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心理学第1章-概述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42039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3.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康复心理学第1章-概述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康复心理学第1章-概述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康复心理学第1章-概述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康复心理学第1章-概述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康复心理学第1章-概述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康复心理学第1章-概述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康复心理学第1章-概述课件(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康复心理学,广西中医药大学 医学心理学教研室 唐清华 2013年3月,第一节 医学心理学与医学模式,一、医学心理学的定义 定义: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与健康及其在疾病发生、预防、诊断、治疗和护理中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 共同的研究对象 (人) 必然形成交叉学科 客观的研究方法(实验,观察等) 心理学:研究机体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学科。,从医学分支看:研究医学中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从心理学分支看:研究把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应用于医学中。,第一章 概述,目前,医学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四个部分, 它的研究偏重于人的生物学方面,它所研究的问

2、题都是有关”人”的健康和疾病问题。 既然研究的对象是人.就应看到人不仅是一个有完整生理活动的生物体.而且还是一个有意识,有思想,有感情和有各种心理社会属性的实体,所以,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生活方式也同其生理活动一样,必然会反映在健康和疾病上。 然而,在以往医疗过程中,而对病人,医生常常只看到他们的生理活动或生物性的一面.而忽视了其心理活动和社会性的一面,以致出现”见病不见人”的现象.他们很少研究个体心理因素与疾病发生.转归和预防的关系.这样,医生和病人的关系成了医和病的关系,而不是医与人的关系。,所以,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就必须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在人的疾病中的作用, 把医学与心理学结合起来,就必须

3、能分析出患同样疾病,接受同样条件治疗的病人,为什么效果截然不同?这其中往往是由于病人不同的精神面貌所导致的结果,如有的乐观,有自信;有的悲观失望,另外家庭关系,经济状况,工作性质等等因素都会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李心天:医学缺了医学心理学就是无头脑的医学;医学脱离了医学心理学就是不完整的科学。所以,医学心理学是必修科。 医学心理学实际上就是研究心理过程中之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中能力、气质、性格等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关系。 例如,癌症患者病前人格和病后人格表现对健康的影响。(负性情绪。抑郁,沮丧内分泌和免疫动能,削弱对癌症的抵御阻力),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冯特(Wilhelm.Wundt

4、,18321920) 1879年 德国莱比锡大学 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最早提出“医学心理学” 德国 洛采,医学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一、神灵主义阶段 (约公元前10000年公元 前1100年) 特点: (1)生产力水平极低; (2)“万物有灵”说; (3)巫医语言暗示和开导, 驱妖或对神灵祈求宽恕的 行为,稳定了病人的情绪。 当今世界的一些偏远地区,如非洲某些原始部落仍然存在族长用复杂的仪式来驱病。至少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二、自然哲学阶段(约公元前1100年公元前1879年) 特点:研究心身关系时,从哲学的物质与精神的哲学中发展心理研究。,东方:以黄帝内经为代表(公元前841年)。,以朴素唯

5、物论的阴阳五行学说作为理论体系来解决人与自然、人体内部以及一切医学问题。在该模式的指导下,建立了中医药学,经久不衰。 黄帝内经中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内伤七情”“外感六淫”等观点。在治疗方面主张对病人身心兼顾“辨证施治”和“因时,因地,因人而宜”等。,西方:以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文集为代表 希波克拉底提出“治病先治人”的观点。 同时提出“语言比药物更重要”的治疗观。 以体液学说为基础,将气质性格 与疾病相联系,治病先治人。 自然哲学模式有许多可取之处,如心身一元论的整体观如心身相互作用的辨证观,这对于今天的医学仍有许多启迪和指导作用,但限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人们对生命的本质,对健康和疾

6、病的认识仍不够深刻。,Hippcrates(公元前460前377),三、科学心理学时期(从1879年至今) 特点: (1)创立了心理学的各种科学研究方法。 (2)创立了不同观点的理论,提出新概念,心理学发展迅速。 心理学 哲学是父亲,生理学是母亲,生物学是媒人 冯特(18321920):心理学之父 生理心理学原理(1874):心理学独立宣言 莱比锡心理学实验室(1879):心理学诞生标志,医学心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模式:是指某一时代的心身观,健康观和疾病观的集中反映,是医学科学发展的知道思想。 这之前的十多年间,我们医学是经常提到医学模式的问题,其实,医学心理学与医学模式之

7、间的关系密切,正因为医学模式的转变,才使医学心理学得以发展,我们之所以学习医学心理学,就是在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可以说,医学模式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是相对稳定,受时代制约的,一种医学模式影响着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使它们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习惯化了的性格和特征,从而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果,它同时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一般认为,医学模式的发展是随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因而不同时期就有不同的医学模式。,医学模式转变过程: 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前10000年) 治病的方法就是 驱妖或对神灵祈求宽恕。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前3000年) 心身一元论的整体观如心身相互作用的辨证观 生物医学模式(

8、十六世纪) 病细菌引起治疗杀菌(抗生素类药)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公元十四五世纪以来,西方工业革命和文艺复兴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进步。西方医学逐渐摆脱了宗教的禁锢,对有生命的生物体进行了实验研究,奠定了现代医学的基石,也形成了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 哈维(Harvey,15781657)创立了血液循环说,并建立了实验生理学的基础。 摩尔根尼(Morgani,16821771)关于疾病的器官定位研究。 魏尔啸(Virchow,1821-1902)创立的细胞病理学。,维生素和激素、细胞与分子水平、器官移植和人工

