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等学校老师岗前培训-2015幻灯片第一讲高等教育概念与历史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41653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1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高等学校老师岗前培训-2015幻灯片第一讲高等教育概念与历史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广东高等学校老师岗前培训-2015幻灯片第一讲高等教育概念与历史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广东高等学校老师岗前培训-2015幻灯片第一讲高等教育概念与历史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广东高等学校老师岗前培训-2015幻灯片第一讲高等教育概念与历史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广东高等学校老师岗前培训-2015幻灯片第一讲高等教育概念与历史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高等学校老师岗前培训-2015幻灯片第一讲高等教育概念与历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高等学校老师岗前培训-2015幻灯片第一讲高等教育概念与历史(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讲 什么是高等教育,刘志文,主要内容,高等教育的概念演变 高等学校的三项职能 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1. 高等教育的概念演变,高等教育概念的演变,高等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内涵和外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相异的变化,呈现出相应的表现形式和本质特征。在古代,高等教育表现为“高深学问教育”,中世纪至19世纪表现为“大学教育”,20世纪初到现在则表现为“中学后教育或第三级教育”。对高等教育概念的界定存在多种方法,本节内容以历史为轴线,从形式、目的及内容、对象、管理四个维度来理解高等教育的本质涵义。,古代:高深学问教育,在埃及、印度、中国和希腊等国家的古代文明社会中,很早就出现并逐渐形

2、成了各自的文化经典,即当时的高深学问,如印度的吠陀经、中国的“六艺”、“四书”、“五经”,希腊的“七艺”等,并纷纷建立了各式学校作为传播和探究这些高深学问的专门机构。这些专门机构建成后逐渐发展成为高深学问的学术中心,促进了高深学问的传播和研究。因而,古代的高等教育表现为一种“高深学问的教育”。,古代埃及的高等教育 古代印度的高等教育 古代中国的高等教育 古代希腊的高等教育 古代罗马的高等教育,古代高等教育的基本内涵,从形式上讲:表现为个别大师的聚徒讲学 从目的上讲:主要培养官吏和神学人士 从内容上讲:人文教育和伦理教育为主 从对象上讲:极少数特权阶层的教育 从管理上讲:政府和寺庙控制为主,部分

3、为私学,近代:大学教育,1213世纪,中世纪大学产生。此后直到19世纪,西方高等教育机构只有大学这个单一组织。中世纪大学的办学理念、组织原则、教学体系、学业考核制度、法律地位等形成了欧洲大学的传统,是近现代世界高度教育制度的直接先驱,影响着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型态。因此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概念与大学教育是同义词,高等教育体现为大学教育。,传统大学教育 近代大学教育,传统大学教育发展概况,12世纪,在意大利先后产生了波隆纳大学和萨莱诺大学,随后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相继产生,到了13、14世纪,中世纪大学已遍布欧洲各地,在文艺复兴之初,欧洲的大学已达80所。中世纪大学是市民社会的直接产物,

4、它的组织形式来自城市和行会的组织形式,最初的大学机构,也就是学生行会与教师行会。,自治权利,早期的中世纪大学享有较多的自治权利,这不仅表现在学校的内部事务都由教授和学生管理,还表现在各大学都争取了程度不同的特殊权利。主要有:自由讲学、游学的权利;审理裁判权,大学自设法庭,教师与学生与外人发生争讼时,不受城市法庭和教会法庭审理,由大学法庭审理裁判;赋税、关税、兵役的豁免权,这种豁免权不只对大学的学生和教师有效,而且还包括打钟的、订书的、装饰图书的、制造羊皮纸的工人、往来信使。,学科特点,中世纪大学规定,必须设立文科以及医科、法科、神科三个高级学科的一种,才可称之为大学。不久,大学的学科设置就包括

