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99908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1.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本章主要问题: 1、心理发展有何特点? 2、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有哪些? 3、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的理论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4、学生的个性差异的主要表现?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与特征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人一生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速度向前推进的。存在着两个明显的“加速期”,不同心理的发展还有不同的“关键期”或敏感期。 4、差异性。,二、青少年心理发

2、展的阶段特征,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矛盾的时期。 青年初期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一)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1、在记忆方面,各方面的记忆能力达到一生中的高峰。 2、在思维方面,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仍需具体形象的帮助。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 3、在情绪情感方面,强烈、冲动与温和、细腻共存、情绪的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 4、在个性发展方面,自我意识高涨、反抗心理突出。 5、在

3、人际交往方面,同伴关系日益重要、与异性的关系出现新变化、与父母、老师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二)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1、在思维方面,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并向辨证思维发展。 2、在情绪情感方面,有一定的内隐性、情绪的控制能力增强、高级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 3、在个性发展方面,自我意识高度发展、价值观、人生观初步确立。,第二节 认知发展与教育,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依靠直接的感知和具体的动作认识世界。 如请一个2岁的小朋友把放在桌子中央的玩具拿下来?儿童没有任何“想”的表现,

4、而是马上去“拿”。他伸长胳臂、踮起脚尖,拿不到;偶尔扯动桌布,桌子上的玩具移动了一点,儿童马上用力拉,玩具就到手边。儿童最早的思维就是这样依靠动作进行的。,(二)前运算阶段(2-7岁),形成和运用象征,用语言或其他符号表示对事物的认识。但不能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稳定性,思维仍受具体形象的束缚。此阶段思维的特点有: (1)泛灵论:儿童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2)自我中心:认为所有人与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不能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 (3)思维的不可逆 :思维只能朝一个方向进行,不能够在头脑中使物体恢复原状。 (4)不能把握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类包含关系)。 (5)未掌握守恒:守恒指不论事

5、物的形态如何变化,其本质是不变的。如数量、体积、长短、面积等。,(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思维摆脱了具体内容的约束,能针对问题提出假设,凭借演绎推理等形式解决抽象问题,其认知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一)维果茨基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前者受生物成熟制约,后者的发展则受文化-历史的制约。认为,人的心理的实质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二)心理发

6、展与教学的关系,1、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意义,“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工作者不只要看到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形成中的、正在发展的水平。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儿童的这两种发展水平,即在现有的发展水平基础之上,着眼于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当前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发展区。只有走在发展区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2、学习

7、的最佳期限:对儿童的教育教学必须以生物成熟为前提,又要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 学习存在最佳时期意味着在某一时期学习才有最大效果,因为这一时期具备了学习的内部条件,因此,教育者必须了解学生具备了哪些条件时学习才最有效。 根据对学校中学生学习的分析,可以把学生的准备概括成生理机能、智力、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知识基础等方面。 根据学生的原有准备进行教学,这是教学的准备性原则,在教育学中称“量力性原则”或“可接受性原则”。,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含义是( )。 A提前讲授下一阶段才能掌握的内容 B教学可以不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 C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

8、造最近发展区 D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进行教学,三、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第三节 人格的发展,一、什么是人格 人格(personality),又称个性,源于拉丁语persona,意指古希腊时代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扮演的角色所戴的面具。 有关人格的定义多达几十种。一般认为,人格是个人独特而稳定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人格的结构包括气质与性格以及自我调控系统(自我意识)。 人格的核心是性格 。,(一)人格的发展阶段,埃里克森建立了代表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8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

9、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每个阶段社会对个体提出的要求都不同,而社会的要求与个体已有心理的不一致,会使个体产生心理的社会危机,即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或发展课题)。,表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埃里克森指出,“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任务、冲突的解决。”在埃里克森看来,前一阶段的危机解决后会向下一阶段转化,自我就获得发展。否则,自我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成功解决危机将导致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否则就会形成消极人格,导致人格向不健全方向发展。,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 “自我同一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埃里克森提出了终生的自我同一性形成与发展的观点。自我同一性虽

