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网络新生活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41147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X 页数:47 大小: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健康网络新生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健康网络新生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健康网络新生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健康网络新生活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健康网络新生活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健康网络新生活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健康网络新生活课件(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健康网络新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网络本身的问题,网络给予我们的一切,到底是好的还是坏的?我们需要了解自己处在网络之中的样子,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点击鼠标就可以为我们带来丰富的信息和各种便利服务,网络生活还能给我们来来什么呢?通过这章的学习,我们将了解到网络对身心健康的重大影响,学会建立一种健康的网络新生活。,青少年网瘾患者P132,01,02,03,第一节 网络一把锋利的双刃剑,第二节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害,第三节 健康上网 快乐生活,第一节 网络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一、网络新生活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7年1月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内地网民总数达1.27亿人

2、,在总人口比例已突破10%。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年轻网民依然是主力军,其中18-24岁的年轻人最多,平均上每周上网时间最长,达21.5小时。,网络脚力具有隐蔽性、自由性、匿名性、虚拟性等特点。 网络以文字、声音、图像、互动性相结合的特点给青少年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其信息超地域性、全方位性、快速实效性特点有满足了青少年的好奇心、求知欲。上网成为了青少年中的一种时尚。,大家都在网上干什么呢?,一项调查显示,青少年上网主要是以休闲娱乐位置,他们查查资料、打打游戏、聊聊天、购物或下载文件,用于学习的比例非常低。 你有多少网友?对他们十分熟悉吗?又和他们见过面吗? 网络是把双刃剑,如果你善于利用它,他就可

3、以成为促进成长、助你成功的天使。,二、网络对青少年发展的积极意义,1.网络扩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网络图书馆) 2.网络扩大了青少年的交往范围。(各种交际软件) 3.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求助新途径。(有问题找“度娘”) 4.网络为青少年提供展现自我的空间。(隐私日记,观看权限) 5.网络提高了青少年的创造力。,三、网络对青少年的消极作用,1.部分青少年无限制使用网络、沉溺网络。是他们的社会交往减少,造成青少年文化的“不足”。(社交恐惧症、自闭症) 2.不健康的信息对青少年造成“信息污染”。 3.以暴力为主题的网络游戏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 4.网络的高度隐蔽性会造成青少年道德感的弱化现象。,

4、美国再次发生一起校园枪击案,造成27名学生和教师死亡,凶手也在最后饮弹自尽。据报道,犯罪嫌疑人Adam Lanza年仅20岁,他的母亲爱好收集各类枪支,还会带孩子参加各类射击活动,Lanza自己很喜欢日本电玩,尤其是战争游戏。,挪威枪击案 2011年7月22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722挪威奥斯陆爆炸枪击案”,造成至少91人死亡,在此次枪击案中“中枪”的并不仅仅是无辜民众,还有两款很受玩家欢迎的游戏,因为凶手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凶手已过而立之年)在接受警方审讯时声称是游戏为他的恐怖行动提供了便利。,一款名为哥伦拜恩超级大屠杀(Super Columbine Massacre RPG)的游戏开场白

5、中说道:“昨天,我很肮脏,我想变得更美。现在,我知道我会永远肮脏。我们只是小人物,我们想成为大人物。只有当我们死去,他们才知道我们是谁。”这是一款以哥伦拜恩高中枪击案中两名凶手为主角的游戏。 玩家扮演两个年轻的杀手埃里克和迪伦,第二节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害,目前我国青少年网瘾比例达13.2%,另有13%的青少年存在着网瘾倾向。其中,男性青少年网瘾比例为17.07%,女性青少年网瘾比例为10.04%。,一、什么是网络成瘾,网络成瘾又称“互联网成瘾综合症”,指个体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的一种现象。主要变现为: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不断增加上网时间; 从上网行为中获得

