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圈层结构练习 中图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86568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圈层结构练习 中图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圈层结构练习 中图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圈层结构练习 中图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圈层结构练习 中图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圈层结构练习 中图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圈层结构练习 中图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圈层结构练习 中图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圈层结构选择题(2016重庆部分区县联考)根据外国媒体报道,科学家日前发现了一颗比太阳还要明亮1 000万倍的恒星“R136a1”,其位于第三幅图右下角最亮处。它的质量是太阳的320倍,表面温度超过4万摄氏度。据此完成12题。1.恒星“R136a1”最不可能属于()A.总星系 B.银河系 C.河外星系 D.太阳系2.假设用恒星“R136a1”替换太阳的位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地球两极冰川将增加地球将遭受非常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地球上将很难存在生命金星将更可能具备产生生命的条件A. B. C. D.解析第1题,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从恒星“R136a1”的质量来看,其最不可能属

2、于太阳系。选项D正确。第2题,恒星“R136a1”是比太阳还要明亮1 000万倍的恒星,它的质量是太阳的320倍,表面温度超过4万摄氏度;而太阳表面温度是6 000K,用恒星“R136a1”替换太阳的位置后,地球在其照射下温度会升高,两极冰川会减少;地球将会受到更加强烈的紫外线等射线的辐射;不利于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和发展;金星的温度会更高,更不利于生命的产生。选项B正确。答案1.D2.B(2016河南洛阳期中)近日,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表火星探测器“好奇号”最新传回的照片分析,专家称,火星上有液态水存在。据此完成34题。3.人类太空探测对火星情有独钟,其原因是在八大行星中,该星()

3、A.是体积大小居中的行星 B.是距地球最近的行星C.有昼夜交替现象 D.与地球自然环境最相近4.如果火星上存在生命,那么,它必须具有()A.复杂的地表形态和多样的土壤 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C.适宜的大气密度和大气成分 D.强烈的地震和频繁的火山活动解析第3题,因为火星的本身条件和宇宙环境与地球非常相似,所以人类太空探测对火星情有独钟。第4题,如果火星上存在生命,那么,它必须具有适宜的大气密度和大气成分。答案3.D4.C(2015武汉调研)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冬、夏季日照时数空间分布。读图,完成57题。5.下列四地中冬、夏季日照时数差异最大的是()A. B. C. D.6.导致该区域西部

4、冬、夏季日照时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太阳高度 B.天气状况C.昼夜长短 D.海拔7.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四地中最适合建太阳能发电站的是()A. B. C. D.解析第5题,由图中等值线的分布及等值线图的判读原理可推导出,地冬季日照时数为700 h,夏季日照时数为(900 h1 000 h),冬、夏季日照时数差为(200 h300 h)。同理计算出、地的日照时数差分别为(100 h200 h)、(0 h100 h)、100 h,因此冬、夏季日照时数差最大的是地。第6题,根据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上,西部全年多晴朗天气,冬、夏季日照时数的差异主要在于昼夜长短的差异。第7题,图中四地中

5、不论冬季还是夏季,以地的太阳辐射量最丰富,其次是地,但太阳能电站的建设应靠近消费区,相对地来说,地比较靠近省级行政中心,因此最适合建太阳能发电站。答案5.A6.C7.B(2015山东淄博模拟)太阳活动是指太阳大气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处于活动剧烈期的太阳释放出大量紫外线、x射线、粒子流等,因而往往引起地球上磁暴和电离层扰动等现象。据此回答89题。8.读下图,有关描述太阳活动与昼夜电离层电子浓度的高度分布特征正确的是()A.电离层电子浓度最高值出现的高度,白天高于夜间B.电离层电子浓度太阳活动高年要大于太阳活动低年C.100200 km处高空电离层电子浓度随高度上升而增大D.白天,10

6、0 km处高空电离层电子浓度在1011/cm3以上9.太阳活动可能产生的明显影响不包括()A.气候异常 B.磁暴现象C.长波通信中断 D.极光现象解析第8题,A项,由图可以看出,电离层电子浓度最高值出现的高度,白天小于夜晚;在低空太阳活动高年与低年,电子浓度相同,所以B项错;C项,夜间100200 km处高空电离层电子浓度随高度上升先降低后升高。第9题,太阳活动会使电离层发生扰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答案8.D9.C(2015山东文综,78)日照时数指太阳在某地实际照射的时间。图们江是中国与朝鲜的界河。下图为图们江流域日照时数年内变化柱状图。完成1011题。10.该流域日照时数在7月出现低谷的

