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世间论──对现实世界的描述和价值判断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148978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6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2世间论──对现实世界的描述和价值判断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02世间论──对现实世界的描述和价值判断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02世间论──对现实世界的描述和价值判断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02世间论──对现实世界的描述和价值判断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02世间论──对现实世界的描述和价值判断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2世间论──对现实世界的描述和价值判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2世间论──对现实世界的描述和价值判断(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世间论 佛教对现实世界的描述和价值判断,一、佛教世间论的特点 二、人在生命世界中的位置 三、成住坏空的器世间 四、如虚如幻的生命轮回,“以罪怼为刑罚,使惧而后慎;以天堂为惩赏,使悦而后动。”(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在家一) “由世界以一生为限,不明其外。其外未明,故寻理者自毕于视听之内。”(慧远:三报论),梁漱溟在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会上的 警世绝唱,我从十几岁就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这里我只想讲两点。第一点,因为我喜欢钻研佛法,所以我广泛的研究了大藏经。当初我受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的聘请,到北大教印度哲学,其中即包括佛法。佛法对于人生,归结一句话,那就是人的一生在今生以前有前生,在今生

2、之后有来生。我觉得,要弘扬佛法,就要有一种救世的精神,心里头沒有自己,只有众生,只有这样才是一个佛教徒。再说一点,我曾在四川重庆北碚皈依了贡噶上师,听他讲无相大手印,我接受了灌顶。所以我一点不含糊地說,我是一个佛教徒。 (法音学术版,1987年年刊),释见豪:建构以四圣谛为纲领的佛法知识体系 (佛教图书馆馆刊第 31 期,2002.09),佛教对现实世界的看法,即“世间论”,在哲学上也可称作佛教的世界起源论或世界现象论。,“世”意为时间上的迁流,具有毁坏的意思; “间”为空间上的间隔,具有有限的意思。 概言之,世间就是不断迁流变化的有限世界,是不究竟的存在。世间一般分为器世间及有情世间,天台宗

3、分为五蕴世间、众生世间和国土世间三种。 按缘起法则,有情与器世间相互依存,构成我们活动的整个世界。 佛教的世间论有二个重要特点:,第一、以佛教的业力因果论为主导,吸取、利用了古代印度的天文、地理知识和神话传统。,在器世间方面,声闻经典不外是采集当时印度一般神话的说法,而有所取舍。 而在有情世间方面,因多少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显得比较松散,而且因为印度一般的神话中神鬼杂多,在安立有情世间时就比较有选择性。无论如何,佛教初期的世界观还看不出自有的特色,而且也不是佛法的关心所在。到了部派初兴,才开始建立佛教特有的世界观。,基本上,佛教并不关心世界宇宙的起源,只是从现实的观察给予解说,于无始生死,无明

4、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大二,页69中),现实的世间就是轮回,生死是无始的,它的原因就是无明与爱结,而无明覆,爱结系,得此识,身内有此识,身外有名色,此二因缘生触,此六触入所触,愚痴无闻凡夫苦乐受觉,因起种种(大二,页83下),这说明了由业所生的轮回,俱舍论说世别皆由业生,业由随眠(烦恼)方得生长(大廿九,页98中),很简要的揭橥佛教世界观的基本思想。 (据郭忠生),第二、与佛教的修道解脱论紧密相关,结合禅观体验改造组织而成。,现实宇宙图景与人的心意识密切相关,依心意识的状态,三界六道分成散、定二地。,【散地】为“定地”之对称。即指欲界。与之相对者,色界与无色界并称为定地。于欲

5、界得入禅定者,乃依后天之努力,修色界、无色界之定心;然欲界之果报无有定心,故欲界中之六欲天、四大洲、地狱等皆称为散地。(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六)p4973 【九地】指九种有情之住处。又称九有。“地”者持载之意,众生依此而住,故名。九地,即五趣杂居地、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此中,五趣杂居地为欲界,其次四者为色界的四禅天,最后四者为无色界的四无色天。,业是成立世间的动力,而业的思想本身就含有浓厚的伦理价值判断的意味,所以由善恶业而生出善、恶世间,是必然的结果。另一方面,佛法除了观察、价值判断世间之外,其基本的目的是在于求取解