6、愉快和满足,下网后感觉不快,出现焦虑、烦躁、抑郁、多汗等生理症状。 (手机依赖综合症),二、网络成瘾的形式,1.网络游戏成瘾。 我国首部网络成瘾诊断标准通过专家论证,玩游戏成瘾被正式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据悉,由北京军区总医院制订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将在全国各大医院,特别是三甲级医院的精神科推广使用。,2.网络交际成瘾。(交友、恋爱、婚介),3.网络色情成瘾。 4.网络强迫信息收集成瘾。 5.网络技术成瘾。 6.网络购物成瘾。,三、网络成瘾的危害,1.角色混乱(虚拟与现实合二为一) 2.道德感的弱化(隐蔽性) 3.思想、情感、行为异化(亲人、朋友交往弱化,亲情冷漠) 4.学习的挫折 5.健康的损害

7、 6.违法犯罪 7.形成网络人格(P142),四、网络成瘾的原因,1.个体原因 2.社会原因(学业压力;家庭系统支持功能降低;青春期教育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网络监管不力。) (网络成瘾),第三节 健康上网 快乐生活,一、提高网络道德水平 二、树立科学的网络观 三、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四、努力提高心理素质 五、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一种暴力形式,它是一类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视频的行为现象,人们习惯称之为“网络暴力”。网络暴力能对当事人造成名誉损害,而且它已经打破了道德底线,往往也伴随着侵权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亟待运用教育、道德约束、法律等手段

8、进行规范。,网络暴力是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网民们若想获得自由表达的权利,也要担当起维护网络文明与道德的使命。,表现形式,(一)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 (二)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 (三)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等。,在形式上 (1)以文字语言为形式的网络暴力,现实生活中人在生气、烦闷、情绪不定时,想要通过语言暴力宣泄是很正常的,而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直接交往,会受到道德伦理的约束,或多或少的抑制了这样一种宣泄的产生

9、。网络社会是虚拟的社会,在网络上却比现实更容易爆粗,通过文字的方式发生语言暴力。文字语言暴力这种形式在如今人流量大的网站随处可见,如天涯论坛、百度贴吧、微博、腾讯新闻评论等。任何一个网络暴力事件,不难发现,其中文字语言暴力必定不会少,粗俗、恶毒的攻击性语言推动了网络暴力的扩散,也增加了网络暴力的危害。,(2)以图画信息为形式的网络暴力,图画信息暴力在网络暴力事件中也并不鲜见。我国发生过很多例子,例如篡改他人传上网络的照片,通过照片的篡改进行侮辱、诽谤、攻击等。韩国网络发达,因特网宽带连接居世界第一,但是也并未发展成一个成熟的网络社会,网络暴力问题此起彼伏,比较早的例子是2006年一名22岁的韩

10、国女学生的照片出现在一家图片共享网站时,脸部被人涂改的面目全非,朋友在看到照片后,接二连三的给她打电话确认情况。网络中,目前也存在许多图画信息暴力的情况,惊恐的图片恐吓他人,通过Photoshop技术恶搞、损毁他人照片,以此攻击他人,这是一种图片信息暴力,通过图片的形式实施网络暴力。,在性质上 (1)非理性人肉搜索,网络暴力事件的另一主要类型是非理性人肉搜索。非理性的人肉搜索最易侵犯受害者的隐私权,而参与者往往认为是一件刺激而有趣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满足于自身“FBI”能力的窃窃自喜。关于非理性人肉搜索的网络暴力事件比比皆是,电影搜索中很好的反应了这点。电影讲的是关于公交车上“让座”事件

11、所引发的网络暴力。电影中,女主角因为在医院被检查出癌症晚期而受到打击,没有给身边的老大爷让座,这件事被人拍下视频传上网络,最终引起群体的口诛笔伐,在网络上通过文字言语、图像的方式进行攻击,最终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将女主提前推入死亡。很多情况下,网民习惯性的站队到自认为正义的一方,以道德的力量审判他人,殊不知,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充当了刽子手,却没能加以自身的判断,去辨清事实的真相。但是通过人肉搜索的方式引发网络暴力,最终伤害当事人的方式非常不足取,没有任何一个人有权利用道德的力量去审判他人。,(2)充斥谣言的网络暴力,谣言的危害性是非常明显的,而且一旦发生会有愈演愈烈之势。谣言,顾名思义,是虚假的

