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华东师大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154813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华东师大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华东师大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华东师大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华东师大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华东师大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华东师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华东师大(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崔允漷 博士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华东师大中心副主任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 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C 2011 by Cuiyunhuo,课堂观察LICC模式,我的故事:让我们千万次问:什么样的课是好课?,1999年,我们出版的教学理论第八章建构了一种课堂教学行为评价表,共有5个维度(目标0.15;内容0.2;程序与方法0.3;教师素养0.15;学生学习0.2)、15条指标、四个等级,还有定性的总体描述,结果是 2003年,我们在无锡旺庄小学讨论“好课”的标准时提出: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

2、意。 2005年,我们在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讨论“课堂教学底线” 2006年,我们在余杭高级中学讨论“课堂观察” 我们还要继续追问,聚焦:新课程的“两张皮”问题,课程改革关键是教学变革,而教学变革的主阵地是课堂 影响课堂教学变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一是教师的自觉变革 二是外部的听评课制度、教师考核、教师培训等 重中之重的因素是听评课制度的变革,特别是在中国,报告内容 一、课堂观察LICC模式:为何? 二、课堂观察LICC模式:是何? 三、如何开发课堂观察工具?,一、课堂观察LICC模式:为何?,听评课普遍存在的“三无”现象 改变心智模式 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听评课普遍存在的“三无”现象,无合

3、作的任务:有任务,没合作 无证据的推论:有结论,没证据 无研究的实践:有实践,没研究,校本教研 改变对“教师生活”的看法:还灵魂于教师我思故我教,不是“你思让我教” 改变对“教学研究”的看法:基于教学现场的真实问题“我”研究“我的教学” 改变对“专业制度”的看法:从“约束人”走向“解放人”学校搭台,教师唱戏,改变心智模式,从简单走向复杂 关于理论与实践:“死猪与活猪”说 听评课:就此课与此人对话 好课:多样性的统一(标准与底线) 从对立走向理解 自我本位换位思考 改进缺点发挥优势 从业余走向专业 关注学生学习 基于证据 同行评议,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经过近五年的合作研究和持续努力,我们探索出

4、了一种课堂观察LICC模式:技术性、证据性、合作性。并在2007年12月召开全国研讨会公布。 直接结果 老师人人愿意上公开课,因为心里有底了; 评课时,人人想说话,都说自己的话; 老师积累了丰富的课例,愿意写论文,能写出自己的话语; 学生成绩提高了,导致更多的人投入学习,促使学习更有效; 教师专业发展了,特别体现在写论文、做课题上。 影响与传播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发行6000多册。 教研员研修:详见E-教研员之家http:/ 在百度上查“崔允漷课堂观察”有“39600个” 在日本、台湾、香港、马来西亚等地的传播,二、课堂观察LICC模式:是何?,知识基础:课堂教学、观察、合作 专业活动

5、程序: 课前会议 课堂观察 课后会议 案例与课例结构,(一)知识基础,课堂:4维度20视角68观察点 观察: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 合作:四要素,如何解构课堂教学?,LICC模式,课堂观察框架:4维度20视角68观察点,以“学生学习”维度为例(P104),(1)准备 (2)倾听 (3)互动 (4)自主 (5)达成,有多少学生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多少时间? 有多少学生倾听同学的发言?能复述或用自己的话表达同学的发言吗? 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有多少人发生这些行为?,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多少人清楚? 课中有哪些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证明目标的达成? 课

6、后抽测有多少人达成目标?发现了哪些问题?,以“教师教学”维度为例(P105),(1)环节 (2)呈示 (3)对话 (4)指导 (5)机智,讲解效度(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怎样?有哪些辅助行为? 板书呈现了什么?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 媒体呈现了什么?怎样呈现的?是否适当? 动作(实验/制作/示范动作)呈现了什么?怎样呈现的?体现了哪些规范?,提问的时机、对象、次数和问题的类型、结构、认知难度怎样? 候答时间多少?理答方式、内容怎样?有哪些辅助方式? 有哪些话题?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怎样?,教学设计有哪些调整?结果怎样? 如何处理来自学生或情景的突发事件?结果怎样? 呈现哪

