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阶段总结1.3必修1+第三单元

上传人:超**** 文档编号:88155793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7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阶段总结1.3必修1+第三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阶段总结1.3必修1+第三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阶段总结1.3必修1+第三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阶段总结1.3必修1+第三单元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阶段总结1.3必修1+第三单元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阶段总结1.3必修1+第三单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阶段总结1.3必修1+第三单元(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阶段总结 必修1 第三单元,一、我国的分配制度 1.把承包的土地入股获得的租金、分红、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 纠正: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范围内的分配方式,包括公有制经济中获得的工资、奖金、津贴等收入;按生产要素分配则指凭借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2.我国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属于健全初次分配机制。 纠正:我国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属于健全再分配机制。,3.为解决工资水平的地区差距、行业差距、岗位差距应提高劳动报酬在再分配中的比重。 纠正:初次分配指国民总收入(即国民生产总值)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

2、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也是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提高劳动报酬属于初次分配。,二、效率与公平 1.收入分配公平就是要实现收入上的完全平等。 纠正:收入分配公平就是要实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2.效率与公平存在矛盾的一面,因此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就必须牺牲效率。 纠正:效率与公平存在矛盾,也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实现分配公平不能以牺牲效率为代价。,3.兼顾效率与公平,要倡导先富帮后富,实现同步富裕。 纠正:兼顾效率与公平,实现共同富裕。,三、国家财政与税收 1.中国制造2025强调国家通过增加财政支出促进经济平衡运行

3、。 纠正:涉及社会保障的材料,体现财政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涉及工程建设类材料,体现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涉及税收的调节、国债等,体现财政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2.(2014四川文综T4)某连锁商店交纳8 500元营业税该商店既是纳税人也是负税人。 纠正:纳税人是指直接到税务机关缴纳税收的单位和个人,负税人是最终负担税收的组织和个人。对于营业税而言,商店是纳税人,消费者是负税人。,3.(2013全国卷T12D)适度的财政赤字可以增加社会总供给,扩大居民消费。 纠正:财政赤字意味着财政支出增加,而财政支出构成的是社会总需求,不是社会总供给。,4.税收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增加财政收入主

4、要依靠增加税收。 纠正: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增加财政收入根本上要靠发展经济,而不是单纯依靠增加税收。,一、有关“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命题 1.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主观题答题模板。 设问模式:为什么要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答题模板:社会主义本质+共同富裕+提高效率+科学发展观、全面小康,答题要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目标的要求。 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引导社会生产,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实现收入分配

5、公平的举措主观题答题模板。 设问模式:如何通过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答题模板:根本途径+制度保证+两个“比重”“同步”+再分配+科学发展观,答题要素: 从根本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两个“比重”“同步”: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指

6、导思想: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训练1】(2018安庆模拟)材料一 根据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要求,H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勇担扶贫责任,积极创新扶贫方式,运用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从而打开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局面。,材料二 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已经从传统的总量性政 策,转向结构性的政策;从单纯的经济政策,转向经济社 会的政策。与2016年相比,2017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 入预算表上,增值税、印花税等税种的收入明显缩减; 同时

7、,在2017年的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算表上,在 保障铁路、公路等经济建设重点支出的同时,教育、科,学技术、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的支出以及社会保障支出和就业支出,都明显在增加。强有力的财政资源,是中国经济强大韧性和实力的表现,为当前经济的发展,释放着明显的动能。,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财政作用的知识,分析H市扶贫工作中采取的方式所包含的经济学原理。,【解析】本题以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与变化为话 题设置相关情境,考查考生对财政的作用这个知识点的 把握程度。H市扶贫工作体现的财政作用,要根据关键 词句进行判断: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体现了国家财政 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运用财政

8、资金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体现了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国家财政为当前经济的发展释放着明显的动能,这体现了国家财政有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等。,答案:(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运用财政资金,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体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发挥了财政在建立社保体系、保障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和功能。,(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运用财政资金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实施扶贫搬迁,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3)国家财政有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国家通过财政资金扶贫,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9、,增加了劳动者收入,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及调整,更好地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有关“财政与税收作用”的命题 1.财政作用主观题答题模板: 设问模式:运用财政作用的知识分析该市工作包含的经济学道理。 答题模板: 物质保障+资源配置+经济发展,答题要素: 民生角度: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经济发展角度: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2.税收作用主观题答题模板: 设问模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当前对小微企业实施税收优惠的理由。 答题模板:价格变动的影响+影响消费因素与消费反作用+财政作

10、用+宏观调控手段+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答题要素: 减免税收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降低产品价格,增强企业竞争力。 减免税收有利于刺激消费,发挥消费的反作用。 有利于发挥财政的作用。,税收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有利于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方式、调结构。,【训练2】(2018太原模拟)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楼市发展方向:“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材料一 为及时了解居民的购房意向及预测未来房地产市场走势,N市分三个时间段对在两年内有购房意向的潜在购房者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材料二 房屋的本质应该是其具备的居住属性,这是房屋价值最核心

11、的体现。房地产行业多年畸形发展催生了畸高的房价,原因是多方面的: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民众片面地认为将钱投资在房地产上比较有保障;房地产持有环节几乎没有税负;投资投机性需求使得住房成为少数人牟取暴利的工具。畸高的房价不仅造成正常的住房供需关系被扭曲,更令房地产业偏离了居住的本质属性和改善民生这一目标。,请依据材料一,简要概括N市居民购房需求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材料二,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政府应如何促使住房回归居住的本质属性。,【解析】第一小问,注意提取材料关键词,概括其主要特点为:近一年多来,N市居民购房需求以改善住房条件为主,但投资型购房的比重上升明显。第二小问,政府要促使住房回归居住的本质属性,结合材料做法,从优化财政收入结构、优化投资结构、发挥税收的杠杆作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方面分析回答。,答案:(1)主要特点:近一年多来,N市居民购房需求以改善住房条件为主,值得注意的是投资型购房的比重上升明显。,(2)措施:优化财政收入结构,使财政收入从土地财政依赖向多种方式转变;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拓宽资本投资渠道,引导民众理性投资;发挥税收的杠杆作用,完善房地产持有税制,抑制不合理需求;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