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养生学概述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35514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3.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养生学概述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传统养生学概述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传统养生学概述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传统养生学概述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传统养生学概述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养生学概述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养生学概述课件(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 第一章 概述,2,长生不老、多福多寿 一直是人类的美好愿望。,3,长寿不仅是年龄、生命的延长,而且包括健康地生活。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人自身适应自然、适应社会、自我保护、自我养生的历史。 养生学代表着中华民族文明教化的水平,是宝贵遗产。 继承与学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4,第一节 养生与养生学,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保生、卫生、厚生等,对老年的保健养生则称为寿老、寿亲、养老、寿世等。由此可见,凡是对人体健康长寿起良好作用的措施均属养生学范畴。 考察养生的实质,是指采用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的一系列综合性措施,从而达到营卫摄养身心,推迟衰老,健康长寿的目的。,5,养

2、生学是研究养生的一门学科,是在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理的基础上,阐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提高生命质量的理论和方法的学说。 从黄帝内经的问世,到养生论的形成,在漫长的岁月里,多种养生学说的发展及相互渗透,构成了独具特色和极富魅力的中国传统养生学。,6,中国养生学的研究对象是正常的人即健康的个体,是使正常人的健康得以维持甚至增强。如轻身、美容、增智、增力、长寿等。养生是属于治未病的范畴。 作为养生的近义词“保健”是西医传入中国后才有的,保健是以群体为对象,体现西医防病的特点; 中国传统养生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中国传统哲学、中医药学为基础,还涉及到社会学、民俗学、伦理学、生物学

3、等诸多学科,结合了医、道、儒、释、武各家之长。,7,中国传统养生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产物,具有的双重特征。具体来说,中国养生学的社会科学性质主要体现在中国古代哲学;自然科学性质则主要体现在传统医学。 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更有利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8,第二节 传统养生学思想概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万物与吾一体”的“天人合一”观。这种文化特质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体系。,9,一

4、、气一元论思想 “气”充斥在宇宙自然和一切生命体之间的一种至精至微、无所不在、物质变化的物质实体。 是一个特定的哲学范畴。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 “清”、“浊”二气: 清气化作不可视物 浊气化作可视物。,第二节 传统养生学思想概要,10,气一元论认为: 构成宇宙自然和一切生命体本体的是“气”,这种“气”既决定和支配着天地万物的存在,又将人的生命存在和宇宙自然、天地万物的存在联结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具有相同结构和变化规律、彼此间相互储存而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系统。 气化宇宙,11,气一元论与养生,庄子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气”人之本体 人生命运动的本质在于“气

5、”的变化 (一)气的分类 中医把气分为: 先天气精气 后天气元、宗、营、卫,12,精气:,先天之气,先身而生,来源于父母生殖之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后天化作“元气”。,元气: 又称“原气” 、“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什么之根,生命之源。元气损耗,则生命枯萎,元气充盈,则什么旺健。 生理功能:推动人体生长发育;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官窍的生理活动。,13,宗气:,由谷气和清气相结合结合而成,积于胸中之气。 生理功能:走息道以行呼吸 贯心脉以行气血 下注丹田以资助先天元气,14,营气:,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营、血二者可分而不可离,故常“营血”并称。

6、 生理功能: 化生血液 营气循血脉流注与全身, 营养全身。,15,卫气:,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有卫外御邪的作用,属阳、又称 “卫阳”。 生理功能 护卫肌表、防御外邪侵袭 温养腑脏、肌肉、皮毛 调节控制汗液的排泄,维持体温的恒定,16,总而言之;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 在传统养生学中各家各派都依据元气学说来设计和发展自己本门派的养生术,在实践中导引、行气、服食、房中等各种手段和方法都依据元气的运行规律来进行锻炼。,17,二、天人合一与整体把握思想,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特征、传统养生思想基本观点之一。 人处在天地之间,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具有相应的

7、关系,共同受阴阳五行法则的制约,并遵循同样的运动变化规律。这种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关系就被称为天人合一整体观。,18,一是认为人体内部环境系统与外部客观自然环境系统是统一的。 “提挈天地,把握阴阳。” “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 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 二是认为人的身体器官结构与宇宙结构相应,并通过阴阳五行八卦等号,将天人结构巧妙地组合在同一个结构体系中。即天人大小宇宙理论。,19,三、重人贵生与积极主动思想,天下莫贵于生 道家力倡贵生观。并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养生观。这种积极主动的思想非常难能可贵。主张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生命与自然规律

8、。 重视生命、积极进取、反宿命论为养生文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20,四、内倾思想与反省自身思想,中国传统的身心炼养长寿术实质上是一种内向型文化,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内倾性思维趋向的特点。 建立在高度自我的、自足的、自律的基础和原则之上, “诚意正心,格物致知”“尽心知性以知天”“万物皆备于我”,21,注重向内反照自心,于沉思之中体察真谛,于静默之中了悟人生,以体验内心世界的精微与广大,来感知外在世界的本质,推求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 这种反观自心、注重内在体验、强调发展人的内脏器官的功能,即由“内壮”而达“外壮”的独特养生方式构成了中国传统养生学的独特思维特点,22,五、动静适宜与形

9、神统一思想,(一)动静适宜的观点 生命体存在着“动与静”的变化,阴气主静,是人体的营养根源;阳气主动,是人体的运动动力。 “心神宜静,形体宜动”,是动静兼修的体现。心神极欲静,形体极欲动,只有动静有常,才能心身健康。,23,气功锻炼中的动静有内外之分。 内静为精神内守,外静为形体安静;内动为气息运动,外动为肢体运动。练静功时,要静中有动、外静内动;练动功时,要动中有静、外动内静。静功锻炼之后,可配合形体活动,如八段锦、五禽戏等以期求得动静适宜。,24,(二)形神统一思想 所谓“性命双修”,就是在养生实践中,重视精神与形体的同步炼养和发展,并相互促进。“性”一般指人的心性、神、意识,“命”则指人

