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国内建筑设计水平思考建议

上传人:doc****iu 文档编号:87794484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9.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升国内建筑设计水平思考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提升国内建筑设计水平思考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提升国内建筑设计水平思考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提升国内建筑设计水平思考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提升国内建筑设计水平思考建议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提升国内建筑设计水平思考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升国内建筑设计水平思考建议(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更多鲜活资料,欢迎加入“公务员学习社群”(公众号: ixuexiqun )下载!提升国内建筑设计水平思考建议一、什么是好的建筑什么是好的建筑,如何去评价一个建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在建筑设计领域,这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早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西方建筑师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DeArchitectura)中就提出了建筑设计的三个主要标准:持久、有用、美观(firmitas,utilitas,venustas)。维特鲁威认为,建筑是对自然的模仿,正如鸟和蜜蜂筑巢,人类最初也用自然材料营造建筑物保护自己,同时,为了建筑坚固、美观,先后发明了多立克、爱奥尼和科林斯等柱式。建筑十书在1414年被文艺复

2、兴时期的人文学家波焦布拉乔利尼重新发现,这本书很快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和新古典主义时期建筑界的经典著作,至今都在指导着现代建筑的发展。结合国情,上世纪50年代,国家建工部曾提出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筑方针,引领了国内数十年的建筑设计创作。二、国内建筑设计市场现状借助改革开放,中国走出了一条高速发展之路。伴随着综合国力的极大增强、物质财富的空前增长,城市建设有了史无前例的长足发展,也涌现了一批出色的建筑设计作品。但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建筑的价值被过多地定位在高效率获得物质回报上,建筑设计逐渐背离了初衷,开始倒向重造型、轻文脉、片面追

3、求高度、无视历史现实的呼应。国内建筑市场简直成为了建筑冒险家的乐园、国外建筑师的试验田。近十年来出现了不少争议极大的高层建筑,不断刷新雷人底限,包括CCTV“大裤衩”、方圆大厦“大铜钱”等等。同时,大城小镇建筑设计奢靡炫耀之风越刮越烈,不适当地采用贵重材料,堆金锒银,过度装修,结果是铺张而不美丽,刺激而不感人。三、国内建筑设计如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针对目前国内建筑市场的一些乱象,建筑设计应导向何方?今年3月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已有明确的指向。通篇理解,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特点应该以节能环保、资源集约、生态宜居、城乡统筹和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讲究城乡互补

4、、协调发展。同时,新型的城镇化应当注意传承自身文脉,彰显自身特色,避免千城一面。归根到底,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人的城镇化。所以,我们的建筑应该以人为核心,统筹城乡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全面提升建筑质量,让市民能够平等地享受舒适的宜居环境。我们的建筑应该有效地利用资源,节约集约,环保低碳,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的建筑设计应该结合当今中国国情,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作的道路,既中国又现代。我们的建筑应该充分应用时代发展新的科技成果,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同时也要结合国情应用本地适宜材料和技术,全面提升建筑质量。四、如何实现建筑与使用者的共鸣

5、建筑以人为核心,回归人本主义,应成为国内建筑设计主流思潮。如何实现建筑与使用者的共鸣?我们首先要理解人的需求层次。根据马斯洛理论,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needs)、安全需求(Safetyneeds)、爱和归属感(Loveand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我认为建筑设计同样存在一个需求层级。品鉴建筑设计,是混合了主观感受和客观事实的一个认知过程。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通过精心设计组织的各种元素,能够让人体验或感知后收获相应层次的满足。我把建筑需求层次也划分为五个层次,

6、与人的需求对应。第一层,满足业主和使用者对于建筑功能的基本需求,对应人的生理需求。鸟巢在这方面就没有达标,它是露天的,没有空调,导致夏热冬冻,无法抵御雨雪、雾霾天气,使用者只有冒着严寒酷暑、风吹雨打来参加活动。大麦网等票务网站数据显示,鸟巢承接文体活动偏少,且时间集中在秋季。同类型的工人体育馆明显更受市场欢迎,四季都有活动安排。因为工人体育馆规模适宜,环境可控。第二层,结构坚固、造价合理、便于运营和维护,对应人的人身安全和经济节约需求。据世界高层都市建筑学会的统计,全球高度超过300米的超高层建筑前100座有逾67座在中国。相比一般建筑,超高层建筑不光建造时期预算高启,在后期运营过程中管理难度

7、更大、支出更多。主要包括几个关键要素:人流动线规划与垂直交通运输、紧急疏散和事故对策、外立面保养和维护。相同体量的建筑物,超高层的底层占地面积会比较少,因此必须采取与其他类型建筑不同的人流动线划分方式。而人流动线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垂直交通,在超高层建筑里,它主要涉及到垂直电梯的配备设计标准、选型、数量、速度、分区形式等。与一般建筑物采用楼梯来作疏散用途的做法不同,超高层建筑会通过设置避难层和消防电梯作为紧急疏散措施。在设置避难层时,则要做到约每15层设置一个避难层,并确保有充足的后备电源,从而保证事故发生时的正常运作。此外,超高层建筑经常会有比较特殊的外立面形状与结构,如不规则或扭曲外立面、双层