10、然是在青春期形成的,但并不意味着在青春期完成。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确定不仅是青年期的主要任务,也是个体一生的发展课题。 青年期未能很好地解决同一性危机,并不意味着今后就无法解决。已经建立的自我同一性,也会在今后遇到威胁。因此,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确立是动态的、毕生的发展任务。,自我同一性具有多方面的含义,(1)同一性是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外显的和内隐的回答; (2)是在个人的过去经验和对将来的期望之间达成的一个新的统一; (3)它产生基本的一致感和连续感; (4)同一性问题的回答是通过现实地评价自己的过去,思考自己的将来达到; (5)同一性形成的过程围绕一定的领域发生,如职业、宗教信仰、等;这一

11、过程在各领域产生灵活但持久的承诺; (6)从客观的角度,它保证一个人与社会有效的整合; (7)从主观的角度,它产生基本的忠实和忠诚感以及安宁感、自尊、自信和目的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意义,(1)自我同一性与自我、人格和人的发展关系密切。自我同一性整合人格的各种成分,成为人格完善的标志,进而是心理成熟的体现。 (2)自我同一性在主观上表现为同一感,提供了自我的一致感和连续感,使个人的知觉和经验的统一成为可能,具体表现为互为关联的存在感(明确我是谁以及我的位置),一致感和连续感(人格跨时间和空间的一致性),心理成熟感,生活的意义感,方向感(自我导向的目标意识)。,同一性征候群,如果长期遇到同一

12、性混乱,就会出现持续的、病态的同一性危机,甚至出现同一性扩散征候群。同一性征候群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 1、同一性意识过剩(偏执于思考“我是谁”、“我该怎么做”而不能自拔,难以从“是我”和“不是我”等烦恼中解脱。) 2、选择的回避和麻痹状态(有自我全能感或幻想无限自我的症状,无法确定自我,无法自我决断,只能处于回避选择的麻痹状态) 3、与他人距离失调(无法与他人保持适宜的人际距离) 4、时间前景的扩散(不相信时间机遇,不期待未来) 5、勤奋感的扩散(勤奋感崩溃,或无法勤奋学习工作) 6、否定的同一性选择(参加非社会承认的团体、接受社会否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视频:大六男生,(二)埃里克森

13、人格发展理论的意义,1、人格发展是有阶段的,每个阶段都有一对自我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构成的矛盾,发展始终存在着两种可能(良好的或不良的个性品质),一个阶段的任务完成不好虽影响以后的发展,但可以通过自我教育作用继续解决。这些观点符合辨证法的思想。 2、重视教育的作用,不仅指出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也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教育方法。既强调了父母的作用,也十分重视同伴、教师和社会的作用。有助于教育者理解儿童发展所面临的冲突,从而因势利导、对症下药。,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认知差异包括个体之间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等方面的个别差异。,(一)智力差异,1、智力测验 智力是个

14、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后来由斯坦福大学的推孟做了多次修订。 1936年,韦克斯勒编制了另一套智力量表,包括儿童和成人量表,该量表仍采用智商概念,但不是比率智商而是离差智商了。,2、智力的差异,(1)智力的个体差异 第一,智力个体间的差异(智力水平的差异):指个人与其同龄团体的常模比较,表现出来的差异。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第二,智力的个体内差异,即个人智力的构成成分的差异。一般的智力测量都是由许多分测验构成的。研究表明,两

15、个智商分数相同的儿童,他们智商分数的构成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如韦克斯儿童智力量表中有12个分测验,其中6个分测验是通过言语问答进行,被认为是测量言语智力。另外6个分测验是通过动手操作完成的(如图片排列测验),被认为是测量操作智力。,图片排列测验举例,(2)智力的群体差异,如智力的性别差异 第一,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 第二,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 视频3:男女智力差异的研究,(二)认知方式差异,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

16、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场独立型的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倾向于在抽象的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信息。场依存型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2、沉思型与冲动型。冲动与沉思的标准是反应时间与精确性。 3、辐合型与发散型。发散型认知方式包含的特征: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场独立与场依存测试举例(镶嵌图形测验),(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第一,正确看待认知差异 1、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如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的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差异。,2、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传统教学条件下,智力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着中等程度的相关,在一定范围内根据智力可以预测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关研究见下表) 然而,智力并不影响学习是否发生,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3、认知方式的差异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