7、些非言语行为(表情/移动/体态语/沉默)?结果怎样?,以“课程性质”维度为例(P106),(1)目标 (2)内容 (3)实施 (4)评价 (5)资源,预设哪些资源(师生/文本/实物与模型/实验/多媒体),怎样利用? 生成哪些资源(错误/回答/作业/作品)?怎样利用? 向学生推荐哪些课外资源?可得到程度怎样?,预设的学习目标是怎样呈现的?目标陈述体现了哪些规范? 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适合该班学生的水平吗? 课堂有无生成新的学习目标?怎样处理新生成的目标的?,以“课堂文化”维度为例(P107),(1)思考 (2)民主 (3)创新 (4)关爱 (5)特质,教学设计、情境创设

8、与资源利用怎样体现创新的? 课堂有哪些奇思妙想?学生如何表达和对待?教师如何激发和保护? 课堂环境布置(空间安排/座位安排/板报/功能区)怎样体现创新的? 课堂/班级规则中有哪些条目体现或支持学生的创新行为?,在哪些方面(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学习指导/对话)体现特色? 教师体现了哪些优势(语言/学识/技能/思维/敏感性/幽默/机智/情感/表演)? 师生/生生关系(对话/话语/行为/结构)体现了哪些特征(平等/和谐/民主)?,学习目标怎样体现高级认知技能(解释/解决/迁移/综合/评价)? 怎样以问题驱动教学?怎样指导学生独立思考?怎样对待学生思考中的错误? 学生思考的习惯(时间/

9、回答/提问/作业/笔记/人数)怎样? 课堂/班级规则中有哪些条目体现或支持学生的思考行为?,观察:科学研究的方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方法有:(1)核对清单法;(2)级别量表法;(3)记叙性描述。 优点:自然、真实、生动,还可获得出乎意料、无法言表的资料 缺点:受观察者、对象、时间、方法本身的限制,合作:四个元素,详见中国教育报 2007年5月8日; 教育研究2008 年第6期的相关内容,(二)专业活动程序,课前会议,上课教师陈述: 1、本课的内容主题是什么?在该课程中的关系与地位怎样

10、? 2、介绍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包括学优生与学困生座位在哪里? 3、你想让学生明白什么?难点在哪里?你准备如何解决? 4、介绍一下本课的大致结构,包括创新点与困惑。 5、你将如何、何时知道学生是否掌握了你打算让其掌握的东西?(对有经验教师而言) 观察者提问与上课教师进一步说明 双方就上述问题商议,确定观察点。,提前进入课堂 明确观察任务 选择观察位置 如实做好记录 避免影响教学,课中观察,课前会议后,一定要独立或合作开发观察或记录工具, 体现课堂观察具有任务导向或问题解决的性质。,课后会议,上课老师陈述: 1、这节课是怎样获得成功的?学习目标达成了吗? 2、谈谈各种主要教学行为(如情景创设、讲

11、解、对话、小组讨论、指导和资源利用等)的有效性? 3、谈谈有无偏离自己的教案。如有,请继续说说有何不同?为什么? 观察者从不同的角度报告并交流课堂观察的结果及简要结论 协商得出几点结论和行为改进建议(成功之处;个人特色;改进建议),(三)指向教师行为改进的课堂观察:一个案例,课前会议 观察量表、记录与结果 基于证据的推论与建议 本次课堂观察的结论,案例,课前会议 上课老师说:本节课的创新点是问题驱动教学 听课者W老师:研究教师的提问、理答、课堂即时评价情况在问题驱动教学中的有效性问题。,课堂观察记录表,记录说明: 1回答行为:A为点名回答,B为主动回答,C为主动提问,D为插话。 2. 回答正误