5、了上述四种学科,涵盖了当时可以称得上是高深学问的所有知识。如巴黎大学就设有四个学院:文学院、神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其中文学院为低级学院,进行“七艺”教育,相当于现在的本科学院,毕业后授予学士学位;其他三个学院为高级学院,进行专业教育,授予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课程演变,演变的基本线索是12世纪以古希腊罗马文法为中心,1315世纪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为中心,1618世纪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中心。不过在不同的国家各有侧重。例如,巴黎大学文学院,12世纪课程主要是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三艺”,体现自然科学的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四艺”则极少涉及。1315世纪,巴黎大学的课程主要是亚里士多德的逻

6、辑、哲学和伦理学。1618世纪,主要开设逻辑学、形而上学(笛卡尔的)、牛顿的物理学。,近代大学教育发展概况,法国近代大学的发展 英国近代大学的发展 德国近代大学的发展 美国近代大学的发展 中国近代大学的发展,近代大学教育的基本内涵,从形式上讲:高等教育便是大学教育,大学独占高等教育的领域 从目的上讲:高等教育的学术性开始出现 从内容上讲:高等教育是人类文明精华得以保存、绵延与发扬的场所 从对象上讲:少数精英份子的教育 从管理上讲: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价值及真理实现的保障,现代:第三级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建立了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如德国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成立的高等专科大学,

7、法国于60年代中期成立的技术学院等。这些机构之间虽然有着很多的差异,但共同的特点是密切结合当地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鲜明地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办学。社会的急剧变迁迫使高等教育改变自己的性质,以纯学术研究为核心的大学已不能再独占高等教育的园地,专业的、技术的、师范的教育机构均侪身于高等教育之列,各有其目标。,高等教育由少数人的教育逐渐转变为多数人的 (Mass ),甚至全民的 (Universal ) 教育。原有的大学教育概念已不能涵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现状,第三级教育概念由此应运而生,成为高等教育在新时代的代名词。,二战后的高等教育学的大众化和普及化,二战后,世界进入相对平稳发展时期,尤其是20世纪80

8、年代之后世界经济社会包括高等教育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高等教育发展的明显标志就是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和普及高等教育转变,高等教育无论在数量、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还是在高等教育机构类型、办学理念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后高等教育发展迅猛,大学生数1939年是55479人,1959年增加到192128人,1977年发展为837776人。法国现有400多所高等院校,在校学生120多万人。高等院校可分为四类,即:综合大学、高等专业学院、工程学院大学和一些高级技师学校。前两种高校提供的是大学教育,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科等;后二者则实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社会各行业职业技术人才。,法国,英

9、国二战后经历了两个大发展阶段,其一是1963年罗宾斯报告提出高等教育向所有成绩合格有能力的人开放原则推动了英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高校在校生数由1961年的23万人,到1985年增加到93万人。其二是1991年发布的白皮书高等教育:一个新的框架,废除了高等教育的双轨制,建立了单一的高等教育体制,促进了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大众化。到2008年,英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接近50,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有大学和高等职业学院。,英国,1950年,西德高校新生入学率为4,到1960年,这一数字增至7.9,1980年达到19.1,在校生数达到104万人,与20年前相比增加了约3.6倍,西德高等教育由此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

10、时期。为了适应高等教育人口不断增长的趋势,西德高等教育中出现了综合性大学和高等专科学院两种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此外,技师学校等一些短期的高等教育机构也升格为高等专科学院。,德国,在19451970年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代”里,美国高等学校的在校生数量由322万猛增到692万。到目前,美国高校在校生数已达2000余万人,进入后大众化阶段。 在数量和规模扩展的同时,美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突破了美国长期以来以四年制本科教育为主体的结构,逐步扩展到包括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两年制基础或职业教育。高等学校类型包括研究型大学、硕士大学、四年制学院、社区学院和各种专门学院等多种形

