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造环形山-说课稿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105860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们来造环形山-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我们来造环形山-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们来造环形山-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们来造环形山-说课稿(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我们来造“环形山”(说课稿)我们来造环形山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宇宙是物质的,是可以被观察和认识的,人类对于宇宙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但还有许多没有被认识的问题。落实教学目标到这一课的科学概念是: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环形山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学说。本课共分为四部分,分别是:一、月球的地形特征环形山;二、造“环形山”;三、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四、阅读资料环形山的成因。本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引导过程与方法学生用造“环形山”的活动来帮助他们认识环形山,重点不是让学生真正找到环形山的形成原因,而是在造一个相似的“环形

2、山”过程中让他们有所思,有所悟,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有根据的推测,并让学生体会到建立模型,提出假说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也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经历了五次磨课,我们团队在作业单的设计上也作出了比较大的调整,以下我将从诊学、导学、拓学三方面展开本次说单和辨单。一、诊学在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储备了相关宇宙方面的知识,为了诊断学生的学情,在本课起始,教师就提出问题:关于地球的地形,你已经知道什么?学生已经知道月球表面没有大气、水,引力小,同时存在环形山、月海等现象,这些都可作为本课推测环形山成因的依据,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前概念,及时地调控课堂。同时,教师播放环形山视频,让学生观察和记录

3、环形山的特点:圆形凹坑、数量众多、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环中带环,为之后的造“环形山”埋下伏笔。此时,我们的诊学还只是口头上的交流。在第三次磨课后,我们认为这样的诊学并没有明确地指向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因此我们作了如下调整:将口头上的交流诊学用任务单的形式呈现,并加入了一些提示语,指导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同学们,把你认为所有的可能都记录下来哦!任务一: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我的观点:1.2.3.在课前谈话部分结束后,直接出示月球环形山的图片,由张老师简介环形山的特点,提问“这么多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你们的观点是什么?”学生交流后由老师罗列观点并统计哪种可能性最大,我们预设大多数学生会支持陨

4、石撞击说,然后顺着学生的思维发展展开后续的研究。二、导学在诊学的基础上,我们修改了五次导学单。第一次磨课时,我们团队将导学任务确定为研究环形山的大小与陨石大小、陨石轻重、陨石距离的关系,并提供了很多有结构性的材料,利用任务驱动的形式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每一张任务单中都明确地指出了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及学法指导。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较好的操作能力,对任务单中涉及到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并不陌生,因此这几张任务单的难度并不大,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然后实际教学后,我们认为科学课应当是由老师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去探究实验,而非验证实验。因此,在第二次教学中,我们将重难点修改为“造一个相似的环形山,并提出有根据的

5、推测”。学生亲自经历了模拟制造环形山的过程,对“月球上的环形山是如何形成的”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在实验过程中也会获得能支持自己说法的证据。但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发现,学生在造“环形山”过程中目的性不够明确,没有将推测与获得的证据很好地联系起来,因此在第三次教学时我们作出了一点调整(见PPT):设置了三个任务,分别是:一、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记录环形山的特点;二、我们来造“环形山”,并记录发现;三、推测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当我们需要学生用文字记录时,学生会有意识地去寻找支持自己说法的证据。而且在设计研究方案时,老师让学生自主选择材料,在一定程度加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这张任务单可操作性强,能够明确地

6、指向本课的核心问题,由外及里,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有思维上的发展。可是在实验过程中,很多学生在用小球和石头造环形山时,盲目地去砸,没有发现老师提出大小不一的材料的意图,另外,学生都倾向于去做陨石撞击的实验,没有利用起其他材料,所以在第四次教学时,我们删繁化简,重点研究陨石撞击这种假说(见PPT),并且减少了材料的选择,期望学生对月球环形山的形成提出有根据的推测,在建立“环形山”模型中有所思,有所悟,也希望通过模拟,学生能找到支持陨石撞击说的证据,同时也能发现与真实环形山不一致的现象,由而对陨石撞击说产生质疑。三、拓学 在前两稿中,我们想让学生在课外查找资料,了解更多有关月球环形山形成原因的学说,但是这样的课外作业缺乏明确的学法指导,学生不易操作,同时也没有对我们教学的核心任务起到延伸作用,所以在第三次教学中,我们对拓学单进行了修改,明确了任务指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