9、脏器等等。 认为疾病只是发生在细胞或器官上,只要去除患病的组织或器官就万事大吉了;每一种疾病都有一种特殊的生物学原因和特异的治疗方法。,该模式使人类对疾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已查明有3000多种疾病可在染色体或基因水平上找到病因。,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采用物理的和化学的研究手段,探索人体的奥秘,从整体到系统、器官,直至现今的分子水平,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医学。 认识论和方法论:“实证加推理” , 明显的生物科学属性。 该模式对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做出巨大贡献。,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 重视人的生物属性,忽视人的社会属性; 重

10、视局部器官,忽略人的整体系统; 重视躯体因素,轻视心理和社会因素; 重视躯体生物活动过程,轻视行为和心理过程。,表现在认识论上,表现在实践上,表现在研究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1977年美国的恩格尔首先提出这一概念。,Engel G L,将巨大的生物学成就和心理学社会学的成果结合起来,不仅从人的个体局部,也从整体以及群体、生态系统,综合研究健康与疾病。,医学模式的转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 1.人类死亡谱的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20年代以前,威胁人体健康的疾病主要是呼吸系统、传染病等

11、。 现代:心血管、脑血管、癌症 80年代:自杀现象增多。 2.这些致死性疾病直接或间接与包括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有关,而这些行为与心理社会因素直接有关。 3.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对人的内部适应能力包括保持心理的健全和情绪的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人们意识到心理活动的调节对维持健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5.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其中也包括要求心理上的舒适与健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基本观点: (1)人是整体,具有生物,社会的双重属性。 (2)疾病与健康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综合 体内外环境综合导致的。 (3)对疾病的治疗必须采取心身综合疗法。 总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现在医学界的指

12、导思想,作为医学生必须具备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思想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才能使我国医疗水平有所提高,实现它的前提是学好医学心理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承认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的重要原因 关注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日益增多的趋势 全面了解患者是诊断治疗的重要前提 心理状态的改变常为机体的功能改变提供早期信息。 应用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技术,提高医疗质量 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治疗效果,预防疾病战略的转变,临床工作的需要 (1)有的疾病是由心理、社会、生物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 (2)功能性疾病患者。 (3)消除或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医学心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分支学科和研究方法。,

13、一、研究对象 正常人和病人的心理活动,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 包括: (1)心理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2)心身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 (3)心理和行为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康复以及健康保持过程中的作用与规律。 (4)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行为变化及干预方法。 (5)如何将心理行为科学知识应用于其他方面。 (6)其他涉及医学的心理行为问题。,(二)医学心理学研究任务,(一)研究心理和行为因素影响人体健康的机制 外界刺激 神经冲动 大脑皮层 心理反应 机体对外界有害因素的反应称为紧张状态或应激。 心理应激包括两个概念: (1)指外界社会、文化因素所带来的令

14、人烦恼不安的信息(如工作或学习上的失败和挫折、人际关系中的冲突、生活中的意外变故和打击)能引起心理上的一般反应,称为应激事件(应激原); (2)指遭遇到单个或多个应激事件后所产生的偏离平时反应的状态,称应激状态。,被个体 意识到,人的感官,引起生理、 生物化学反应,所以心理应激不仅研究社会、文化因素如何通过机体的不同特点产生互相不相同的应激反应,而且还研究这类心理应激反应所表现的焦急、愤怒、恐惧等“消极”情绪或“负性”情绪对机体各系统、器官的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 例如机体如长期地或反复地处于消极情绪状态,可使躯体某一器官或某一系统发生功能紊乱。,(二)研究心理、行为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全过程中

15、的影响规律 医学心理学认为:在人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上必须坚持心身统一的观点。根据心身统一的观点,可把疾病分别归入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疾病: 致病因素直接或首先作用于大脑 病理改变主要在脑 精神症状程度不同,但一般是明显的。 包 括:(1)神经病学中与脑损害有关的一些疾病 (2)疾病精神病学中绝大部分的疾病。 心理因素有时是主要的致病因素,有时则成为诱发因素。 例如:神经官能症、反应性精神病中;心理因素是主要的致病因素;在精神分裂症、某些脑器质性精神病中,心理因素则是诱发因素。,第二类疾病: 致病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大脑以外的躯体各系统器官 病理改变主要发生在各器官 精神症状普遍存有心理障碍,有

16、的还呈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 包 括除神经病科的大脑疾病和精神病科疾病以外的 临床各科的大部分疾病。 心理因素但心理因素在发病机理中起着程度不等的作用。 心身疾病心理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的疾病称为心身疾病。 在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 口腔科中有很多疾病已被公认为心身疾病 。,心理因素起着重要作用不仅表现在致病因素上,也表现在疾病症状上,即患这类疾病的病人或多或少表现某种程度的心理障碍。高度的心理紧张常表现对所患疾病有某种情绪体验。 例如:心绞痛发作时有濒死感,得悉自身患不治之症时有恐怖感,有时甚至产生多疑、思维混乱等精神症状。 即使在致病因素中未发现有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病人因感染、中毒或发热影响大脑功能时,也会出现意识模糊、恐惧情绪、视听幻觉或被害妄想等精神症状。,第三类疾病: 致病因素物理、化学因素直接作用于躯体各部分器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