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教材编制和实验》-子课题汇报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31067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2.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物教材编制和实验》-子课题汇报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中学生物教材编制和实验》-子课题汇报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中学生物教材编制和实验》-子课题汇报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中学生物教材编制和实验》-子课题汇报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中学生物教材编制和实验》-子课题汇报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生物教材编制和实验》-子课题汇报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物教材编制和实验》-子课题汇报课件(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提高教学有效性刍议,赵占良 2010年10月,什么是教学的有效性?,关于有效教学:有效/无效?(是否存在无效教学?) 高效/低效?(低效算不算“有效”?) 正效/负效?(负效算不算“有效”?正效或负效的判定取决于教育理念) 有效究竟是指什么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有效教学的概念,国外:“有效教学是能够产生有效学习的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成功地达成了预定的学习目标的教学” “有效教学是能够提高学生的学术成绩的教学” “有效教学是通过有效的教学准备、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有效教学的概念,国内:“凡是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

2、教学活动都可称为有效教学” 沿用经济学“效果、效率和效益”的概念来解释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个人观点:有效首先是有效果,即在达成教学目标上是有效果的;有效果并不见得都是对学生的发展有益的,因此还要在有效果的基础上追求学生的收益,对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即有效益;在有效益的基础上还需要追求单位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效益,即有效率。 当然,过于功利的追求也需慎行,更要重

3、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命体验。,效率越高越好?换位思考,慢与快,有效教学的标准,国际研究提出关于有效教学的五条标准: 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设定学习任务) 语言发展(学科素养提高) 情境化教学(与社会或个人生活真实情境相联系) 挑战性活动(对学生的思维形成挑战) 教育性对话(有效提问,学生有充分表达机会),教学有效性的内涵,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含教学策略、媒体选择等) 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以下重点讲三个问题: (1) 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2)利用教材内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 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以课

4、标为依据,三维目标与科学素养的要求是一致的 知识精选作为公民科学素养基础的生物学知识,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核心,以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为基础。 情感渗透STS教育思想,深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例1 初中教材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教材八个单元都是讲生物圈中的生物: 生物和生物圈 生物和细胞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生物圈中的人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 健康地生活,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第二节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

5、节 生物圈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第四节 生态系统 第五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第一单元的突出特点,核心是建构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这一概念。 “生物环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本单元的内在逻辑顺序。 初步建构生物圈的概念,为后续各单元的学习打基础。 理解这一编写思路是确定本章各节的有效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例2 高中教材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节标题:从生物圈到细胞 知识目标就是建构“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这一核心概念。 两个支架: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在各个层次生命系统中,细胞是最基本的(它是其他层次生命系统的基础,同时又是最微小的)。,教学目

6、标的确定应以课标为依据,三维目标与科学素养的要求是一致的 知识精选作为公民科学素养基础的生物学知识,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 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核心,以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为基础。 情感渗透STS教育思想,深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教学目标确定-案例1,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1)说出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生活。 (2)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能力方面:通过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初步学会设计对照实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形成爱护动物的情感,确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案例1改进版,知识方面:(1)说出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生

7、活; (2)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能力方面(1)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 (2)进行对照实验,说出对照实验的设计要点; (3)运用表格准确地记录数据. (4)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1)取放鼠妇时动作轻柔,实验结 束后能将鼠妇释放到自然环境中; (2)如实记录观察数据。,案例2 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什么是合理营养,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2.尝试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 3.关注食品安全。 4.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 (引自人教网),案例2 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什么是合理营养

8、 2.关注食品安全 3.尝试运用有关合理营养的知识,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关心长辈的饮食。 4.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案例2改进版 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说出什么是合理营养,举例说出营养不合理的做法及其危害 2.列举现实生活中的食品安全问题 能力目标: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关注合理营养 2.关注食品安全,案例3: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知识目标 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写出ATP的分子简式,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及ATP的利用,以及对实际问题的实验设计,培养学生提出

9、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渗透热爱自然和热爱生命的情感。,案例3: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点评:知识目标清晰明确,符合课标要求。 能力目标生拉硬拽,拔得过高。 情感目标过于宽泛,未反映本节课特点。 提示:教材P89页:“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关于教学目标设计,知、能、情三方面 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各有侧重 表述明确具体 用行为动词表述 教学目标不能僵化,注意其生成性。,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表述,少用课标中高水平要求的目标动词,如确立、形成、养成。 尽量不用课标中未列出的目标动词,如培养、提高、发展等。 注意目标