7、影响因素是()A.云量 B.海拔 C.下垫面 D.正午太阳高度11.日照百分率为一个时段内某地日照时数与理论上最大的日照时数的比值(%)。该流域3月份的日照百分率约为()A.53% B.62% C.70% D.78%解析第10题,本题考查气候特征,图们江流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7月份处于雨季,云量大,日照时数少,A项正确。第11题,本题考查太阳辐射、地球运动。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昼长为12小时,3月份日均理论日照时数以12小时计算,月日照时数约为372小时,读图可知,3月份实际日照时数约为230小时,230/37262%,B项正确。答案10.A11.B(2015南昌一模)下图为我国某地区

8、莫霍面等深线示意图(单位:千米),甲为省会城市。据图回答1213题。12.下列有关莫霍面的描述,最为准确的是()A.西高东低 B.中间高、南北低C.中间深、东西浅 D.西深东浅13.34N附近等深线向东凸出,能够体现()A.谷地的分布 B.河流流向C.山地的延伸 D.高原的分布解析第12题,从图中莫霍面等深线分布规律可以看出西部深、东部浅,故D选项正确。第13题,根据等值线“凸低为高”的规律可知,图中34N附近等深线向东凸出,即向低值凸出,说明34N附近等深线数值比南北两侧大,能够体现出山地的延伸。答案12.D13.C(2015安庆市模考)读地球各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1415题。14.关于图中

9、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外部圈层由A、B、C三部分组成,其中C为生物圈B.E和F合称为岩石圈,位于软流层附近C.G圈层的上部为液态物质,是岩浆的主要来源D.A、B、C三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15.关于图中各圈层之间的比较,正确的是()A.B圈层中有生物,其他圈层内没有生物B.纵波能穿过F圈层,但不能穿过G圈层C.A圈层中的大气是不停运动的,D圈层中的岩石也在不停地运动D.C圈层是连续但不规则的,而E圈层则是不连续但规则的解析第14题,A、B、C为地球外部圈层,其中B表示生物圈;D和E位于软流层之上,表示岩石圈;岩浆主要来源于软流层;三个外部圈层

10、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第15题,大气圈、岩石圈中也有生物;纵波能穿过地球内部各圈层;E圈层是连续的;A圈层中的大气在不停地运动,D圈层中的岩石参与岩石圈物质循环,也在不停地运动。答案14.D15.C(2016山西运城期中)下列甲图为“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表示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同地震台站所需的时间)图”,乙图为某次地震时,M、N、Q三地震台站测得不同的震中距,并以此为半径绘成大小不同的圆。读图完成1617题。16.若M台站测得纵波和横波时距差为6分钟,则M台站的震中距最接近()A.1 500 km B.2 500 kmC.3 500 km D.4 500 km

11、17.依据M、N、Q三地震台测得的震中距判断,此次地震震中位于()A. B. C. D.解析第16题,纵波和横波时距差为6分钟;结合选择项可知,4 500 km最接近,故选D。第17题,依据M、N、Q三地震台测得的震中距判断,此次地震震中应位于图乙三个圆的交汇处,即点,故选B。答案16.D17.B(2015北京丰台模拟)下图中四幅气温垂直分布图反映了一次雾霾天气的生消过程。读图,回答下题。18.正确反映雾霾天气生消过程的是()A.abcd B.dabcC.cdab D.bcda解析大气越稳定,越有利于雾霾的形成,而逆温出现时大气较稳定,故雾霾的生消过程与逆温过程大体一致。图中bcda顺序,是逆

12、温由出现到消失的过程。故选D项。答案D(2015浙江文综,910)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完成1920题。19.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20.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解析第19题,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根据图示,强逆温层上界海拔低,故A对;逆温强度在4点左右达到最大,而不是午夜,B错;逆温现象15点左右出现,10点左右消失,C错;强逆温前半夜曲线陡、增速快,后半夜曲线缓,降速慢,D错。故选A。第20题,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逆温层上界峰值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是因为夜晚山风将冷空气带到谷底,且冷空气向上运动需要一个过程,空气热量上下传递存在时间差异。大气吸收地面辐射、散射、反射与大气成分相关,与昼夜无关,与高度无关。下垫面反射率与地面性质相关。综上所述,A、B、D项错误,C项正确。答案19.A20.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