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对顶角 教案1 青岛版七年级下册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782231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4 对顶角 教案1 青岛版七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9.4 对顶角 教案1 青岛版七年级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9.4 对顶角 教案1 青岛版七年级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9.4 对顶角 教案1 青岛版七年级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9.4 对顶角 教案1 青岛版七年级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4 对顶角 教案1 青岛版七年级下册(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9.4 平行线的判定 (第1课时)一、教与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平行线的三个判定方法,会运用这三个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说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2.通过对平行线判定的研究,使学生获得参与数学活动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热情。二、教与学重点难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用数学语言表达简单的说理过程三、教与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四、教与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但用平行线的意义来判定两条直线的平行是很困难的,所以要寻找有效的判定方法,那怎样判定两直线平行呢?设置这一疑问,一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

2、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二是引出本节课题。(二)探究新知:1.问题导读:回想用一副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并用这个方法画直线b的平行线a。1b2a 为什么用这个方法画出的直线a,一定平行于直线b?1与2有什么位置关系?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可以完成画平行线,并通过观察1与2的位置关系,为引导学生发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作了铺垫,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获得广泛的教学活动经验。2.合作交流:(1)、在画图过程中,因为保持1=2,所以画出的直线a平行于直线b。(2)、判定方法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这个判定方法与上节所学的平行线的性质有什么区别

3、和联系?(4)、若图(2)中直线a、b被直线l所截,若1=2,直线a与直线b个性化设计:平行吗? 若1+3=180,则直线a与直线平行吗?cba132图(2) 由此得到:判定方法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判定方法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思考总结: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寻找直线平行的条件: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5) 如果CDAB,EFAB,那么直线CD与直线EF平行吗?说明理由EFCDAB 平行线的传递性: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3.精讲点拨:例1 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

4、这两条直线平行吗?为什么?abc12 个性化设计:解:因为ba,ca, 所以1=2=90, 所以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想一想:能利用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证明bc吗?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根据文字叙述画图形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平行线判定方法的理解与运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提高分析和解题能力。(三)学以致用:1、巩固新知:NDEACB231图(4)(1)如图(3),AB,CD相交于点O,A=B,可得_,根据是_ADBCO图(3) (2)如图(4),已知1=2=3, 因为1=2,所以_,根据是_; 因为1=3,所以_,根据是_。2、能力提升:如图(5),直线a,b被直线c所截,给出下列条

5、件:1=2,3=6,4+7=180,5+8=180,其中能得到ab的是( )A、 B、 C、 D、8cab1537264图(5) AB图(6)DCE (四)达标测评:1、选择题: (1)如图(6),点E在BC的延长线上,下列条件中,能判断ABCD的是( )A 、DAC= ACB B 、B=DCE C 、D=DCE D 、D+BCD=180(2)在同一个平面内,一条直线与另外两条平行线的位置关系是( ) A、 都平行B、 都相交 C、 与一条平行,与另一条相交 D、 都平行或都相交2、 填空题:个性化设计:(3)如图(7),若A=3,则_; 若2=E,则_; 若A+ABE=180,则_。 (4)如图(8),D,E,F分别在AB,BC,AC上,若2=_,则DEAC;BDECA213图(7)若2=_,则DFBC。F1 图(8) B E C D A2 3、解答题:l2图(9)BA431如图(9)直线a,b被直线l所截,已知1=60,请你补充一个合理的条件,使ab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1. 平行线的判定法则2. 平行线的传递性六、作业布置:习题10.4 A组第1,2,3,4题,B组第1题七、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