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幻灯片第九章农村社会流动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45533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1.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社会学幻灯片第九章农村社会流动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农村社会学幻灯片第九章农村社会流动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农村社会学幻灯片第九章农村社会流动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农村社会学幻灯片第九章农村社会流动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农村社会学幻灯片第九章农村社会流动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社会学幻灯片第九章农村社会流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社会学幻灯片第九章农村社会流动(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讲 农村社会流动,第一节 农村社会流动概述,一、农村社会流动的含义 农村社会流动是指农村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 它既表现为农村社会成员地位的变动,也表现为农村社会成员社会角色的转换。,二、农村社会流动的类型 根据流动方向: 垂直流动又称纵向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一个阶层结构体系中不同阶层间的流动。 水平流动又称横向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一个阶层结构体系中同一阶层等级内部的位置转移,主要表现为农村社会成员地域或职业的变化。,根据流动参照点 代内流动是指个人一生中社会位置的变化,其参照点是流动者本人最初的社会阶层地位。 代际流动是指下一代人相对于上一代人的社会地位变

2、动,其参照点是上一代人的社会阶层地位。,根据引发流动的主要原因: 结构性流动是指主要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方面的变革引起社会结构的大规模变迁,从而导致人们社会地位的变化。 非结构性流动又称自由流动,是指主要因个人原因而造成的个体地位、职业方面的变化或地域变动。,三、农村社会流动的功能 (一)农村社会流动的正功能 第一,有助于形成一种新陈代谢、拾遗补缺和促优汰劣的社会机制,促进社会阶层结构的合理化与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1.社会发展是建立在社会有机体新陈代谢基础之上的,新陈代谢则主要通过社会流动来实现。 2.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市场转型与体制转轨时期,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不可能齐头

3、并进,必然会出现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3.社会成员与其社会位置的匹配状态有好、中、差之分,只有实现社会成员与社会位置的最佳匹配状态,社会发展才有动力。,第二,有助于促进农村发展。 1.通过从农村向城市、农业向非农职业的流动,农村居民的收入得以增加,农村产业结构得以优化,从而夯实经济基础; 2.通过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农民得以接触城市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理念与社会文化,从而有助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村发展储备丰富的人力资源; 3.在城市工作与生活过程中,通过与城市居民的互动,农民的民主、自由、平等与法治意识得以增强。,第三,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有助于促进城市发展。 1.

4、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2.促进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分化,有助于推动城市劳动力市场的职业竞争,为城市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满足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服务需要,有助于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4.增加了对城市基础设施、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需求,客观上推进了城市化进程。,(二)农村社会流动的负功能 1.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可能引发甚至加剧城市社会问题。 (1)可能对城市住房、交通、环境等公共资源造成严重影响,加重城市负担。 (2)可能对城市劳动力市场产生挤压,加剧城市人口的失业或就业问题。 (3)一些人可能因为找不到工作而流落街头并诱发犯罪,影响城市安全。 (4)流入城市的农民在城市生活与工

5、作中可能遭受歧视和排斥,因而可能导致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影响城市稳定。,2.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涌向城市,导致不少农村成为以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体的空壳村,可能影响农村社会发展。 (1)农村青壮劳动力的短缺可能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农村男性家庭成员长期在外工作,可能导致留守妇女家庭劳动时间过长、家务负担过重,农村老年人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缺乏,留守儿童家庭照顾与身心教育不足,对家庭关系、家庭养老与子女成长形成不利影响。,第二节 农村社会流动的历史演变,一、传统社会的农村社会流动 第一,社会流动规模周期性变化明显。 传统社会的农村社会流动就呈现出在流