10、的生命、形体等。 所谓“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重形体的养护,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调摄,使得形体康健、精神健旺,身体和精神都能均衡发展。 “形具而神生、神生而形现”,25,第三节:传统养生学主要养生方法,行气术:又称吐纳、调息,以呼吸促进内在气血运动。 类一:“意守”,意念固守身体某一部位,达到以神养气、以气养身的目的。 类二:“周天行气法”,源至 行气玉佩铭。 铭是古代气功文物,现藏天津博物馆。据考为战国后期的作品。其形为十二面棱柱状体。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理论文物资料。,26,“周天行气法”就是以意催气,使气在任、督及全身经脉循行,进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行气术 的要求:松、静、自然、意气相随。

11、松:身体放松 静:内心平静 自然:生命体在一个自然放松的状态 意气相随:意念活动和呼吸、“内气” 协调一致。,27,服食养生:谨和五味,食饮有节。如肝、心、脾、肺、肾对应酸、苦、甘、辛、咸。 四时颐养:应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28,导引术:肢体运动为主配合呼吸吐纳的健身养生方法。 特点: 1、治病与健身结合; 2、肢体运动与呼吸吐纳结合; 3、动物象形仿生动作与肢体的自然运动结合,29,房中术: 核心是固精益气、养气补精、还精 补脑 服食养生术: 谨和五味,食饮有节。根据各种食物的不同属性、气味,按五行阴阳关系相配合以滋养人体的五脏;如肝、心、脾、肺、肾对应酸、苦、甘、辛、咸。

12、 四时颐养术: 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30,第四节 传统养生原则,一、顺应自然法于阴阳 二、运动形体和于术数 三、调节正气食饮有节 四、固护阴精不妄作劳 五、静神内守情志调节 六、形神共养性命双修,31,一、顺应自然,法于阴阳,人生存于自然界中,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自然界的种种变化,人体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一年四季气候变化表现为春温、夏热、秋燥、冬寒。人之所以能生存和繁衍就是能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如夏季要出汗,秋季皮肤干;地理环境不同,人的生活习性也会产生差异,“一方水土育一方人”。 “和于阴阳,调于四时”;“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若不明此理,随心所欲,机体无法适应自然界

13、的变化则疾病迭起。,32,二、运动形体,和于术数,形体好比是生命活动的宅舍。它内含精、气、神,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形体又是人抗御外邪的重要屏障,人的皮毛肌肤、血脉筋骨、脏腑组织等均有抵抗外邪的功能。因此,养生防病须重视形体的调摄。 吕氏春秋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说明了动形以防精气郁滞的道理。运动形体还能增强脾胃机能,有助于气血的化生。,33,三、充养正气,食饮有节,气充满全身,运行不息,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饮食中的水谷精微是气的生成之源,气的盛衰和运行的正常与否决定着人体的强弱寿夭。 如生活起居违逆了四时的变化,可引起气的耗

14、散或气的运行障碍;劳累过度可导致气虚;久卧久坐等过逸行为,则往往造成气行郁滞;饮食不当也会伤气;情志失常则最易损气和滞气。另外,乱用补药,往往损伤正气于无形之中。 食饮有节要做到饮食定时定量,做到有节制,不偏食,不嗜食,不多食;要注意饮食卫生。养生学提倡:食宜早,食宜暖,食宜少,食宜淡,食宜软,食宜缓。,34,四、固护阴精,不妄作劳,阴精,指肾精,也包括其他脏腑之精。中医视精为构成人体及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 要固护阴精就要注意劳逸适度,过劳妄行、过逸都对健康不利。孙思邈说:“养性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视、久听,盖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也。”因而主

15、张“不欲其劳,不欲其逸”。 固护阴精还要注意节制房劳。内经提出“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是使人早衰的重要原因。古人从固护阴精的目的出发还提倡晚婚。节制房劳是传统养生学的特点之一。,35,五、静神内守,情志调节,养生要保持精神思维活动的清静内守。 传统养生学认为:“形神合一”,“善养生者养内。” 一般来说,人生活在社会中,精神思维活动常易扰动而难安静。用神不当,长期过激或突然剧烈的情志活动,超过了人体调节适应能力,会耗伤精气,引起气行紊乱,阴阳失调,脏器受损而发病。因此,从养生防病角度而言,应常使精神清静内守。这样,精、气、形可得到休养生息。 中医学认为心神主宰全身,心神受伤,全身五脏六

16、腑都会受到影响。素问指出养生要做到“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调养精神的方法有“清静养神”、“节制感情”、“以情胜情”、“四时调神”、“陶冶性情”等。 精神情志常宜和悦愉快,避免躁、忧、悲、惊、怒等不良情绪。经常进行静坐、欣赏音乐、书画等艺术活动等,可以产生良好的调节效果。,36,六、形神共养,性命双修,形,指形体,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外壳;神,指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主宰。形神之间的关系,恰如嵇康所言:“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 “形体不敝,精神不散” 。 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与静都要适宜,不能过度,或有所偏废。,37,一、特点: 1、宏观自然,中和智慧,传统养生学是总体地、动态地观察和把握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因此,对于人体生命的正常活动和异常变化,是把人体放在自然界的总体运动和广阔的动态平衡之中进行考察和研究、强调人体自身内部以及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统一和谐。,第五节 传统养生学的特点与分类,38,中和,又称“中庸”、“中行”、“中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