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2.3伟大的抗日战争 ---精校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87216124 上传时间:2019-03-2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2.3伟大的抗日战争 ---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河北省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2.3伟大的抗日战争 ---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河北省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2.3伟大的抗日战争 ---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河北省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2.3伟大的抗日战争 ---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河北省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2.3伟大的抗日战争 ---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2.3伟大的抗日战争 ---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2.3伟大的抗日战争 ---精校解析Word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人民版高高一历史必修一伟大的抗日战争一、选择题1.2017年1月,教育部要求全国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十四年抗战”起自A. 九一八事变B. 华北事变C. 七七事变D. 八一三事变【答案】A【解析】:抗战胜利是在1945年,然后减去14年,应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因此本题选A。2.阅读下表,从中可以获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中国完全沦为日本殖民地日军实行以华治华的方针日本企图吞并整个中国日军由北向南推进控制大半个中国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可知,日本

2、扶植的几个傀儡政权并不能代表全中国,因此中国并没有完全沦为日本殖民地,也不符合史实,故错误;日本通过扶植傀儡政权来以华治华。并想借此吞并整个中国,这也是日本的既定政策。根据材料中1932-1940年的时间,以及傀儡政权从东北到长江流域的变化,结合日本侵华的史实可得出日军由北向南推进控制大半个中国。故正确,选择B项,排除ACD三项。3.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

3、抗日根据地A. 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B.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 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D. 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答案】A【解析】由题干中的“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说明在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使得农民摆脱了原来“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的处境,农民获得了很多的自由和权利,这样就获得了农民的拥护,并激发了他们抗日的热情,故选A;由“是否减租减息”可以看出地租还要交的,所以B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由题干中的“抗日根据地”可以得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而国民革命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故排除C;D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排除。名

4、师点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赢得民众的支持,是与其一直把民族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有直接关系的,这一题考查了“执政为民,立党为公”这一时政热点。考生在做题时充分利用“抗日根据地”这一信息,然后确定时间,再结合所学与材料信息,就可以排除掉三个选项,也可以直接选,所以这一题还考查了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4.中共中央于1935年11月发表的抗日救国宣言提出“不论任何政治派别只要他们愿意抗日反蒋者”,均愿与之合作。1936年9月1日,中共中央提出要争取国民党和蒋介石合作抗日。导致这一政策变化是因为A.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B.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C. 中国共

5、产党以全民族利益为重D. 国民党放弃了和内战的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抗日救国宣言中体现中共的观点是抗日反蒋, 1936年9月1日 中共中央提出的政策说明中共要争取国民党和蒋介石合作抗日。再从时间上看,是在华北事变之后,中日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中共的观点体现了阶级矛盾服从民族矛盾这一理论,故选C项。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对中共政策的影响并不是很大,排除A项;B项是1937年七七事变,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国民党的政策,且国民党也没有放弃的政策,排除D项。5.本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采取的方针经历了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

6、“联蒋抗日”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依据不包括A. 共产国际的影响B. 特定环境下的阶级矛盾服从民族矛盾C. 国民党和人民对立的立场已经改变D. 国民党内部分化加剧【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20世纪30年代的背景,中共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的变化,主要原因是一方面中共受到共产国际指示的影响,另一方面1935年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共从民族大义出发,做出政策的改变。同时国民党内部分化加剧,一些爱国将领也主张联共抗日。故ABD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与人民对立的立场不会改变,故C项与题意相符,答案为C项。6

7、.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的合作都并非偶然的结果,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下,在共同的利益基础之上,以追求共同的或者相对一致的政治目标为出发点而展开的合作。其共同的利益基础指的是:A. 打倒封建军阀进行民主革命B. 反抗外来的侵略实行民族革命C. 维护共同的国家和民族利益D. 维护国共两党共同的政治目标【答案】C【解析】打倒封建军阀进行民主革命是国共进行第一次合作的基础,故A项错误;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是反对日本的侵略,不符合第一次国共合作,故B项错误;第一次合作是为了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军阀,第二次国共合作是为了进行抗日战争,都是为了维护共同的国家和民族利益,故C项正确;国共两党的政治目标并不完全相同

