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学习入门资料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88032934 上传时间:2019-04-1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庸#》-学习入门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庸#》-学习入门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庸#》-学习入门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庸#》-学习入门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庸#》-学习入门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庸#》-学习入门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庸#》-学习入门资料(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_中庸入门唐纪宇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四书中的中庸。一、关于四书的阅读顺序我们了解中庸一个最重要的文本是中华书局所出的四书章句集注,这个四书章句集注,无论从版本的选择上以及句读、校勘上,都可以说是我们今天最好的一个了解四书的版本。如果说四书章句集注有一个缺陷的话,中华的一个版本一个最大的缺陷是在四书的排序上,中华书局的排序是按照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样一个顺序来排列的。这样一个排序当然有它一定的道理,因为大学跟中庸都是章句,而论语跟孟子都是集注,所以这本书后来被我们命名为四书章句集注,它完全体现了这样一个题目的特点。但按照朱子的讲法,朱子对于四书他自己是有一个排序

2、的,他这个排序是首大学,次论语,再孟子,最后才是中庸。为什么要首大学?大学是帮助我们建立人格的规模。什么叫建立人格的规模?是你人生可能成长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是由大学来帮助我们确立的。朱子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这就好像我们耕地,比如你买地,你买我们教室这么大一块的地方,这是一个规模,即便你在上边在更高的一个高楼,那你也是这样一个规模,但你买了整个学校,我们这个学校这么大一块地,那你的人格规模又不一样,所以,朱子将大学是帮助我们建立我们的人格规模,因为大学里面讲到我们为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接着是论语,论语是帮助我们建立根本,根深才能叶茂,为什么论语可以帮助我们立根?是因为一方面论语里面有大的伦理原

3、则,比如伦理里面讲到很多大家最为熟悉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论语里边一个大根本的原则。另外一方面,论语里面有一个特点,孔子从来不抽象地去讲一个道理,孔子都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来给弟子讲儒家道理。我们大家非常熟悉,在不同的弟子问到仁,“仁爱”的这个“仁”字的时候,孔子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给出了不同的回答,所以论语可以帮助我们丰富我们自身,这也是我个人读论语的一个感受,每一次读论语你都可以读到你之前没有读到的东西,你都有新的收获,所以第二个部分我们应该读论语。再是孟子,孟子是使人发越。什么叫使人发越,它是激发人,孟子这本书很有意思,它不仅可以激发人的智慧,因为孟子跟论语相比一个最大的区别,就在于

4、孟子里面有非常多的辩论,孟子所处的时代已经跟孔子非常不同了,在论语中孔子基本上是思想的独白者,他跟弟子的关系是一个指导者跟被指导者的关系,弟子有什么问题,你就去问孔子,孔子回答了,弟子就按照孔子所说的去做就好。但到了孟子这个时代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各种学说相继兴起,所以孟子要跟各种各样错误的言论进行辩论,孟子自己也讲:“吾岂好辩哉?吾不得已也。”我为什么这么喜欢辩论,是因为不得已。因为他要跟各种各样错误的思想进行辩论,辩论是可以激发人的智慧的,有些问题只有在辩论中才能得到阐明,所以一方面孟子可以激发人的智慧,另外一方面,孟子还可以激发人的志气,不仅仅它可以激发人的智慧,还可以激发人的志气,孟子中

5、有非常多的经典沦落,我们大家最为熟悉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我们以前都学过,这样的段落是非常能够激发人的志气的。所以在孟子里面,孟子曾经评价上古的伯夷跟叔齐 ,他说:伯夷叔齐之风,可以使懦夫勇,可以使贪者廉。这也是孟子自身的一个写照。最后朱子认为才应该去读中庸,因此朱子的想法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中庸里面所包含的是儒家最精微的一些道理,所以中庸特别难,要放在最后来读,所以今天我们大家对于中庸有非常多的误解,我们今天经常会听到有人说,这件事我做得很中庸,但这不是中庸最原初的含义。“中庸”在儒家思想里面特别地明确,它是儒家致高的的德性,是最高的德性,所以按照朱子的讲

