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02(新人教版七年级下)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55412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02(新人教版七年级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02(新人教版七年级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02(新人教版七年级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02(新人教版七年级下)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02(新人教版七年级下)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02(新人教版七年级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02(新人教版七年级下)(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2.掌握五代、辽、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具体情况。3.掌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二、能力目标1.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2.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

2、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教学方法1.讲述法。本课属于经济史的内容,讲述法应是最主要的方法。2.重点分析法。对于一些理论性的内容,比如经济发展的原因等,应采用分析法。3.图示法。为了克服经济史内容枯燥的缺陷,适当采用图示,可以增强直观教学的效果。4.活动法。教具准备1.投影仪、计算机2.课堂活动的相关道具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一:同学们,我们知道,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东南沿海地区最发达,内地次之。总体说来,南方好于北方,东部优于西部,正因为如此,国家才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号召。这是现在的情况。其实,在中国古代,北方的经济在相当长一

3、段时间是北方的发展水平高。那么,后来南方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经济重心为什么会出现南移?这种南移从什么时候开始,又到什么时候完成?这都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导入语例示二:投影显示钱塘江怀古 袁 枚江上钱王旧迹多,我来重唱百年歌。劝王妙选三千弩,不射江潮射汴河。同学们,袁枚的这首诗里包含着一个神话故事,即“钱镠射潮”。这个故事怎么来的呢?请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境内的钱塘江一带,遭到海潮的侵袭,成千上万亩农田被淹。吴越国王钱镠组织人修筑海塘堤坝,汹涌的海水不能逞凶,钱塘江附近变成了富庶的农业区。百姓受到海塘带来的好处,编出“钱镠射潮”的神话,说海潮奔腾而来时,钱镠用五百名壮士

4、,将三千多支竹箭射向潮头,海潮带着满身的箭伤乖乖退去,此后再也不敢来了。海塘经历了八百多年的潮水冲击,直到清代还有一部分堤坝屹立在岸上。那么,在五代十国这个动乱时期,为什么吴越能修筑海塘?江南地区在五代和五代以后有什么重要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经济重心的南移”一课。板书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一、南方农业的发展1.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南方农业的发展”一目下的内容。从中先找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学生看书学生回答生甲:从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生乙:这一时期自然条件南方要优于北方。生丙:政府的鼓励提倡

5、。生丁:北方受战乱破坏,南北差距拉大。教师小结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把南方经济的发展的原因概括为:为避战祸,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优越的自然条件;政府鼓励、扶植三点。(同时板书:北民南迁,自然条件优越,政府扶植)教师讲解秦岭淮河这道天然界线,大致把我国领土分成南北两半。历史上,南方经济的发展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远远落后于北方,但后来随着北方人口的不断南迁,南方经济不但赶上而且还大大超过了北方。这种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大体上经过三个阶段才得以最后完成。第一阶段,从远古到西晋。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北方的经济的发展远远超过南方,政治和经济的重心相一致,都在北方。直至三国时期,

6、虽然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孙吴地区的农业得到开发,巴蜀地区也由于没有大的战争而维持了繁荣局面,但曹魏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超过吴和蜀,这是日后西晋统一全国的基础。第二阶段,从西晋末年至隋唐五代。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经济发展从南北基本上趋于平衡到南方开始超过北方。西晋末年和十六国时期,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移,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特别是江淮、太湖地区荒地大量被开垦,成为我国新的财富之区。隋唐统一,南北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封建经济地域至少扩大了一倍。但到安史之乱前,北方经济总的来说仍占一定优势。从五代起,南方经济开始逐渐超过北方。第三阶段,从北宋到南宋。这是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后一个阶段,

7、经济重心已不可逆转地移到了南方,并不断巩固和发展。南宋时期,因为南方经济已超过北方,因此宋王朝的财赋主要仰给于南方,故把南方作为立国之本。下面来看一下,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板书2.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教师引导下面还是请同学们看书,从课本上找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学生看书学生回答生甲:为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扩。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生乙: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生丙:茶树的栽培也有很大发展,江南的丘陵地区,新辟了许多茶园。教师小结从上面的回答中我们

8、可以看到五代、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在农业方面表现有三点: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棉花种植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栽培有了很大发展。(把以上三点用板书形式表示)投影显示耕获图教师引导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幅耕获图,想一想,图中的农民都进行了哪些劳作?学生看图学生回答这张图里有牛耕、插秧、收获等场面。反映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教师讲解这幅耕获图藏于故宫博物院,描绘的是宋代农民从耕作到收获的情景。整个画面是一个地主庄园,许多短衣赤膊的人正紧张地劳作着。他们有人播种、插秧,有人收割、打场、舂米、入仓,还有人用龙骨车浇地和堆积稻草,都画得清清楚楚。画面上还有宽衣袖、不劳而获的地主,静等着分享劳动果实。地主的仆