6、脱,世界观因而又与佛法的修道论有所关连。部派佛教从不同的角度来安立世界,其中三界、九地、廿五有等,不外乎是从修道者的境界来设想其所依存的世界。 依一般的看法,在以三界(欲、色、无色界)为分类的世界观中,欲界及色界初禅天等的有情,多少与印度婆罗门教所看到的,有所关连,但二禅天以上的有情,印度其它的典籍就很少看到(演培1957,p. 248)。 又,在释尊时代,有一些沙门集团是拿初禅到四禅来衡量是否已得解脱的标准,佛教把这些容摄进来,成为其世界的一环,更可看出修道论与世界观的结合。 (据郭忠生),一、人在生命世界中的位置,(一)以人为枢纽的生命层阶三界六道 1、散地的欲界六道 散地,即欲界生得心,

7、散乱粗动,不能专注一境。欲界是指深受各种欲望(主要是贪欲和淫欲)支配和煎熬的生物所居住的领域。 2、定地的色界和无色界 据顺正理论,三界的定义:“若界有色而无定者,是名欲界;若界有色亦有定者,是名色界;若界无色而有定者,是名无色界。” 在定地中,无色界是定多慧少,色界是定慧均等,故名静虑。,三界与三千大千世界,人在六道中的位置,(二)有情的延续与生存条件,三界六道展示了生命的存在层阶,在这些存在层阶中,有情的出生状态有胎、卵、湿、化四种。上述次第,以化生为最低,但诸天和地狱都是化生,且遍于六道,而且初人亦为化生。 维持生命的有四种条件(四食); 粗搏食(段食)分段进食的日常饮食; 触食从根、境

8、、识三者和合而引生喜、乐、受的可意触,为维持生命延续的重要因素; 意思食思心所相应的意欲,对生命的延续有强大的作用; 识食指“有取识”,即执取身心的、与染爱万物相应的识,维持生命延续、帮助身心发展的力量。,(三)人在有情中的地位,1、人是有情上升下堕的枢纽 佛教哲学从现实的人生负面切入,那就涉及人在有情中的地位,人在整个现实层面“三界”中的地位。与其它五道不同,人为造业受报的双行道,从而在存在上确立人的地位,为宗教解脱论和人生观奠定了基础。 2、人身难得 天上虽比人间快乐,但以耽于享乐而难闻佛法故,被归入地狱、饿鬼、畜生、长寿天、北胜处边地、盲聋喑哑、世智辨聪、生在佛前佛后等“八难”之中。而人

9、间具有苦乐均等、有惭愧心、有智慧、有坚忍心四种特性,故与其它宗教以天上为殊胜不同,佛教以人间为最好,“诸佛世尊皆于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增一阿含经等见品),故有“人身难得、中国难生、善友(明师)难遇、佛法难闻”之说。 “盲龟值孔”。(陈兵113) 人生是苦,表明出离之必要性;人身难得,则提供修道之可能性。,三、成住坏空的器世间,世界在空间上的分布 (一)须弥山与四洲 (二)天、魔、梵的世界 (三)三千大千世界,从地狱到梵世(初禅三天),构成一个小世界。 一千个小世界构成小千世界,上有二禅天统辖。 一千个小千世界构成中千世界,上有三禅天统辖。 一千个中千世界构成大千世界,上有四禅天统辖,共

10、含有十亿个小世界。以大千世界含小千、中千、大千世界,故称三千大千世界。 这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即一佛化境。雅语称为娑婆世界,意为杂会,即六道众生杂居的世界。俗语称为索诃世界,意为“忍土”、“堪忍世界”,是说众生忍受三毒和诸烦恼,不肯出离;又称佛和菩萨为教化众生,也忍受烦恼和劳倦,故名。 这三千大千世界已是相当辽阔。但佛经上认为有无量数的大千世界存在,常说“十方微尘世界”、“十方恒河沙数世界”。大乘起信论:“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这无量无边的世界都属于迷界,只有超出三界,才进入悟界的佛土,而佛土同样是无量无边。,世界在时间中的发展,(一)刹那与劫 刹那,印度最小的时间单

11、位,一刹那为0.0133秒。 劫(kalpa),不可测量的无量时节。有芥子劫、盘石劫、人寿劫三种计算法。 一小劫相当于1590.8年 二十小劫为一中劫,相当于3亿1996万年 四中劫为一大劫,相当于12亿7584万年。 (二)世界的形成与毁灭 在印度人的宇宙观之中,世界是反覆地依循着成立、存续、坏灭、空无等四个阶段在演化的。这四个阶段是成劫、住劫、坏劫、空劫。,1、成劫世界形成时期,最初一小劫形成器世间。 空轮世界在空劫中,空间蕴含着构成世界的物质因素四大,但还没有形成。 风轮由于有情的业(增上)力,空轮中形成微风轮,即四大以疾速流动的形态出现,据俱舍论,风轮的宽度相当于大千世界,厚度有160