6、法它也应该被放在最后的部分来阅读和学习。二、中庸的作者与结构关于中庸我们会涉及到一些基本问题,如中庸的作者,如果大家读过三字经的话就会了解到其中有两句话,是说作中庸,子思笔。如果你熟悉三字经的话,你就会了解到,中庸的作者就是子思,三字经里边这样的一个讲法最早来源于史记,因为史记里面有一段明确的记载,它说,“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生伋,字子思,年62作中庸”,有这样的一段明确的记载,所以中庸的作者是非常明确的,是子思,子思是孔子的孙子。中庸的作者非常地明确,这一点跟大学不一样,大学的作者由于没有相关的记载,所以我们并不知道他是谁,朱子猜测他是曾子,但没有特别切实的证据,但中庸不一样,中庸的记者是

7、非常明确的,就是孔子的孙子子思。中庸从命名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它与其他四书中的文献也有一点不同,中庸的命名是取自大学这一篇文章的前两个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前两个字,以此来命名。论语是整本书的一个名字,每篇的命名也是取一篇首章的前几个字,比如像第一篇学而篇,是取“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前两个字,第二篇叫为政,是取“为政以德,譬如北辰”的前两个字,第三篇叫八佾,取自“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前几个字。孟子也一样,孟子第一篇叫梁惠王,就取得梁惠王的首章孟子见梁惠王,其中取梁惠王这几个字。第二篇叫公孙丑,取自公孙丑问曰前几个字。中庸不一样,中庸如果按照之前四

8、书这样一个命名规律的话,它应该被称为叫天命,因为中庸的第一句话是天命之谓性,如果取前两个字的话这篇文章叫天命,它没有这样取,而是取名为中庸。我们从中庸的首章去找的话,我们根本看不到“中庸”这两个字,所以从这个命名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庸这篇文章与四书的前面三本文献是有很大不同的,中庸是整个文章主旨的一个概括,既然它是主旨的一个概括,意味着中庸这篇文章是一篇完整的儒家的哲学论文。既然它是一篇完整的论文,那它就一定有非常清晰的论述的目标,以及它有非常清楚的结构,以及非常清楚的展开的逻辑,这是中庸与其他三部儒家文献最大的一个不同。所以我们在读中庸的时候,我们的头脑中始终要有一个结构性的概念,如果没有结构

9、性的概念,中庸的很多篇章,我们就没有办法去读懂,甚至一些最具体的篇目所讲的内容,我们也没有办法去了解。所以我们在读中庸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有一个结构性的概念。中庸按照朱子的划分一共分为33章,这个划法是朱子的一个划分的方式。台湾有一个倡导经典阅读的学者叫王财贵的人,他的四书里面的中庸就划分为26章,我们今天讲的还是按照朱子33章的这样一个划分来进行讲解。朱子把33章一共分为3个大的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从第一章一直到第十一章,这一部分朱子讲叫首明一理,首先讲明一个完整的道理,第二个部分是从第十二章到第二十章,按照朱子的讲法是中散为万事,把这一个抽象的道理具体地放在我们的生活场景中,它有什么具体的表现,

10、所以它会分散为一些不同的具体的内容,这是第二部分主要告诉我们的内容。第三个部分是从第二十一章一直到结尾(第三十三章),按照朱子的讲法叫末复归于一理。从散为万事又重新回归到一个道理,我们注意到,从第二十一章一直到第二十六章都有一个核心的关键词是“诚”(“真诚”的“诚”)这个字,所以,最后整个中庸的道理都回复到“诚”这个字上,后边我们会有详细的讲解,究竟什么是“诚”?为什么“诚”可以代表中庸这样一个完整的道理。这是中庸的结构。三、中庸解题接下来我们来看中庸的标题的具体的含义,我们对它进行一个解题。“中”跟“庸”分别代表什么?到底“中庸”是一个什么样的意思?刚才我们讲三字经里边有两句话,叫做作中庸,

