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六单元 提高道德修养 第17课 与人为善 第1框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课时训练(含解析) 苏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88366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六单元 提高道德修养 第17课 与人为善 第1框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课时训练(含解析) 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六单元 提高道德修养 第17课 与人为善 第1框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课时训练(含解析) 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六单元 提高道德修养 第17课 与人为善 第1框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课时训练(含解析) 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六单元 提高道德修养 第17课 与人为善 第1框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课时训练(含解析) 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六单元 提高道德修养 第17课 与人为善 第1框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课时训练(含解析) 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六单元 提高道德修养 第17课 与人为善 第1框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课时训练(含解析) 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六单元 提高道德修养 第17课 与人为善 第1框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课时训练(含解析) 苏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7.1课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一、选择题(1*12分)1. 下列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错误的是( )A. 应该事事都要忍让 B. 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给别人C. 在人际交往中要善解人意 D. 要有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答案】A【解析】此题是一道逆向型选择题,要求选出理解错误的一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理解尊重他人。BCD的理解都是正确的,但不符合题意。A的理解错误,但符合题意应入选。2. 在孔子看来,“爱人”就要做到( )让所有的人爱自己、关心自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 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

2、加于人A. B. C. D. 【答案】C【解析】解答此题宜采用排除法。孔子所说的“仁”、“爱人”都是要求人们懂得为他人考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的说法也是正确的,每个人都要爱自己。但不符合题意,此项应排除。故该题应选C。3. 我们周围的同学在许多方面存在不容忽视的差异,但在_上是平等的。( )法律 人格 智力 家境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平等的认识和理解。人的生命具有独特性,存在个体差异性。但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智力和家境是平等,显然是不符合题意的,故排除。考点:对平等的认识和理解。4. 下列古语中,体现尊重他人,平等待人

3、要求的是( )A.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C. 敬人者,人恒敬之 D.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尊重和平等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首先要求学生明白选项的意思,其次联系设问要求,找到对应的答案,其中A是描写景物;B是思念故乡;D体现了礼貌和尊重;D是勤奋好学,所以正确答案选C考点:尊重平等5. 家境的贫富、父母职位的高低、工作的不同等这些差异反映了( )A. 人与人之间地位的尊卑 B. 在交往中要区别对待C. 经济状况的好坏、社会分工的不同 D. 人与人在人格和法律上的不平等【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平

4、等尊重你我他。6. 下列能体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法是( )A. 父母经常偷听孩子的电话,偷看孩子的日记B乐乐从不在别人背后议论嘲笑其他同学B. 张老师只顾自己讲课,从不要求学生遵守纪律、认真听讲C. 小明想回家看篮球比赛,就叫篮球迷小刚替他值日打扫卫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也不要强加于别人身上,只有B是正确的,因为乐乐不喜欢别人嘲笑他,所以他也不嘲笑别人,ABD均是错误的做法,没有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排除,故选B。考点:本题考查换位思考、与人为善。7. “有的人只知道要他人尊重自己,自己却不去尊重他人。”这些人错在( )不懂得把尊重

5、自己和尊重他人结合起来 不懂得尊重他人的重要性不懂得尊重自己 不能理解获得他人尊重的奥秘A. B. C. D. 【答案】B【解析】解答此题宜采用排除法。材料中的这些人不懂得“爱人”,即只顾自己不懂得尊重他人,说法符合题意;的说法是对这句话的错误理解,这些人不是不懂得尊重自己,而是过分尊重自己不尊重他人,此项应排除。故该题应选B。8. 如果我们能及时注意并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 )人世间的纠纷就会大为减少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多一份温馨人世间的矛盾就会完全解决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多一份和谐A. B. C. D. 【答案】C【解析】解答此题宜采用排除法。题目要求选出“己所不欲,勿

6、施于人”的意义,的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的说法夸大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义,应排除。故该题应选C。9.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与伙伴、同学发生不愉快、冲突乃至争吵时,应该( )A. 坚持寸步不让,坚决维护自身尊严 B. 想一想“我若是他,会希望受到怎样的对待C. 他人不停息,我决不罢手 D. 联合好朋友不与他交往【答案】B【解析】当我们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应懂得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有利于理解他人,化解矛盾和纠纷。B的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应入选。ACD三个选项的做法都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应排除。10. 海宁的一位农民工大姐下班乘公交车回家,一路站着,司机劝她就座。她说:我衣服脏,会弄脏座位

7、的。大姐的言行反映了她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利用此事,谋取声誉珍爱生命,悦纳自我 尊重他人,关爱他人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换位思考和尊重他人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题文中大姐的言行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做到了与人为善,其中观点错误;不符合题意,所以正确答案选D考点:换位思考和尊重他人11. 在家庭生活中,我们享受亲情、关爱和快乐,家就是个乐园;化解不了与家人的矛盾和冲突,家就成了樊笼。化解与家人的矛盾和冲突,正确的做法是( )调控情绪、心平气和 尊重理解、换位思考有效沟通、求同存异 强硬顶撞、针锋相对A

8、.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宜采用排除法。化解与家人的矛盾和冲突,就要学会换位思考、进行有效沟通,的做法是错误的,如果针锋相对,只能加剧矛盾和冲突。排除此项应选A。考点:架起与父母沟通的桥梁12. 列名句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之一“友善”的是(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以信立身,以诚处事C. 善学者能,多能者成 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案】D【解析】A中的名句体现的是“爱国”的基本内容;B中的名句体现的是“诚信”的基本内容;C中的名句体现的是“善于学习”;D中的名句体现的是“友善”的基本内容,符合题意,应入选。二、简答题13. 某同学通过查

9、成语词典得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因此该同学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是用于调节人际关系,对调节国家关系没有作用。请评析此观点,并说明理由。【答案】此观点是错误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这要求我们学会换位思考,将自己置于对方的立场和视角,去体验对方的内心感受,了解对方的确切需求,从而在彼此心灵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黄金法则”。任何人、任何国家,在谋求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生存与发展;我们不能只顾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视他人的存在,更不能牺牲他人的利益来谋求自己的发展。14. 在

10、农村,有个别家长仍然认为:“中学生是小孩子,哪有什么人格,老师可以严厉管教,随便打骂,出了事由家长们负责。”对此,你有什么态度? 【答案】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不同的人尽管存在年龄、体型、职业、身份、学历、家庭等差异,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法律地位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平等地享有法定的权力,平等地履行法定的义务,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违法,就要负法律责任。这些学生的家长认为中学生因年龄小没有人格是错误的。对学生任意打骂更是对公民人格的侵犯是违反法律的,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所以,上述观点是错误的。【解析】此题属于评析类问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易错易混点的把握情况,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难度值中等。解答此类问题,一般要按照“判断正误-分析原因-正确做法”的思路组织答案。认真阅读材料,个别家长认为“孩子小没有人格,老师可以随便打骂”的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可以运用“人与人生而平等”的知识,即人与人在人格上平等、在法律地位上平等,与年龄无关的知识进行分析说明原因,运用“任何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来分析后果。答案层次清楚、术语运用准确、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