12、言论,是由不法者恶意编造,网民成为被利用者,谣言伤害了网民群体的相互信任感。民众一再被造谣者愚弄,很容易变得草木皆兵,使得网络社会的信任感变得愈发的低。网络暴力的发生有的源于遥言,有的并非。源于谣言的网络暴力最开始是由利益人发布不法的谣言,再煽动不知情的网民推波助澜,而利益人则等待事件扩散,坐收其中利益。有的网络暴力虽最开始并非因遥言而起,却在整个过程中会以讹传讹,最终遥言四起,真相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当矛盾变得更加尖锐时,网民已经不考虑事件的真相,享受的是破坏和指责的快感。网络本身也包含诸多暴力信息,如网络上的暴力游戏,暴力影视等等。但是无论哪种网络暴力类型,都不是单一存在于网络暴力事件中,往

13、往是结合几种类型一起,作用于整个网络暴力事件之中。,在作用方式上 (1)直接攻击 直接攻击是指网络暴力事件中通过直接的方式进行攻击,也就是说在言语上直接用侮辱性和攻击性的恶毒语言对当事人进行讨伐。就网络暴力而言,直接性的攻击危害比较大,给当事人造成的伤害也比较明显。,(2)间接攻击 间接攻击则是通过讽刺等方式跟风发表意见,即俗称的骂人不带脏字,有的也选择转播他人的直接攻击进行二次攻击。无论是哪种形式的网络暴力,无外乎都会从虚拟世界进而影响到现实世界,也因此,在应对网络暴力的过程中,任何一种形式的网络暴力都不能忽视。,“蕾力父女”相处方式惹争议,陌生男子董力当实习爸爸,与女童阿拉蕾同住,被指是对

14、小朋友性别教育的错误示范。父女间的有爱告白,也被指组CP。另有不少网友认为“蕾力父女”单纯有爱,担心多余。,董力表示自己是成年人,懂得把握分寸,定会尊重阿拉蕾的隐私,非常害怕给阿拉蕾的成长造成伤害。,产生根源编辑,网络暴力根源很多, 一有网民的匿名性,网络上缺乏制度和道德约束, 二有一些网民的素质原因,三有社会的不公, 四有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等等。,中国网络暴民的出现,与中国网民年轻化、网络的商业化运作以及中国民主环境都有极大的关联。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年7月公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情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68.6%的网民为30岁以下的年轻人。而这一特征在中

15、国网络发展的十一年中不曾变过,18岁以下以及1824岁之间的网民比例呈上升趋势。网民年轻化,是网络暴力突现的直接原因。这些年轻的网民,较年长的人来说,血气方刚,充满激情冲劲十足,但也容易冲动,容易被激怒,容易放纵自己。主帖事件在网络上一发布,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用键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显出不满与愤怒。而这些愤怒的个体在网络上非常容易结合成一个观点一致的暂时群体,然后他们以群体的身份,以“正义”名义对当事人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追讨与打击。他们以为自己正在伸张正义,却忽略了自己给别人带来的过度伤害。而且年纪也决定了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及对事物认识的深度。他们既容易受群体情绪的影响,也容易受

16、到表面信息的左右,急于对一件事情下是非判断,而无法迅速看清事件背后的复杂关系与原因。这种年轻的冲动与无知,很容易认同并实施以暴治暴的网络暴力。,网络本身的特性又比传统的媒体或是言论平台更能容纳这种年轻的冲动与无知。正如一位网络编辑所说,“网络暴民”这个词并不新鲜,其实“平媒暴民”已经存在很多年了。只不过“网络暴民”由于其发言成本低、联合成本低、杀伤半径大而更显威力罢了。不仅如此,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参与者每个人都可以隐瞒或编造自己的身份,而这种身份匿性又使得现实生活中本该遵守的规范和约束都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这对于自律性不强、容易冲动与放纵的年轻网民来说,无疑是一个自由的天堂,同时,网络的商业性运作,有时更利用了年轻网民的冲动与无知,对这些网络暴力事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我们不排除一些发帖者通过极端语言炒作自己或是故意以此进行有目的的打击与报复,但是更不能忽视的是,网络媒体在其商业化的运作中,为了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故意自编自演相关事件或是放任网络暴行蔓延。为了追求点击率,网络媒体一向着力于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