9、人指手画脚地监视着、叱喝着人们。这幅图把不同时期的农业劳动都画在了一起,也把封建社会人剥削人的阶级关系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是很难得,很少见的作品,同时也展现了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新发展、新气象。教师过渡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宋代南方的手工业也非常的繁荣。下面我们主要从纺织业、陶瓷业和造船业三个方面来了解南方手工业的发展概况。板书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从课本的叙述中,找出相关的有效信息。学生看书学生回答生甲:纺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绝大部分来自江浙。生乙:海南岛兴起棉织业,南宋时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

10、区。生丙:宋代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的制瓷中心。江浙哥窑烧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生丁: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教师讲解宋朝的手工业分官营和私营。官营丝织业的规模很大,苏州、杭州、成都三个官营织锦院,各有织机数百台,工匠数千人。民营丝织业遍布江南城乡,两浙地区出现了不少专以织作为生的“织家”或“机户”,南宋政府通过赋税征收的丝织品明显超过北宋。麻织品的生产也有较大增长,麻纺工具有了改进,江西出现了并列30多个竖立纱锭的大纺车。棉织业在纺织业中的比重上升,这是南宋的一项成就。人们使用铁铤、弹弓、纺车、织机等工具加工棉花,纺出带有细字、

11、小花卉的花布。投影显示教师介绍同学们在投影中看到的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展品,高8.8厘米,口径11.9厘米,足径9.2厘米,为宋代哥窑的代表作鱼耳瓷炉。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由于窑址至今尚未发现,对哥窑的认识仅限于传世实物。哥窑的瓷器有两大特点:一是“开片”,即冰裂纹。釉面裂纹是由于瓷器冷却时胎釉收缩率不同造成的,具有独特的装饰效果。第二个特点是“紫口铁足”。紫口是由于釉面流淌后在器物口部形成脱釉,露出胎色。铁足是在瓷器底部施一种酱色釉。紫口铁足上下辉映,金丝铁线布满器身,形成哥窑独特的艺术风格。我们看到的瓷炉造型古朴典雅,瓷身釉面布满大小开片,大开片裂纹处色深,小开片色浅。口沿微敞,腹底稍宽

12、,鱼形双耳对称,是哥窑制作的精品之一。南宋的制瓷业,在规模和技术上比北宋有进一步发展。景德镇已成为制瓷中心,窑区绵延数十里,有瓷窑300座。作坊内部分工很细,有土工、陶工、匣工、制坯、车坯、釉坯、印花、雕花、画花,“秩然规制,各不相紊”。各类产品数量很大,远销各地,有“饶玉”之称。以龙泉窑为主的两浙青瓷誉满海内外,福建和广东的瓷窑也应海外对瓷器的需求而迅速地增加。教师引导除了纺织业和制瓷业以外,宋代的造船业也十分发达。(教师可以放水浒传中刘梦龙征讨梁山农民军的一段录像让学生看,对宋代的造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57页的插图“福建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略)同学们,这是一艘南

13、宋远洋货船,1974年在泉州市后渚海港泥中挖出。船体甲板以上荡然无存,仅残留底部。船身残长24.2米,宽9.15米,平面近于椭圆形,尖底。船侧板以三层木板叠合,底板则以二层板叠合。分13个隔舱。舱与舱之间的木隔板,厚1012厘米,隔板与船壳用扁铁紧紧相连,形成一道不透水的隔壁。这种舱在造船工艺上叫水密舱。据考证,该船系南宋晚期福建造的中型远洋货船,航行于东南亚一带。参考宋代船舶文献记载与造船传统经验复原,该船的长度应为34米,宽11米,深四米左右,载重量200吨以上。海船出土时,舱内有香料、药材、木牌、铜钱、陶瓷器、竹木器等。此船可说明南宋造船事业的成就及海外交通、贸易的发达。教师过渡农业和手

14、工业的发展,必然促进商业的繁荣。宋代的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下面我们来学习具体内容。板书三、南方商业的繁荣1.南方商业繁荣的条件教师分析自唐朝晚期开始,南方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重大发展,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自北宋开始,我国的商业空前繁荣,为南方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南宋时期,北方地区处于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之下,宋朝的统治中心南移,因此朝廷重视商业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增加财政收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关于南方商业发展的表现,请同学们看书,自己概括。板书2.南方商业繁荣的表现学生看书学生概括生甲:宋代的商业都市很多,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生乙:城市的商业十分繁荣,商品丰盛,店铺林立。生

15、丙: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生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教师小结由此看来,宋代商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板书)商业都市:开封、临安对外贸易:地位重、商港多、范围广货币: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计算机演示教师讲解屏幕中打出的是中国古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今天我们以这幅图为代表,来了解一下宋代商业的发展状况。下面请看详细内容。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作者张择端。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图分为三个段落。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