6、动规模上与封建王朝兴盛或稳定程度成反比、与衰败或动荡程度而正比的规律,也即是随封建王朝的治乱兴衰而发生周期性变化。,第二,社会流动刚性较强,跨越等级界限的垂直流动非常困难。 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下,农村社会成员一旦进入某个阶层等级序列,就很难改变自己的身份,其结果是农民之子世代务农,工人之子世代为匠,不仅本人难以发生代内流动,其子孙后代也难以发生代际流动。,第三,农民社会流动的途径极为有限。 1. 大量农业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之上,甚至被剥夺了人身自由,他们除了隐匿、逃亡或出家,几乎没有其他向非农职业流动的途径。 2.在高度排他的封建行会制度下,职业世袭、手艺不外传的惯例决定了不同行业之间有很强的封

7、闭性,农业劳动者一般很难进入手工业者阶层。,第四,农民社会流动的自由度很低。 在户籍制度下,人口流动通常只有两种方式: 一是经国家许可,从原户籍地迁入新居住地,成为新居住地户籍人口,即“人口正常流动”; 二是未经国家许可,采取隐匿或逃亡的方式,脱离原户籍而流入新居住地,成为无户籍的“流民”,即“人口非正常流动”。,二、现代社会的农村社会流动 第一,农村社会流动经历了从大规模快速流动向常态化稳定流动的发展历程。,所谓“常态化”是指,在工业化、城市化晚期,农村社会流动的规模虽然有所下降,但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和身份壁垒的消失,农村社会成员职业变更或地域流动日益成为一种常态。 所谓“稳定流动”是指

8、农民由农业经营者向非农阶层的流出一般比较稳定,从农业中流出又回流的比率大大下降。,第二,农村社会成员的垂直流动较为频繁,自致性因素在农村社会流动占据主导地位。 在现代社会,那些受教育程度较高、富有探险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农村社会成员往往有更多的机会实现向上流动。 底层人群向上流动困难http:/ 在现代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下,居住权、就业权和迁徙权成为公民不可剥夺的社会权利,劳动力成为可以自由交换的商品,农村社会成员的自由流动也就成为一种常态。,第三节 当今世界的农村社会流动,一、世界各国农村社会流动的现状与趋势 根据农村社会流动现代化水平的不同,可以将当今世界各国的农村社会流动现状划分为如下五

9、大类别:,A类或最高水平类,除日本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村社会流动典型特征: 一是农村社会流动现代化转型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自发产生并与之同步,较少有人为干扰或阻碍,也没有出现与工业化、城市化脱节或超前的现象。 二是农民向非农产业的流动,既表现为职业、身份、地位上的变化,又表现为空间的位移,而且,这种转变一般都是彻底的和稳定的,很少有亦工亦农和流而复返的现象。,三是农民大量离开土地流向城市,主要是因为农业科技的应用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以及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 四是农民社会流动过程中与农村土地制度的资本主义化过程密切结合或直接相互联系。 五是农村社会流动的结果

10、,对农民来说有双重影响: 一是绝大部分农民转变成城市社会各行业、各阶级或阶层的组成部分; 二是少数尚留在农村与农业中的农民,已经完全转变成为能从事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农业劳动者与经营者。,B类或次高水平类,这一类别主要是指那些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虽不及发达国家,却与它们比较接近并已基本完成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国家或地区的农村社会流动,其主要代表国家有日本、韩国、巴西等。,B类国家或地区的农村社会流动的特点: 一是流动的进展以及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相互配合与促进程度不如A类国家那样平坦、顺利和协调。 二是流动的彻底性也不如A类国家。 三是流动未能像A类国家那样普遍带来小农经济的消失和

11、新型农民的广泛诞生。,C类或中上水平类,这一类别是指那些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虽已达到较高水平,但尚未完成实现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其主要代表国家有拉丁美洲的多大数国家、亚洲的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 与B类国家或地区相比,C类国家或地区的农村社会流动,遭遇或道路更为曲折,常遭受所在国家或地区种种社会冲突与政治事变的干扰,农民社会流动的不彻底性更为显著,且带有明显的传统型农民社会流动痕迹,没有触动小农经济,也没有带来农民自身的根本变化。,D类或中下水平类,这一类别是指那些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诸进程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但整个社会还未摆脱农业社会状态的国家和地区的农村社会流

