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哲学基础.精气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157280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2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1哲学基础.精气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1-1哲学基础.精气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1-1哲学基础.精气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1-1哲学基础.精气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1-1哲学基础.精气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哲学基础.精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哲学基础.精气(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电子讲稿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孙广仁,中医学哲学基础的主要内容,第一节 精气学说 第二节 阴阳学说 第三节 五行学说 第四节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第一节 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本节主要内容: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精与气的概念,在古代哲学范畴中基本上是同一的,但在中医学是确有区别的。 (一)精的基本概念 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

2、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指肉眼看不见形质)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如周易、管子等);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如淮南子和论衡)。,认为精与气是同一者: 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认为宇宙万物由精气构成。 管子心术下说:“一气能变曰精。”认为精即精微的、能够运动变化的气。 淮南子称气为精,认为精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精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生成的共同物质基础。 上述各家,皆认为精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因而与气的内涵是同一的。,认为精是气的精华部分者: 淮南子精神训说:“烦气为虫,精气为人。” 精气与烦气相对而言,精气指气中的精华部分,烦气指气中的繁杂部分。

3、人类禀受精气而生,动物类禀受烦气而成,故人与动物不仅形体有异,而且人的精神、情感、智慧也为动物所不及。 论衡认为精气是元气的最精微的部分,是构成人体及其道德精神的精微之气。,精气概念的产生,源于“水地说” 管子水地说:“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又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 自然界的水即天地之精,万物赖以生长发育之根源,因而在“水地说”的基础上引申出“精”的概念,嬗变为精为万物之原。 人类自身的繁衍,是男女生殖之精相结合而成,亦可说成是水凝聚而成。如管子水地说:“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水,即精,凝停相合而为人。,精气的概念虽源于“水地说”,但水、地皆为有

4、形物质,人体内的精也属有形之物,都与“有生于无”(道德经四十章)的基本假设相违背,故皆难成为宇宙万物的生成本原。周易与管子把精的概念抽象为无形而动的极细微物质。,自然界 水,人 生殖 之精,精,万物之 本原,抽象,总之,古代哲学精概念的形成,是古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察结果。 近取诸身观察人体自身的生命现象 远取诸物观察自然界的各种变化 将观察和体悟到的各种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推理,纯化,抽象,形成了精的哲学概念:精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流动的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二)气的基本概念 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5、。 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云气是气的本始意义。,人体 呼吸之气 热气,气,自然界 云气 风气 水气,万物之 本原,抽象,近取诸身:古人在日常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体验中,发现了天空中的白云,体验到了风的流动,由此产生诸多联想与推理,并萌生出一个理性概念:自然界有形质之物皆由风、云之类的无形无状而变幻多端、运行不息之物所造就,即所谓“有生于无”。 远取诸物:人们在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中,也体悟和感受到气的存在,认识到呼吸之气、人活动时身体散发的“热气”等,对人体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古人对自然界的云气、风气及人体的呼吸之气、热气等的进一步抽象,则产生了气的一般概念:气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

6、宇宙万物生成的本原。,总之,古代哲学气概念的形成,也是古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察结果。 近取诸身观察人体自身的生命现象 远取诸物观察自然界的各种变化 将观察和体悟到的各种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推理,纯化,抽象,形成了气的哲学概念: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流动的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 当代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认为,气“是最细微最流动的的物质,以气解释宇宙,即以最细微最流动的物质为一切之根本” 。,在气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先秦时期的先哲们抽象出冲气、天地之气、精气等不同的概念。 国语称气为天地阴阳之气:“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上)。 老子称气为冲

7、气:“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四十二章)。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以阴阳论气:“阴阳者,气之大者也”(庄子则阳)。 荀子认为,气是自然之气,天地万物的生灭变化,是阴阳二气的交感运动造就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礼论)。 周易与管子则将气称为精气或精。,先秦时期出现的各种气的概念被两汉时期的“元气说”所同化,汇流于“元气一元论”。 元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宇宙万物最基本、最原始的物质。因万物皆由气化生,故称气为“元气”。 元气的概念由西汉董仲舒首先指出:“元者,为万物之本”(春秋繁露重政),开辟了以元气为万物本原的思路。 东汉王充认为元气是天地间自然存在的精微

8、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唯一本原。 何休认为元气为天地万物的最初本原:“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公羊传解诂隐公元年)。,需要说明: 气,为本字,作“风气”或“云气”讲。 气与“氣”的含义不同: “氣”在汉代之前作“精米”解,引申为饮食物。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等。,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精气学说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或气构成的,宇宙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或气自身运动的结果,精或气是构成天地

