践,并获得理论上的创新成果。 “世界向度”是指要在全球化语境和世界视野中审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结合问题,并强调中国经验的开放价值和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话语权,因此,它呈现为中国问题与全球问题、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双向互动”的向度,一、单纯“中国向度”的马克思主义中

9、国化研究的局限性 其一,封闭地研究中国问题容易使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经验”仅具有有限的中国价值和中国意义。 其二,孤立地强调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容易使弘扬传统文化成为“孤芳自赏”,并且存在着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价值阐释走入误区的可能性。 其三,缺乏世界范围内的学术交流、思想碰撞和理论对话,容易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价值限定在地方知识的层面上,无法阐发其世界意义。,二、“世界向度”和“中国向度”互补的研究格局 首先,全球化进程越来越要求马克思主义具有广阔的世界眼光。 其次,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形成的各种理论资源和实践经验使马克思主义研究在国际范围内开展广泛的对话和交流成为可能。 再次,改革开放

10、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巨大成就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社会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所承担的国际责任,增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在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发言权和说服力。,如何从不同层面开展细致的研究,才能真正确立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世界向度”和“中国向度”互补的格局? 其一,在实践理性层面上,应当确立起全球化语境和国际视野中的中国问题视域,从而赋予中国经验以更加丰富的理论意义。 其二,在文化精神层面,应当通过主动的和开放的文化交流、碰撞和交融,用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水乳交融形成的新文化精神来丰富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规定性。,其三,在理论理性层面,不仅要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

11、同中国实际的对话,而必须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同时代世界上各种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的和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的直接的和积极的对话,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宽广的理论视野和现时代的理论价值。,第七讲 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认识,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二)为什么未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二、社会主义的本质,(一)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的背景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特点: 三、社会主义的本质论提出的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的新

12、概括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奠定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基石。 第四、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体现了人民利益和时代要求,纠正和澄清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种种错误认识和模糊观念,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能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第八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主义范式转变,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是结合与创新 首先,在方法论上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

13、原则, 其次,在价值理想上强调传统理想对共产主义的认同。,二、传统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首先,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的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其次,片面夸大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作用 第三,在指导思想上走向了教条主义,三、社会主义范式的转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重大创薪,范式是科学哲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学者们对历史规律进行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发展成为世界主题的背景下,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新特色,中国社会主义在经历了种种挫折和困惑以后,也出现了新的生机。,第九讲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一、对“中国道路” 的理解 一条是中国

14、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 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二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就是在“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 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三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强调“中国特色”、慎用“中国模式” 三、邓小平曾经希望我们到2020年,中国各方面体制能够定型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七大对这条道路的内涵,做过科学的概括。这条道路,形象地说,就是从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行进,按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去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大发展目标”的社会

15、主义现代化。,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全面发展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中的道路。 与时具进、量力而行、居安思危,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转型,第一次是1949年到1956年,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型,在这次转型中已经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思想、制度和方针政策; 第二次是经过1956年到1978年艰辛而又曲折的探索, 从1978年至今实现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型,中国从此走上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第十讲、“中国模式”的理论诉求,一、推动“中国模式”在更深层次上的理论自觉 二、对“中国模式的理论自觉”这一命题作些

16、解释 三、“中国向度”与“世界向度” 四、“单向度”的理论研究的缺陷 五、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应当如何自觉地推动“中国模式”的理论自觉,第十讲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一、 社会整体论 (一 )社会是个人之间“ 联系和关系的综合 ” (二 )“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 (三 )物质利益“ 中轴 ” 原理 (四 )“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二、 社会批判论,(一 )人道主义是衡量人和社会发展程度的尺度 (二 )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目标 (三 )异化理论是社会批判的框架 (四 )实践学说是社会批判论的结晶,三、 社会发展论,(一 )对社会发展进化的坚守 (二 )对社会发展动力的探索 (三 )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 (四 )对社会发展序列的设想 (五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第十一讲发展才是硬道理,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一)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三)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要求,(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