12、万由旬。 水轮气体久久旋转,凝成液体,形成水轮,厚度80万由旬。 金轮液体凝结为固体,形成金轮,厚度32万由旬。在金轮上因风雨而形成九山八海。 其后十九小劫形成有情世间。有情从色界二禅天光音天降生到大梵天,渐次经六欲天、人趣。至地狱中生一有情,即为成劫的终止,2、住劫世界安住时期,指世界的存续期。即器世间、众生世间平稳地持续之时期。即自一有情生于地狱起至大三灾当现之时的二十中劫。住劫之初,阎浮洲人寿由无量数逐渐减至十岁,是为住劫中的第一中劫。之后,人寿再由十岁每经百年增加一岁,一直增至八万岁。又自八万岁每经百年减少一岁,直至十岁为止。这是第二中劫。如此自第三中劫至第十九中劫,仍同样各增减一次。

13、至最后的第二十中劫,才有增无减,返回到八万岁为止。 人寿的减少称减劫,增加称为增劫。各减劫终结的人寿十岁时,刀兵灾、疾疫灾、饥馑灾等小三灾之一出现。诸佛出现于减劫,人寿由八万四千岁至百岁之间。增劫佛不出,因在有情之乐渐增时,不易教其厌离。人寿由百岁渐减时,佛亦不出,因五浊极增,难以化导。,3、坏劫世界坏灭时期,住劫之后世界坏灭的期间。从大地狱有情不生开始,至外器都尽为止。分为两种,一是前十九小劫的有情世间坏灭,一是最后一小劫的器世间坏灭。有情世间是初生者最后坏,器世间因水、火、风三大灾之一而坏。依大毗婆沙论,住劫终了,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安稳丰乐,人多修十善业道,此后大地狱中有情命终,不复生彼处

14、,坏劫开始。如此地狱中之有情渐减,无一有情残留,名地狱有情界坏。其次傍生、饿鬼人趣、忉利天等欲界相继坏灭。直至一切世界俱坏。 器世间坏灭是因历经火、水、风三灾之故。火灾时,初禅天以下坏灭,水灾时,二禅天以下坏灭,风灾时,三禅天以下坏灭。,4、空劫世界复归虚空,世界的空虚期。指器世间全部坏灭,至成劫微风吹起的二十中劫。此一时期,有情一部分上生色界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一部分生于其他世界,而三灾顶诸天以下的有情、器界则完全空虚。 此成、住、坏、空四劫合为一大劫,而四劫各由二十中劫所成。故八十中劫相当于一大劫。,赵朴初对世间无常的概括,宇宙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待的互存关系,其间没有

15、恒常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它的性质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刹那生灭的。这就是十一义中“性无常义”和“刹那灭义”。佛经中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就是这个意思。“诸行”,就是指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行”是迁流变动的意思,一切现象都是迁流变动的,所以叫做“行”。这个字的本身就包含了无常的意义。“生灭”二字,实际上包括着“生、异、灭”三字或“生、住、异、灭”四字。这里每个字表示着一种相状:一个现象的生起叫做“生”;当它存在着作用的时候叫做“住”;虽有作用而同时在变异叫做“异”;现象的消灭叫做“灭”。刹那Ksana是极短的时间,佛经中说弹一下指头的时间有六十刹那。刹那生灭,就是一刹那中具足生、住、异、灭

16、。有人问,一个人的寿命一般有几十年,怎么是刹那生灭呢?佛教把人的一生从生到死叫做一期,一期是由刹那刹那相续而有的。对一个人的整体来说,他有一期的生住异灭,即生、老、病、死;但从他的组成各部分来说,则是刹那刹那的生住异灭。佛经说人的身体每十二年全部换过一次。一个物体的生住异灭,一个世界的成住坏空,实际都是刹那生灭相续的存在。照佛教的教义,一切现象没有不是刹那生灭的。佛教把主张“有常恒不变的事物”的见解叫做“常见”,认为是错误的。,三界六道展示了生命的存在层阶,在这些存在层阶中,有情的出生状态有胎、卵、湿、化四种。上述次第,以化生为最低,但诸天和地狱都是化生,且遍于六道,而且初人亦为化生。 生命与世间相互依存。在无限时空中,精神与物质、有情与器物都是处于相互联系中,不存在孰先孰后的边见。佛教将道德上的价值论引入世界起源论,认为世间的净秽悉依有情的共业所成,故世界从清净堕入秽恶,或发展为庄严清净,皆取决于有情自身。三界六道是不究竟的有限存在,必须超越三界才能获得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