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小升初语文衔接文言文知识讲解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70137 上传时间:2017-05-19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1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小升初语文衔接文言文知识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精选】小升初语文衔接文言文知识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精选】小升初语文衔接文言文知识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精选】小升初语文衔接文言文知识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精选】小升初语文衔接文言文知识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小升初语文衔接文言文知识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小升初语文衔接文言文知识讲解(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升初语文衔接: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给大家讲解一下文言文阅读的一些学习方法(一) 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中“要 ”通“ 邀” ,读作“yo”; 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

2、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如“火齐之所及也” 中“ 齐” 通“剂” ,应读“j”。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中“河”专指“ 黄河”; 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中“ 走” 是“跑” 的意思; 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中 “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在文言文中

3、,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如“温故而知新” , “故”的意思是旧的, “桓侯故使人问之 ”, “故”意思是特意。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4.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例(1) 妇抚儿乳。乳,本义是“ 奶”,这里是名词作动词“喂奶”。例(2) 屠乃奔倚其下,弛

4、担持刀。弛,形容词作动词,放下。例(3)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在这里表示“运”的工具,译为“用土筐”。例(4)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乱, “使混乱”;劳,“使劳累 ”。(二) 文言虚词文言虚词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准确掌握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十分重要。而唯有熟读、精思才能摸到门道,掌握规律。因此,课文要认真学,有些典型句子要背诵,常见虚词的用法可以整理成表,这样才便于记忆。(三) 文言文翻译1.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将古代汉语译成现代汉语,这是学习文言的综合性训练,多做这方面练习,对于深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大有裨益,文

5、言文翻译也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有三点:首先要忠于原文。其次语句要通顺。表意要明确,语气不走样,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再其次是要文字优美,亦即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所谓的信、达、雅。同学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要能做到前两点就可以了。要做到准确、通顺,就要多学多练,平时除学好文言课文,还要多看些课外的文言文章,多积累些文言实词、虚词,熟悉文言句式的特点,还要掌握必要的历史文化常识。另外,也要讲求翻译技巧。2.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补、删、留、变、换的方法。补,就是指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

6、,翻译时要补足。如“帝感其诚”在动词“感”后面省略了介词 “于”,相当于“被”,译时补出,全句可译成“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删,是指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等,翻译时要删去。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久”后的“ 之”,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可删去。留,是指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年号、国号、器具等,翻译时要保留,可照录不译。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变,指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变成现代汉语的句式。如“何苦而不平” ,此句可变为 “苦何而不平”的形式。换,是指把文言词语换成恰当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如“吾与汝毕力平险。 ”句中 “吾”、

7、“汝”应分别换成“ 我”、 “你们”。(四) 理解内容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要注意以下几点:1. 在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的基础上,逐段概括内容要点,然后“合并同类 ”,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弄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路也就把握住了。2. 注意文体特点,把握核心句和关键句。核心句指对主旨做出概括、提示的句子。把握了核心句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关键句指那些在思路的展开、主旨的表现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3. 结合有关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评判文章的社会意义。4. 重视诵读。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5. 分析写法

8、、品味语言。(1) 分析选材和剪材有什么特点。分析作者为什么选这些材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详略安排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什么作用。(2) 分析写人、写景、记事的方法。(3) 注意表达方式的运用。【典型例题】约不可失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注释: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虞人:掌管山泽的官。罢:停止,取消。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2) 是日,饮酒乐,天雨( )(3) 公将焉 之( )(4) 岂可不一会 期哉( )2. 与“

9、公将焉之” 中 “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且焉置土石 B.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 翻译下面句子。乃往,身自罢之。4. 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_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答案:(1) 打猎 下雨 到、往 约定的时间(2)A(疑问代词哪里)(3) 于是前往 (赴约),亲自取消了(打猎)(4) 守信语文小升初文言文练习1.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写出下列带点的汉字的读音,并填空。孔君平诣其父( ), 诣的意思是_;为设果( ),是_为_设果;儿应( )声答曰(

10、)。2、惠通假字是( ),甚聪惠 是说杨氏子_从文中_这一句话可以看出。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_2.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1、成语_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_是_ 是知音,从 _,_ 这两句可以看出。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_3、高山流水比喻 _人们把知音比作_的人。4、你是怎样理解伯牙绝弦的:_3.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11、,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理解词语意思诲_ 惟:_ 援:_ 俱:_之在古文中有不同的意思,在本文中出现多次,我知道在之 通国之善弈者也意思是_,惟弈秋之为听是指_:思援弓缴而射之是指 _ ;是虽与之俱学是指 _。2、理解句子的意思。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_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_3、回答问题那你知道后者为什么学不好吗?从他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_4.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

12、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去人近 及日中 孰 为汝 多知 乎为是多音字,文中的为如:此不为读( )孰为读( )。2、联系课文,把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来孔子不能决也。 _孰为汝多知乎? _两小孩辩斗的原因是一儿认为原因是一儿认为原因是_3、科学知识。我知道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 _早晨的太阳之所以看起来比中午的大这是视觉的_造成的中午的气温比早晨高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_射大地中午太阳_射大地5 、精卫填海山海经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1、填空。精卫的样子是_它是_2、精卫填海这个故事象征了中华民族_的精神。6.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楚人刻舟求剑的结果_原因是(文中原话)_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7.夸父追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1、理解词句意思。夸父与日逐走,_渴,欲得饮,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