9、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 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 庄子知北游说:“通天下一气耳”。 淮南子天文训说:“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还认为精气分为阴阳二气,“阴阳合和而万物生”。,但此精或气并非宇宙的最初本原,宇宙的最初本原是“道”或“太极”。精或气由“道”或“太极”产生,是“道生万物”或“太极”生万物的中间环节,是构成宇宙万物的直接物质材料。 道德经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周易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认为气是“道”产生的一种极细微物质,是天地人物构成的共同物质基础

10、,人死复归为气,构造了 “道气物(人)气道”的宇宙运动模式。 列子提出“夫有形者生于无形”的思想,并构造了“太易(未见气也)太初(气之始也)太始(形之始也)太素(质之始也)万物”的宇宙发生模式,发展了老子的“道”学说。,道,气,道,气,物,道,气,物,老子,庄子,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万物,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万物,易传,列子,宇宙万物生成模式,精气生万物的机理 古代哲学家常用天地之气交感,阴阳二气合和来阐释。 精气自身的运动变化,分为天地阴阳二气。即所谓“积阳为天,积阴为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二气交感相错于天地之间,氤氲和合而化生万物。如周易咸彖说:“天

11、地感而万物化生。”,精气有“无形”与“有形”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 所谓“无形”,即精气处于弥散而运动状态,充塞于无垠的宇宙空间,是精气的基本存在形式。由于用肉眼看不见,故称其“无形”。 所谓“有形”,即精气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一般都可以肉眼看清其具体性状。有形之物为气凝聚而成。 但习惯上仍把弥散状态的气称为“气”,而将有形质的实体称为“形”。,(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1. 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有升、降、聚、散等几种。升与降、聚与散,虽是对立的,但保持着协调平衡关系。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

12、,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宋张载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正蒙太和)。,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气的升降聚散运动使整个宇宙充满了生机,既可促使无数新生事物的孕育与发生,又能引致许多旧事物的衰败与消亡,如此维持了自然界新陈代谢的平衡。 气的运动止息,宇宙则失去生生之机。,2.气化 气化,是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凡在气的作用下或参与下,宇宙万物在形态、性能及表现方式上所出现的各种变化,皆是气化的结果。气化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气与形之间的转化 (2)形与形

13、之间的转化 (3)气与气之间的转化 (4)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气化过程分为“化”与“变”两种不同的类型。 化,是指气的缓和的运动所促成的某些改变,类似于今之“量变”; 变,是指气的剧烈的运动所促成的显著变化,类似于今之“质变”。 不管化,还是变,皆取决于气的运动。一旦气的运动停止,则各种变化也就终止。 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前提和条件,而在气化过程中又寓有气的各种形式的运动。 气的运动及其维持的气化过程是永恒的,不间断的,它们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内在机制。,(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由于精气是天地万物生成的本原,天地万物之间又充斥着无形之气,且这无形之气还能渗入有形

14、实体,与已构成有形实体的气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换活动,因而精气可为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性物质。精气的中介作用一般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1.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同气相感,异气相召),1.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精气作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通过气的中介作用,人与天地万物的变化息息相通。 2.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事物间的相互感应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如乐器共振共鸣、磁石吸铁、日月吸引海水形成潮汐,以及日月、昼夜、季节气候变化影响人的生理与病理过程等。 由于形由气化,气充形间,气能感物,物感则应,故以

15、气为中介,有形之物间,有形之物与无形之气间,不论距离远近,皆能相互感应。,(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古代哲学家认为,人类由天地之精气相结合而生成,天地精气是构成人体的本原物质。管子内业说:“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论衡论死说:“气之生人,犹水之为冰也。水凝为冰,气凝为人。” 人类与宇宙中的他物不同,不仅有生命,还有精神活动,故由“精气”,即气中的精粹部分所化生。如淮南子天文训说:“烦气为虫,精气为人。”,人生由天地阴阳精气凝聚而成,人死又复散为气。 如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论衡论死说:“阴阳之气,凝

16、而为人;年终寿尽,死还为气。” 人的生死过程,也就是气的聚散过程。,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奠基于先秦至秦汉时期。这一时期正值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阶段,故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尤其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和整体观念的构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二)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中医学的精气学说是研究人体内精与气的内涵、来源、分布、功能、相互关系,以及与脏腑经络关系的系统理论。 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关于精或气是宇宙万物本原的认识,对中医学中精是人体生命之本原,气是人体生命之维系,人体诸脏腑形体官窍由精化生,人体的各种机能由气推动和调控等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