11、式。,美国,1949年建国之初,仅有高等学校205所,在校生11.15万人,校平均规模仅740人左右。1965年高等学校434所,在校生67.4万余人。1949年到1965年16年间,高等学校数增长一倍多,在校生人数增长了近5倍。紧接着到来的“文化大革命”使高等教育受到灭顶之灾,大学停止招生,各项教学和研究活动也全部停止。,中国,一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后,高等教育才开始逐渐步入发展的正规。1978年至1988年,高等学校数由598所增加到1063所,本专科在校生数由86万人增加到270.1万人(含函授、夜大)。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扩招时期。1998年中国高校招生规模为108万人

1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9.8%,到2001年,普通高校在校学生约704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3.3%。到2008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已达到23%,在学人数达到了2600万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第三级教育是二战后联合国在终身教育的基础上大力提倡的一个概念。第三级教育通常包括中学后的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即大学教育和非大学的各种教育与训练。相对于高等教育概念,第三级教育是一个更具包容性、广泛性,更能体现终身学习内涵的概念。,第三级教育的内涵,1962 年“高等教育国际会议”的定义 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并公布了第一个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 ) 1997年1月25日正

13、式发布了(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第二次修订稿,第三级教育的内涵,第三级教育第56段就是高等教育阶段。这种分类方法将第三级教育(高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相当于专科、本科和硕士生教育;第二阶段(序数6)相当于博士生教育。第一阶段分为5A, 5B两类,5A类是理论型的;5B类是实用技术型的;5A又分为5A1和5A2,前者一般是为研究做准备的,后者是从事高科技要求的专业教育。第二阶段的教育是专指可以获得高级研究文凭(博士学位)的在进行高级研究和有创新意义的研究。,综合以上所述,第三级教育的基本内涵归纳如下: (1) 从形式上来说,传统的大学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部份,大学、专业学院、技术学院以及师范院

14、校等各层次各类型的院校都属于高等教育机构; (2) 从目的和内容上来说,高等教育应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3) 从对象上来说,人人都有权利接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不应以任何理由为少数人独占,它肩负着精英与大众的双重任务; (4) 从管理上来说,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更为紧密,高等教育在保持自治传统的同时应兼顾社会需要,在两者中取得平衡。,2. 高等学校的职能,高等学校的职能,高等学校的职能,目前较为公认的有三项,分别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并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但是从历史来看,三大职能并不是从大学产生之日就同时存在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形成的。,2.1 作

15、为人才培养的教学中心,自中世纪大学产生直到18世纪的漫长岁月里,无论是培养神职人员、官员,抑或是绅士阶层,培养人才一直是大学的唯一职能。除了保存和传递知识的教学活动之外,大学没有把科学研究纳入自己的活动,1718世纪自然科学兴起,新的科学知识未能进入大学的课程,研究和发展科学的工作无法在大学中取得自己的地位。大学在它所在的国家的创造型知识生活中并不起大作用,许多重要的引起工业革命的科学技术发现和发明都与大学无关。,2.2 作为科学研究的学术中心,1809年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在德国创办柏林大学,揭开了德国大学历史上新的一页。柏林大学明确了以研究作为大学的首要使

16、命,提出的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目的,柏林大学建立了讲座制(Chair)和研究所(Institute)相结合的基层学术组织,取代了中世纪大学的学院制。,洪堡认为, 大学是从事科学的机构, 科学是与大学联系在一起的,大学的核心是发现知识,而非仅仅是培养律师、牧师和医生的工匠式机构。大学的目的在于人的发展,而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就是通过研究进行教育,只有通过对科学的探究,对整体世界的反思,才能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才。,大学生要学的不是材料本身,而是对材料的理解,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力和个性,然后才能达到自由、技艺、力量的境界。他提出“通过研究进行教学”、“教学与研究统一”作为柏林大学的办学原则,要求教师不能像过去那样只讲授那些正统的教科书,而要传授自己的研究思想、研究成果;并要求学生组织研讨班,以研讨课(seminar)的形式来学习,这种学习形式不只是讨论消化现成的理论,学生还要带着自己的观点和自己搜集的材料参加研究讨论,一起探讨真理。,需要注意的是,柏林大学强调教学与研究的结合,其出发点主要在培养人才,即从科研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