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7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教师用书 人民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79193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7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教师用书 人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18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7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教师用书 人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18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7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教师用书 人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2018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7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教师用书 人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2018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7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教师用书 人民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7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教师用书 人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7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教师用书 人民版(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7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考纲要求1.商业的发展。2.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海禁”政策。课标提示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考点一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考点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海外商运交子晋商草市商业中心时间全国性考点二专制主义商鞅变法官营商业朝贡封闭手工业工场闭关锁国巧学妙用1.概念辨析“市”与“草市”(1)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2)“草市”主要是指农村交

2、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2.构图解史古代商业的“先”与“后”3.图示解史古代城市的发展与演变4.辨析比较“海禁”与闭关锁国“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防内。闭关锁国是指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一切对外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主要是防外。5.构图解史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政策因素考法1认识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阶段特点【考题1】 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

3、时期()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答案B 解答本题要从两方面入手:首先准确提炼题干的主旨:唐代长安商业店铺布置有明确的限制性要求,而南宋时期,商业店铺则可以随处安放;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北宋开始,城市商业活动打破以往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正切合信息“南宋都城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故选B项。 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阶段特点唐代及其以前市坊分离,唐代市坊布局整齐划一主要是政治、军事功能宋元时期打破市坊界限,出现了早市、夜市;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工商业

4、市镇以经济功能为主考法2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及影响【考题2】 (2016广东华南师大附中高三测试)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设置专门机构垄断食盐经营。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销售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这一变化表明()A.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D.富商大贾势力受到抑制答案C 解答此题,一是从汉武帝时实行的“盐铁官营”,得出政府垄断食盐经营的结论;二是结合清政府采取的“引岸制”可知,政府赋予一些商人食盐销售的垄断权;三是得出该变化反映出抑商政策有所松动的结论。 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及影响(1)表现统治者反复强

5、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2)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前期对古代农业发展有利,对农业文明的发展成就有一定影响,但后期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考法3古代商业发展的变化趋势及特点史料一(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史料二富室之称雄者,江南

6、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四地部二 1.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提示城市商业布局:打破市坊界限;思想:出现了一个以“天理”为核心的理学;文学: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2.据史料二分析,明朝的商业呈现出什么特点。提示出现了地域性商人团体商帮,以经营日用品为主,利润丰厚。 解答本题要从两方面入手:首先,应注意史料出处,判定时空。如史料一中的宋东京梦华录,可知是宋朝的东京;史料二中的

7、“明”,则反映的是明朝商业状况;其次,注意解读关键信息:史料一中“鬼市子”“夜游吃茶”反映了宋代东京商业不受时空限制。史料二反映了明代大江南北两大商帮在经营范围、消费理念方面的不同。 古代商业发展的变化趋势及特点(1)变化趋势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发展;先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界限。交易物品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转向市场。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后出现一般等价物贝等货币。北宋时还出现纸币“交子”。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和业缘组织。如晋商和徽商的出现。流通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及

8、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2)特点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艰难曲折。受制于农业的发展。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城市经济职能逐步增强,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由盛转衰。考法4资本主义萌芽没能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史料近年来,学术界“中断论”者认为,明清以来的资本主义萌芽,后来中断了;近代工业的建立是另起炉灶,并不是萌芽的继承和发展。但据我们考察,这种破坏,主要是在没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农民家庭手工业方面,尤其是手工棉纺业,而不是在独立手工业方面。有人考察了32个传统手工行业,鸦片战争后衰落的有7个,继续维持的有10个,发展并向机器工业过渡的有15个,另外还有新兴的手工行业

9、1个。我们考察在清代前期已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十几个手工行业,它们在鸦片战争后,只有瑞布和刨烟两业被外国商品所代替了,其他都继续维持下来,并有9个向机器生产过渡,它们代表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流。因此说,资本主义萌芽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具有延续性和导向性,除非有不可抗力量,它不会夭折。 编自吴承明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几个问题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史料中有关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之间关系的观点。(要求:赞同或反对,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提示示例一:观点:赞同材料的观点,认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条件(或中国近代民族

10、资本主义的产生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延续和发展)。论述:资本主义萌芽为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准备了雇佣劳动的条件,并提供了熟练工人(劳动力市场);为近代工业的建立准备了市场和运输条件(商品市场);为近代工业的产生准备了一定的物质和资本基础(资本积累)。示例二:观点:反对材料的观点,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不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继承和发展,而是“欧风美雨”的产物。论述: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摧残了中国本就羸弱的资本主义萌芽;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瓦解,扩大了中国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在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 全国卷第41题,一般来说是相对较为开

11、放性的试题,侧重于考查考生“阅读和解读有效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论证问题”的能力。所以,解答该类试题首先要明确题目的要求赞同或反对,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同时,还需要注意文字的组织与叙述能力。 资本主义萌芽没能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1)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的束缚。(2)具体原因:生产资金不足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收入吸引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用于买田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国内市场狭小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农民的极度贫困,使得人们无力购买商品,造成国内市场狭小;国际市场缺乏“海禁”以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自由劳动力不足小农经济下,农民被束缚在土

12、地上;国家政策不利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工商业的发展;科学技术落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自然科学不能与生产技术直接挂钩。1.(2016课标全国,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材料实质反映的是明末农村雇工待遇提高由此可以判断是城镇经济发达,雇工出卖劳动力的机会增多所致,故选择A项。“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是个别雇主为了留住雇工而非政府行为,故B项错误。C项

13、题干材料没有反映,题干材料反映农村中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而非增强,故D项错误。答案A2.(2015课标全国,27)下表为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此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解析表格体现了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河南地区状元人数逐渐减少,而江苏地区的状元人数逐渐增多,这种变化本质上反映了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地处东南的江苏经济发展超过了地处北方的河南,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故选B项。宋明理学对河南、江苏都有影响,故A项错误;虽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但是并

14、不表明中原地区的经济衰退,C项错误;明清时期的政治重心仍在北方,故D项错误。答案B3.(2015课标全国,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解析据题干可知,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是加强对全国的政治统治,当时经济重心在江南地区,通过政治中心的转移,客观上必然带动经济文化的交流,从而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故选B项。明成祖迁都北京时,全国已经统一,故A项错误;迁都北京与区域性商帮的形成无关,C项错误;迁都北京并不能改变南北经济文化格局,且不符合“客观”这一限定词,D项错误。答案B4.(2014课标全国,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据材料“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可知交子是为了贸易的方便而产生的一种交易凭证,故A项正确。“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可知交子产生于前,贸易纠纷产生于后;富商“不能偿所负”对富商的信用产生了负面影响,降低了富商的社会地位,故B、C两项错误。交子的产生是经济重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