12、:回答正确与错误用“” 与“”表示。 3问题难度:为了解水平的问题,为理解和运用水平的问题。 4问题编码:1N为问题链中的问题记录序号。 5理答行为:“T答”为老师直接给出答案,“T追”为追问,“S评”为学生互评。 6候答时间:若候答时间为3秒,则记为“3S”。,观察结果 (1)本节课共8个问题,无主动回答,无主动提问;没有学生插话。 (2)8个问题中,4:4;回答问题的学生中, 6中:2优。 (3)师生问答时,近距面-面1次,远距面-面4次,面-背3次。 (4)学生回答正确后,没有评价(追问/赞赏等);回答错误时,全部由教师做出评价。 (5)师生互动主要集中在两个小组。 (6)候答时间均超过

13、4秒。,基于证据的推论与建议 (1)Y应考虑“面向全体学生”。 (2)应提高了解学情的意识。 (3)师生互动时,应保持适当的正面距离。 (4)应增加学生提出生成性问题的机会,培育自由交流的课堂文化。 (5)应增加候答时间,4秒以内的候答时间,对一些稍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的思考时间是根本不够的。这对一些学困生和部分中档学生的学习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降低学生课堂的参与度。 结论:略,一个完整的课例结构,背景:屠飞燕老师;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 课前会议:2006年11月8日 (一)屠飞燕老师说课 (二)屠老师与观察者的交流 (三)屠老师与观察者讨论观察点 课中观察:2006年11月9日,第2节

14、课 (一)观察工具 (二)观察位置的选择 (三)观察过程 课后会议:2006年11月9日,第3、4节课 (一)屠老师课后反思 (二)观察教师简要报告观察结果 (三)本次观察形成的结论 附件 (一)学案 (二)课后反思与课堂观察分析报告,吴江林: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郑 超:教师对学生错误的指导 彭小妹: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喻 融:教师的讲解效度 钟 慧:学生的应答方式 路雅琴:教师的提问方式 姜 平:教学时间的分配,三、如何开发观察/记录工具?,澄清“我想解决什么问题”(观察点) 分解该问题涉及到的核心概念(理论) 寻找符合该核心概念的关键行为(证据) 设计便于收集证据的图表(工具),

15、如何确定观察点?,谁来决定? 观察者 被观察者 合作体 观察什么? 观察者或被观察者或合作体的需求 该课的关键行为、要素、创新点、目标达成(参考课堂观察框架),如何分解核心概念?,学生课堂参与,倾听,生生互动,阅读/写作,师生互动,提问,回答,人数维度 时间维度,独立操作,理答,从核心概念到行为表征,方法一:分解式 如: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方法二:串联式 如:教师是如何处理学生错误的 学生犯错 教师反应 教师行动 方法三:并联式 如:学生是如何突破难点的 倾听 互动1(提问/回答) 互动2(讨论/汇报) 计算/书写,复述 解释 运用 综合 迁移,方法四:组合式 如情景创设的效度(注:拆

16、分成多人合作观察的工具),说明:学习行为是指学生表现出来的观察/倾听/讨论/思考/计算等行为,开发者:吴江林 观察维度:学生学习达成对核心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研究问题:怎样知道学生的目标达成?,例1:此记录工具采用何种分解方法的?,例2:此记录工具采用何种分解方法?,观察点: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我(彭小妹老师)是这样设计观察表的: 一是创设的情境能否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保持关注; 二是师生能否充分利用情境达成学习目标; 三是情境创设与学习目标的适合度。 再对这三个方面的要素进行分析,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第151页,观察工具:一种评议框架,指向明确 拟解决的问题比较明确 该问题与此人/此课的关系密切 该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教与学的改进或教师专业发展 分解合理 该问题涉及的核心概念按某种逻辑合理分解 分解后的相关次级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