12、动,以当前中国大陆的农村社会流动为典型代表。 这类农村社会流动的特点,除了与C类相同的部分外,还特别表现在其人口压力和农村相对贫困、凋敝对农民流动的巨大影响上,即农民流向城市主要是由于不断增长的过剩人口和农村普遍的贫困、凋敝所促使。,E类或最低水平类,属于这一类的是,是目前世界上国民经济收入最低或最贫穷的国家或地区的农村社会流动情况,如非洲的卢旺达、布隆迪,亚洲的尼泊尔等。 这类国家或地区的农村社会流动,往往并非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所引起和推动,而是由于传统农业社会就存在的原因所致,其流向也没有摆脱传统农业社会的约束,因而属于典型的传统型农村社会流动。,以上五种类型,大体上代表了工业革命以来,

13、现代农村社会流动的五个发展阶段: E类代表初始阶段或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D类代表起步阶段; C类代表快速发展阶段; B类代表基本完成阶段; A类代表完成或最高阶段。,世界各国农村社会流动的整体趋势是: 一方面,处于较低阶段的国家或地区将不断向更高阶段发展,世界各国的农村社会流动将继续不断地向前进行。 另一方面,不同类型国家或地区的农村社会流动走向将会有所区别,A类国家或地区的流动规模将稳定在较低水平、流动速度将日渐趋缓;A类以外其他类型国家或地区,其农村社会流动基本上呈上升趋势,其中C类和D类表现最为强烈,B类E类表现则弱一些。,二、典型发达国家的农村社会流动 (一)英国的农村社会流

14、动 英国农村社会流动的现代化转型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 第一时期,是从15世纪圈地运动开始前后到18世纪20年代; 第二时期,是从18世纪30年代工业革命开始后到19世纪末; 第三时期,是从19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四时期,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在第一阶段,大批农民在圈地运动后失去生产资料而进城,在意识到进城流浪农民是社会转型所致之后,英国政府的流动人口政策开始由控制、惩罚为主向以救济为主转变。 英国政府一方面通过普及中学教育、加强职业培训、培养劳动习惯等方式帮助游民提高谋生计能,另一方面通过鼓励海外移民、拓宽就业渠道等方式为游民创造就业机会,从而使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15、开始走上正轨。,二战以后,为适应战后重建和经济一体化的要求,英国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政策由消极应付向积极创造转变,其目的是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英国政府通过加大农业投资、鼓励扩大农场规模、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支持农业科研与农业教育、发展第三产业和“农工综合体”等方式创造并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并通过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解除后顾之忧,从而使英国农村社会流动向最优方向发展。,(二)美国的农村社会流动 美国农村人口向城市社会的流动属于自由迁移模式: 一是农村社会流动的自发性。 二是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转移与农业劳动者经济地位的提高同步进行。 三是“交通革命”为农村社

16、会成员的自由流动提供了便利。,(三)法国的农村社会流动 19世纪以来法国农村社会流动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世纪50年代以前; 第二个阶段是19世纪50年代以来。,19世纪前期 法国农村社会流动的主体是季节性移民,社会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乡村中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和贫困。 季节性移民并未带来传统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19世纪50年代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法国农村社会流动开始进入现代移民阶段。 一方面,法国农村社会流动规模迅速加大; 另一方面,以往乡村中的季节性移民逐渐成为在城市定居的永久移民,农村内部的水平流动也随之变成农村向城市的垂直流动。,与其他国家相比,法国的农村社会流动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农村社会流动与工业化进程高度同步。 二是农村社会流动历程长、进展慢。 三是农村社会流动以短距离移民为主,地区之间差异较大。在流动距离方面,法国农民一般在省内和行政区内迁移。,(四)日本的农村社会流动 针对本国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的特点,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