11、子思笔,在这两句话之后还有两句话叫中不偏,庸不易。这两句话已经表现出“中”跟“庸”的具体含义,什么叫“中”?是不偏的意思,朱子的解释更为具体,他说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这个就叫做“中”。我们简单来说,我们可以用不偏来概括,把“中”解释为不偏,大多数学者基本上都同意,但我们有一些问题需要搞清楚,大家也可以回去思考,第一个问题是,究竟什么叫不偏,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我们要做到不偏,最后一个问题是我们怎么样才能做到不偏,这些问题是非常关键的,这是“中”这个字的含义,就是不偏。那什么是“庸”?关于“庸”比较麻烦,“庸”有非常多的解释,有一种解释,是把“庸”解释为“用”,这在古代汉语里面是完全有这个意

12、思的,是合乎道理的。当“庸”被解释成“用”的时候,“中庸”就变成了“用中”的道理,“用中”的方式。在中庸整篇文章里面当然有这个意思,但如果我们仔细去看的话,它并不是中庸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所以“用”的这个解释并不好。除了“用”之后,“庸”还可以也另外一种解释,理解为“功”(“功用”的“功”)字。因为在礼记学记里面专门有一段话“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它讲一个善学的人,他的老师会非常地轻松,但收到的效果却非常地好,并且他又把这样一个好的效果又归功于自己的老师,“又从而庸之”,所以“庸有“功”的意思,那当我们把“庸”解释为“功”的时候,“中庸”就变成了中的功效,如果我们做到“中”的话,它

13、给我们带来什么样实际的好处,中庸就变成了这样的一个意思,就好像荀子里面专门有一篇叫儒效篇,讲的是儒家的效用,儒家的好处。大致“中庸”就会变成这样的一个意思。中庸里面是否有这样的意思?当然也有。因为在首章里面就讲到了“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这就讲到了我们如果做到“中”的话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好处,但是这也不是中庸这篇文献里面最主要的一个含义。那“庸”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还是要回到三字经的概括,即庸不易,这个“易”是周易的“易”字,是改变的意思,“庸”就是不改变的意思。这个意思来源于北宋一个非常大的儒者,也是宋明理学的开端,来源于程颐,来源于程子。程子讲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这个“不易

14、”是取自程子的这样一个讲法。接下来我们要搞清楚的问题是跟“中”一样,什么叫不改变?为什么我们要不改变?我们拥有怎样的心灵的状态,我们才能做到不改变,不改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这都是中庸需要回答的问题。四、中庸导读(一)“首明一理”相关章节导读在了解了中庸的一些具体问题之后,接下来我们就进入到中庸具体的讲解,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可能带领大家读完中庸完整的文本,我们只选取中庸一些重要的段落中的重要语句,我们来进行一个导读。首先我们来看中庸的首章,即中庸第一章。第一章里面前三句话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对于古代文献来说首章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论语的第一句话,学而篇的首章,“学而时习乎,不亦说乎;有朋

15、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相当地关键,概括出了论语里边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即个人德性的成长,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为学,另一个是交友。成长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君子。除此之外,像大家熟悉的道德经第一篇当然非常重要,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包括孟子亦如此,首章也非常地重要,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向他提了一个问题,“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回答,说:“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讲出了孟子政治哲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就是“利”与“益”的这样一个区分,中庸亦如此,首章非常地重要。如果说中庸有一些问题的话,那就是中庸的道理讲得太致命,它几乎是把儒家所有的精华的部分总结出来讲给你,所以它在讲道理的方面是非常致命的,从它的前三句话我们可以基本看出来,前三句话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儒家最重要的一些核心的观念都在前三句话里面出现了,比如“天”、“命”、“性”、“道”、“教”,这样一些观念都已经出现了。而且中庸非常难读,有些人看到修道,立刻躲到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