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物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35678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2.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物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物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物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物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物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物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物课件(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十七章 作用于血液系统的药物,第一节抗凝血药 抗凝血药是一类通过干扰机体生理性凝血过程而阻止血液凝固的药物。 临床主要用于防止血栓形成和阻止已形成的血栓进一步发展。不能溶栓。,动脉粥样血栓,动脉血栓的形成,一、体内体外抗凝药 肝素(heparin) Heparin最初得自肝脏,故名肝素,药用heparin多自猪肠粘膜和猪、牛肺脏中提得,平均分子量约15000。 强酸性,带有大量负(阴)电荷,口服无效,需静脉给药。,药理作用 1.抗凝作用 特点:迅速、强大,体内、体外均有效。 机制:Heparin的抗凝机制由抗凝血酶(AT)介导:加速AT 对凝血因子a、a、a、a 、a的灭活。,2.降血脂作

2、用 促使血管内皮释放脂蛋白脂酶和三酰甘油酶,水解乳糜微粒和LDL。 3.抗炎作用,临床应用 1血栓栓塞性疾病:静脉血栓,肺栓塞,脑栓塞,周围动脉血栓、心肌梗死等。 2、早期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防止微血栓形成,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 3.体外抗凝:体外循环、血液透析、心导管检查、输血等。 4.抗动脉粥样硬化,DIC是以不同原因所致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凝血酶增加以及广泛微血栓形成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不良反应 1.自发性出血 各种粘膜出血、关节腔积血、伤口出血等。 2.过敏反应 3.脱发、秃头、骨质疏松,DIC病人皮肤出血点和瘀班,二、体内抗凝药 香豆素类 华法林、醋硝香豆素、

3、双香豆素 口服有效,故又称口服抗凝血药。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可达90%99%。,作用及机制 为维生素K的竞争性拮抗剂。 本类药物能阻止维生素K的转变使凝血因子、的-羧化作用发生障碍抗凝。,临床应用 似肝素,主要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 优点:口服有效,作用时间较长。 缺点:显效慢,作用过于持久,不易控制。 注意 .应用期间必须测定凝血酶原时间,一般控制在2530秒(正常为12秒)。 .量大引起出血时,应立即停药,缓慢静脉注射大量维生素K或输新鲜血。,三、体外抗凝药 枸橼酸钠 体外抗凝药,其酸根与Ca2+可形成难解离的可溶性络合物,导致血中Ca2+浓度降低,故有抗凝作用。 仅用于体外抗凝,如输血时

4、每100ml全血中 加入2.5%枸橼酸钠10ml可使血液不凝固。,第二节抗血小板药 能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以及释放等功能,防止血栓的形成,用于防治心脑缺血性疾病、外周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药物。,阿司匹林(aspirin) 小剂量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临床上可用于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降低复发率和死亡率。 双嘧达莫(潘生丁) 利多格雷,-,第三节纤维蛋白溶解药 可使纤溶酶原 纤溶酶后者迅速水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 血栓溶解(又称溶栓药)。,链激酶 试用于心梗早期治疗,可缩小梗死面积,使病变血管重建血流。 易引起出血,禁用于:出血性疾病、创伤、溃疡、严重高血压者。 尿激酶 直接激

5、活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发挥溶栓作用。主要用于对链激酶过敏或无效者。,第五节抗贫血药 定义:贫血是指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或Hb量低于正常值的一种病理现象。 正常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数值 红细胞 Hb 成年男性:4.0-5.5*1012/L 120-160g/L 成年女性:3.5-5.0*1012/L 110-150g/L,早产儿贫血,临床分级 轻度 90 g/L,症状轻微 中度 6090 g/L,劳累后心慌气短 重度 3060 g/L,卧床休息仍感心慌气短 极度 30 g/L,常合并贫血性心脏病 临床表现:眼结膜、指甲、面色苍白、匙状甲,(1)缺铁性贫血 是因体内用来制造血红蛋白的贮存铁已耗尽,红细胞

6、生成障碍所发生的贫血。 多由于急、慢性失血(如上消化道出血、钩虫病等),铁需要量超过摄入量(儿童生长期、妇女妊娠等)或铁吸收障碍所致。,2. 贫血的类型,(2)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是由于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或其他原因引起DNA合成障碍所致的一类贫血。外周红细胞的平均体积和平均血红蛋白均高于正常,骨髓中可出现巨幼细胞。 (3)再生障碍性贫血 是因骨髓造血组织减少,引起造血功能衰竭而发生的一类贫血。外周血中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均减少。,一、铁剂 硫酸亚铁、枸橼酸铁铵、右旋糖酐铁 口服铁剂以Fe2+形式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吸收。,影响铁剂吸收的因素: (1)促进因素:胃酸、VitC、果糖、半胱氨酸

7、等。 (2)阻碍因素:鞣酸、高磷、高钙、四环素、抗酸药等。,临床应用,对缺铁性贫血疗效较好。对慢性失血(如月经过多、痔疮出血、子宫肌瘤等)、营养不良、妊娠等所致贫血,用药后症状及食欲可迅速改善。,1.可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也可引起便秘和黑便。 2.小儿误服1g以上铁剂可引起急性中毒,有呕吐、腹痛、呼吸困难的表现,超过2g可引起死亡。 急救可用磷酸盐或碳酸盐溶液洗胃,并用解毒剂去铁胺注入胃内消除残存的铁。,不良反应,二、叶酸,广泛存在与动、植物中,尤其酵母、肝脏和绿叶蔬菜中含量较多,动物细胞自身不能合成,只能从食物中摄取。吸收后,在体内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下生成四氢叶酸起作用。 引

8、起叶酸缺乏的主要原因有: 需要量增加,如妊娠、婴儿期等; 营养不良:偏食、饮酒等; 药物引起; 吸收不良:胃肠功能紊乱、胃和小肠切除。,(1)巨幼红细胞贫血。以叶酸为主,维生素B12为辅。 (2)对于药物甲氨喋呤、乙胺嘧啶等引起的巨幼红细胞贫血,因二氢叶酸还原酶受抑制,四氢叶酸生成障碍,故需用甲酰四氢叶酸钙治疗。 (3)对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恶性贫血”,叶酸仅能纠正异常血象,不能改善神经损害症状。治疗时应以维生素B12为主,叶酸为辅。,临床应用,三、维生素B12,口服维生素B12必须与胃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相结合,形成复合物,然后到达回肠吸收。 药理作用 参与叶酸循环利用 所以维生素B12缺乏会引起叶酸缺乏症状。 维持有髓鞘神经纤维功能 维生素B12缺乏会引起神经损害症状,如神经炎、神经萎缩等。,临床用途 主要治疗恶性贫血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也可作为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炎、神经萎缩)的辅助治疗。,小结,掌握铁剂、叶酸类、维生素B12、肝素、维生素K、双香豆素类抗凝药物作用机制、临床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