10、的阶段性。 每一节课都是有限目标。如“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应改为科学探究的某一环节的能力目标。,二、利用教材内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吃透教材意图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例1 教材中的探究活动,初中教材中科学探究活动类型,实验 探究 观察与思考 调查 资料分析 设计 演示实验 拟订计划 课外实践 技能训练 模拟探究 进一步探究 制作 模拟制作 ?把“实验”改成让学生自主设计好吗?,例说“探究”的设计意图,本探究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重点了解对照实验设计的要点。,本探究在科学方法上是测量的方法。是运用工具进行观察的一种方法。

11、在知识目标上主要是通过了解植物对环境湿度的影响,来认识生物对环境也有影响。,本探究在科学方法上,是进一步让学生练习对照实验的设计。 此对照实验比第一个探究更为典型。 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作假设往往是设计实验的基础。,此探究在科学方法上,是让学生学习抽样检测的方法:取样的必要性、样本大小、随机取样、求平均植等。 要探究的不是发芽率,而是怎样测发芽率才科学合理。,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96页),本探究在科学方法上,是进一步练习测量的方法。 需要持续较长时间进行观察,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综合考查本学期学习 的科学方法和技能。,本探究开放度最大,是完全让学生自

12、主进行的一个全过程的探究。可以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本册书所学科学方法进行探究的机会。 需要一定化学知识,教师要注意引导。,首先要明确探究的问题(由学生提出) 不同的小组可以探究不同的问题。 探究方案依问题而定。 要重视本探究的讨论题。,例1 教材中的探究活动(高中),第一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问题探讨”分析渗透现象,为本节打基础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作为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来讲的,这与原教材不同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重点是弄清楚水分跨膜运输的特点,以及膜的特性。这是高中生物第一个“探究”,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环节均需要较多指导。因此教材中提供了参考案例 结合其他实例说明细胞膜

13、是选择透过性膜,例2 部分引言、习题的设计意图,一、初中教材,单元引言说明何谓”生物圈中的人”,节引言体现”先行组织者”作用,章引言和节引言都体现了先行组织者的作用,章引言作为”先行组织者”. 节引言激发兴趣,体现问题驱动.,联系生活经验,再呈现“先行组织者”,使导言成为联系已知和未知的桥梁。,引言为抛锚式教学提供“锚”。,引言用填表活动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师可通过学生填表的情况来了解学生头脑中原有的传染病概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此引言的意图是让学生围绕鸟的生殖和发育进行联想,提出问题,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让学生回答问题.,练习的第1题仍是让学生参考模拟情境提出问题,而不是回答

14、问题.,第5题意在培养求异思维,具体答案不是最重要的.,第2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具有开放性。,例2 部分引言、习题的设计意图,二、高中教材,“细胞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能量的供应和利用都需要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这是本章的核心概念,也是上位概念(先行组织者),又是本章内容的逻辑起点。,注意章引言的“先行组织者”作用,教学中如何处理章引言,关系到教学有效性。 课堂上忽略章引言,直接进入第一节的现象屡见不鲜。 没有上位概念统领,没有中心问题驱动,教学内容就会零散,学生即使学习了具体知识,也不易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高中教材部分习题,必修1第一节:拓展题 1.人工合成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否就

15、是人工组装生命?2.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应该肯定还是应该否定? 应注意题目的开放性,培养学生思维取向的开放性,纠正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这道思维拓展题意在训练辩证思维。 教学有效性应将思维训练有效性纳入其中。,“技能训练”题目大多有较大的思维力度,应给予重视。,三、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问的目的,“提问是为了教师更顺畅地讲授”?-以教师为中心。 提问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表面化、形式化。 提问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片面。,提问的目的,诱导学生参与教学,引起注意,激发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 启发学生的思维,改进思维品质,

16、培养思维能力。 提供练习和反馈机会,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效提问的原则,1 指向性:指向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2 适切性:问题难度适宜,与大多数学生的年龄特征特别是认知水平相适应,处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有一定的思维力度,忌过难或过易;问题大小适宜,笼统抽象的问题要分解为若干具体的问题,忌宽泛或零碎;问题数量适宜,忌过少(“满堂灌”)或过多(“满堂问”)。 3 启发性: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思考。 4 明确性:问题的表述清晰明确,便于理解和回答。,5 层次性:问题链围绕核心问题整体设计,在内容上由浅入深;在逻辑上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难度上有一定梯度。 6 时滞性:发问后应给学生一定的候答时间(平均3秒以上),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