8、,故D项错误,排除。7.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中央就确立了“持久战略”,提出“以空间换时间,一心一德抗战下去,以承接中国问题随世界战争结束而解决的自然机运。”由此可见,其与中共提出的“持久战”方略最大的不同在于A. 准备做出巨大的牺牲换取胜利B. 积极配合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C. 依靠国际力量取得最后的胜利D. 单纯地依靠政府和军队消极抗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世界战争”结束而解决的自然机运意在强调国民党中央的“持久战略”是要依靠国际力量取得最后的胜利,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的主旨是要依靠国际力量取得最后的胜利而非准备

9、做出巨大的牺牲换取胜利,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积极配合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是中共提出的“持久战”方略,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中国军民抗日斗争【名师点睛】高考历史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理解、运用。因此,在审题时,一定要联系相关知识,一是为了对备选项进行筛选,二是为了准确理解材料的意思。但是需要考生们特别注意的是审题的最基本做法是把题干和备选项细看一遍,千万不要只看一半就作出选择,而一定要把选择肢看完。8.193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宣言中郑重承诺:“取消一切推翻

10、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这突出说明了当时中国共产党A. 放弃了自身的奋斗目标B. 改变了对国民党的认识C. 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D. 实现了与国民党的合作【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为了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做出了一些让步,C正确;共产党并没有放弃了自身的奋斗目标,A错误;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知道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代表全国广大民众的利益。9.1939年1月,毛泽东在八路军军

11、政杂志发刊词中指出:“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后的游击战争;没有同处于敌后的友军之配合,也不能得到这样大的成绩。”据此,毛泽东旨在A. 肯定正面战场对敌后战场的支持B. 赞扬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的贡献C. 突出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D. 高度概括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友军”指国民党军队,根据材料,国民党军队不仅在正面英勇抗战,在敌后也与八路军配合,A项正确。所以答案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名师点睛】中华民族与日本的民族矛盾是这一时期的

12、主要矛盾。国共两党以合作为基础,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形式进行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其抗日战争有以下特点: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全国各个阶层,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抗争;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中共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作用; 最终以弱胜强,这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完全胜利;抗战具有持久性,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10.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历来强调治吏不求致用的顾颉刚、傅斯年等学者,都不约而同地将史学研究与民族救亡密切联系,提出加强中国民族史与地理学研究,以改造民众历史观,增强民族意识。这种现象反映了A. 国民政府加强

13、对史学研究的指导B. 民族矛盾尖锐使民族主义高涨C. 国共两党为民族大义而合作抗日D. 列强联合侵华加剧了民族危机【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都不约而同地将史学研究与民族救亡密切联系”,可以看出抗战救亡是当时的主题,民族矛盾激化导致民族主义高涨,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作用;C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D选项时期不对,这一时期主要是日本侵略。11.1939年1月,蒋介石解释“抗战到底”之“底”为“恢复卢沟桥事变前原状”;1942年8月,他则表示“不能返我东北失地我人仍将继续抗战”。这一解释的变化A. 说明蒋介石对日政策摇摆不定B. 是抗战进入到反攻阶段的表现C. 反映了中外反法西

14、斯力量增强D. 是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的结果【答案】C【解析】题干显示蒋介石对“抗战到底”的解释从“恢复卢沟桥事变前原状”到“返我东北失地”,抗战态度越来越坚决,反映出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增强,故答案为C项。题干信息显示蒋介石一直坚持抗战,排除A项;抗战进入到反攻阶段是在1945年,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排除D项。点睛:1942年从世界战场来看,反法西斯阵营已经形成,反法西斯力量有了很大增强。在此背景下,蒋介石的态度日益坚决,抗战的目标更加明确。12.1941年后,中国陆续派出10万人的远征军入缅作战,沉重打击了日军。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抗

15、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远征军入缅作战有力地支援了美英盟军欧洲战场的对德作战远征军入缅作战体现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民族精神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为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配合英军在缅甸战场的对日作战,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符合史实,错误可排除,故选B。考点: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点评:抗战时期中国还开辟了国外战场,派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本考点还可以这样考查:中国新闻网2009年5月30日报道: 九名流落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兵,今日从云南瑞丽畹町口岸踏上回乡探亲之路。下列对中国远征军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他们开辟了国外抗日战场 B主要任务是确保滇缅公路的畅通C在缅甸救出被日军围困的英军七千多D他们抗击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13.有学者认为“地方主义不为国家效劳,还在面临外来威胁时造成了地区间的争夺,使得国家衰落。改变这种困境的是1937年后日本的全面入侵。民族主义被賦予了一种具体而又明确的内涵。”该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