8、玻璃幕墙,这样的外立面清洁保养要比一般建筑的外立面复杂得多,比如双层玻璃幕墙内外幕墙的清洗,吊篮数量、清洗时间、清洗频率、同时工作的吊篮数量等的选择、幕墙日常维修及吊篮的储存等要求都较高。第三层,赢得了周边居民和来访者的认可,对应人的爱和归属感需求。清华大学图书馆被视为三代建筑师“契合”的经典作品,1919年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设计,12年后由建筑大师杨廷宝设计扩建,1982年由清华教授关肇邺第二次设计扩建。关肇邺曾经回忆自己初次见到清华图书馆时的情形。抗战刚胜利,以清华园为伤兵医院的日军撤走不久,到处荒草没膝,满目疮痍,图书馆内大理石地面上满是血污,杂物狼藉,然而“外表的凄凉”丝毫不能掩盖这

9、座建筑一二期设计浑然一体的“内质的壮美”,使人“久久不忍离去”。又比如美国建筑师开尔斯主持的武汉大学老建筑群设计,按照当时建筑设备委员会“实用、坚固、经济、美观、中国民族传统式外形”的要求,贯穿中国传统建筑“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思想,采用“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手法,对环境的深刻理解,对地形的巧妙利用,采中西建筑形式之长,集古典与现代建筑之美,开当时建筑风格之先。根据珞珈山的地形地貌和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使校园建筑规划布局具有鲜明的特色。校园建筑物依照各自的功能,采用散点,放射状的布局,又遵循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原则,因山就势,建筑组群变化有序,整个校园在自由的格局中又

10、有严整的片断,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群体。这些建筑群相互构成对位对景,面面相观,最大限度地扩大了环境空间层次。欣赏珞珈山校园建筑,不是在“可望”,而是在“可游”,步移景异,韵味无穷。如今的武大校园老校区,已成为了江城武汉的重要景点,尤其在樱花季节更是游人如织。第四层,既有自己的风格,同时与城市环境协调统一,对应人需要尊重的需求。不少建筑只想夸张突出自己,标新立异,不顾整体关系,对城市环境不够尊重。悉尼歌剧院恰恰相反,清晨、黄昏或星空,不论徒步缓行或出海遨游,悉尼歌剧院随时为游客、市民展现不同多样的迷人风采,并与城市空间融为一体。从远处看,悉尼歌剧院就好像一艘正要起航的帆船,带着所有人的音乐梦想,驶向

11、蔚蓝的海洋。从近处看,它就像一个陈放着贝壳的大展台,贝壳也争先恐后地向着太阳立正看起。它不仅是悉尼艺术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灵魂,这座建筑已被视为世界的经典建筑载入史册,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第五层,提升城市美誉度,增加城市吸引力,为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城市居民的成长和进步带来更多机遇,对应人的自我实现需求。20世纪90年代以前,西班牙的毕尔巴鄂市还是一座靠海的工业小镇,随着钢铁、造船业的衰退而没落。然而,1997年,这幅破败的景象随着一座令人惊艳的美术馆的进驻而改观。筹备4年、建造3年,请来国际建筑大师盖里精心打造,造价9000万美元的古根海姆美术馆,吸引着欧洲庞大的艺

12、术爱好者群体。1997年底,美术馆开幕,一年之内就吸引130万参观者;到第三年时,带来的经济效益已超过4.5亿美元、共吸引400多万游客。城市活力随之复苏。这件事被誉为“一个震撼世界建筑界的杰作,在一座几乎被人忘却的中等城市中横空出世,立刻成为世界性新闻,彻底完成了一个城市的伟大复兴”。惊世的建筑作品就有这样的魔力。五、中国建筑师的责任与担当建筑从来不是凭空产生的,好的建筑作品是凝聚杰出建筑师心血的结晶。很难想象,一个急功近利的建筑师能够设计出令人难忘的建筑作品。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国内建筑师严重缺乏工匠精神。对比来看,知名日本女建筑师妹岛和世对每个作品都很认真,她的成功与她的努力和智慧是分不

13、开的,尤其是她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她每年差不多只做一个工程,用她的话说刚可以维持事务所的开支。正是这种求稳、求精的设计态度,使她在日本这样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站稳脚跟并发展到现在。这一点也许对今天的中国建筑师来说是值得借鉴的。缺乏文化自信也是一部分国内建筑师的软肋。对待传统文化,传承都很缺乏,更谈不上创新,反观日本、韩国建筑师,做得都比我们好。王澍是一个特例,和很多知名设计师有海归背景不同,王澍土生土长,在东南大学读了本科和硕士,在同济攻读博士,如今任教于中国美院。当年学业有成的他并未急于获取利益,而是在杭州以一种“隐居”的方式生活着。在此期间,他与工匠一同干活上工,以一种最原始也是最朴实

14、的途径,来一步一步走近他理想中的中国建筑艺术。也许正是这六七年时间的反省,使得王澍能够在浮躁的社会和喧嚣的环境中静下心来,细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并发掘其与建筑内在的微妙关系。2012年,他荣获世界建筑学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人士。普利兹克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曾经这样评价王澍:“他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建筑让城市更美好。为什么黄鹤楼千百年来屡毁屡建?它的美经风雨而不衰,与日月共长存。美好的建筑不光能够实现人们对工作生活品质的憧憬,更能持久地给大家带来深入灵魂的感动。希望每个有志于从事建筑行业的人,尤其是建筑师,遏制住肤浅“土豪金”的冲动,为国人酝酿出真正能够经历时间考验的建筑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