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5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87515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5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7年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5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7年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5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7年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5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7年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5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5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5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15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考向解读】 1.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2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命题热点突破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创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2)内容: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

2、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3)地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4)意义: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制度的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确立:人民政协的召开。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会议进行了选举并决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和纪年等重要事项。(3)概况: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来,新中国又成立了四个自治区,全国共五个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区。(4)依据: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1954年宪法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5)作用促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愿望的实现。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产生了深远影响。调动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4“文化大革命”(1)原因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国内外形势,想通过“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林彪、江青等野心家利用毛泽东的错误推波助澜。(2)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社会秩序混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刘少奇冤案。5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四大成就(1)平反“文化大革命”前后的冤假错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坚决纠

4、正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会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全面展开。(2)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在平反冤假错案的同时,党和政府还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3)修订宪法和颁布多部重要法律:颁布了1982年宪法,并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等各种法律法规,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被正式写入宪法。(4)基层民主选举法律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成就:村委会、居委会干部由上级政府任命改为由居

5、民直接选举产生。在农村,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的村民自治不断扩展。意义:既保障了群众的民主权利,又贯彻了“依法治国”的精神,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最基础的一环。例1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答案C【方法规律】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背景、内容、特点是高考的重点。高考主要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从历史的角度考查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历史渊源。近几年高考特别关注新中国成立初期及改革开放新时期

6、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特色”之处,所以全面认识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非常重要。全面认识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五大特点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人民代表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实行新型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前提和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行新型的民族制度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依法治国。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和程序化。(2)四大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村民自治制度)。(3)三个发展阶段:19491956年,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确立时期; 19

7、561976年,是民主政治的挫折时期;从1976年至今,是民主政治的健全完善时期。(4)两个宪法性质的文件: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9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5)一大本质: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新型民主。【变式探究】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答案A【命题热点突破二】一国两制 (1)理论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8、。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2)理论形成: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政府对台湾政策的重大转变;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并全面阐述;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提供宪法保证,“一国两制”正式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3)成功实践:中国对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正式恢复行使主权。(4)现实意义: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为解决台湾问题昭示了光明的前景;也为国际社会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成功范例。例2、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指出:香港主权回归后,中国在香港设特别

9、行政区,除国防和外交事务外,特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特区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这体现了()A三权分立原则 B地方自治原则C主权平等原则 D一国两制原则答案:D【规律总结】新时期两岸关系的发展是各地高考关注的长效热点问题。大多通过设置新的材料情境,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准确判断相关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高考多是隐性考查与国家统一有关的历史史实,特别是“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两岸关系的新发展等。1全面认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1)基本特点“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领土和主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

10、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2)意义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案,为各方所能够接受。“一国两制”为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问题引起的国际冲突,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一国两制”是中国解决统一问题的基本国策。“一国两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

11、组成部分。2新时期两岸关系发展的三阶段、两认识(1)两岸关系紧张对峙期(19491979年):两岸关系是一种隔绝、敌对、对抗的关系,期间两岸隔海对打,人为地将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绝。(2)两岸关系民间接触期(19791992年):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台方针政策的重大发展,对于争取祖国和平统一,具有里程碑意义。随后1987年,台湾开放老兵回家探亲,大陆方面积极推动两岸之间的交流,使得两岸关系在经济、贸易、科技、文化、学术、体育等方面得到发展。(3)两岸关系和平交流期(1992年至今):1992年底“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了“九二共识”;199

12、3年在新加坡实现了“汪辜会谈”,它标志着两岸交流从民间升格为政府授权机构层面;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到大陆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有力地遏制了“”的嚣张气焰;2008年两岸“三通”实现,使两岸关系揭开了和平发展的新篇章。(4)两点认识台湾问题不能等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而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台湾问题也不能和德国问题、朝鲜半岛问题相提并论:东西德、韩国和朝鲜问题是由国际因素造成的,属于二战遗留问题。【命题热点突破三】新中国外交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20世纪五六十年代)(1)外交方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表现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

13、外交方针。(2)外交成就新中国成立初期,同苏联等17国建立外交关系,突出表现为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54年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顺利开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20世纪70年代)(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下,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开始走向正常化

14、;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3)中日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1972年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3新时期的外交(1)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政策:奉行不结盟、全方位的多边外交政策。(3)活动:积极发挥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作用;发展和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例3、(2016全国新课标卷,31,4分)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

15、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答案】B【规律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至70年代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与突破时期。高考命题特别重视对该阶段外交政策、外交特点、成就及影响的考查;命题形式主要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适当链接考查。复习备考时,一要分析理解该历史时期的外交政策、特点及成就;二要结合国际、国内背景,特别是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演变的历程及特点,分析理解该阶段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原因;三要重视中美、中日关系的专题考查。1新中国外交的五大基本特点(1)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和原则。(2)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4)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5)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2综合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影响(1)阶段特征及成因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