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第八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课时作业29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岳麓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63773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第八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课时作业29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第八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课时作业29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第八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课时作业29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第八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课时作业29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岳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第八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课时作业29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岳麓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作业29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15页一、选择题1(2017大同模拟)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中国传统自然经济解体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A中国旧生产方式解体的苦难有来自于外国侵略B作者认为中国旧生产方式解体积极作用为主C作者对中国旧生产方式解体持否定同情态度D作者看待历史蕴含了现代化史观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西方列强的侵华导致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故A项正确;从材料

2、“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中国旧生产方式解体积极作用为主,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故B、D项正确,C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答案:C2(2017洛阳高三诊断)纺织分离,被视为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第一步,这是因为纺织分离()A改变了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性B促进了棉花的商品化生产C是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开始D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拓了空间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纺织在中国自然经济中是由家庭承担的,也就是家庭手工业承担了纺织的全部过程。纺与织的分离说明生产和原料得到了分离,改变了自给自足的形式,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不是本质;C选项与此无关;D

3、选项没有说到实质上。答案:A3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通商口岸“是一个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区域向外开的一扇门它的繁荣却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只是一个经济缺口,吸取邻近乡村地区财富,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富有消费城市特点,导致通商口岸周围的乡土经济进一步萧条。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通商口岸()A改变了所在地区的城乡经济结构B对中国城乡经济的破坏性作用C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D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解析:由材料可知通商口岸在繁荣城市的同时导致通商口岸周围的乡土经济进一步萧条,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更加突出,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可得出通商口岸促进了城市的“繁荣”,故B项错误;“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偏离材料主题,故

4、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故D项错误。答案:A4(2017赣州高三联考)关于洋务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实现民族的独立、民主和富强B“西体中用”是洋务运动的特点C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先河D洋务运动极大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不是实现民族的独立、民主和富强,故A错误。洋务运动的特点是中体西用,故B错误。洋务运动创办近代企业,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先河,故C正确。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故D错误。答案:C5(2017忻州高三调研)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最重

5、要的历史作用便是增强了集权专制控制社会的能力,相应地减少了国民所能保留的自然权利,客观上为专制升级提供了物质条件。这说明()A洋务运动是晚清加强专制集权的经济手段B洋务运动剥夺了民众的民主权利C洋务运动改变了晚清政治体制D洋务运动使清朝专制达到顶峰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根据题干信息“洋务运动最重要的历史作用便是增强了集权专制控制社会的能力客观上为专制升级提供了物质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发起的“自强”“求富”运动,为专制统治积累了财富。故本题选A。封建制度下民众无民主权利可言,故不选B;洋务运动本质是维护封建统治,故不选C;军机处的设置使清朝专制达

6、到顶峰,故不选D。答案:A6(2017合肥模拟)李鸿章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日本君臣发奋为雄,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两国(英、法)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去年英人虚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所视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而英人因无如之何也。”这表明李鸿章()A已找到强国御侮之道B主张效法日本全盘西化C未找到中国落后的根源D决意严守祖制不动摇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找到强国御侮之道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主张效法日本全盘西化是维新派的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中“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说明没找到中国落后的根源,

7、故C项正确;洋务运动是在中国制度基础上进行的,故D项错误。答案:C7(2017娄底联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评价中国近代史时说:“(这一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全盘否定。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这说明斯塔夫里阿诺斯()A对清顽固派的因循守旧不满B对清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进行批评C对维新派借孔子宣传变法失望D对新文化运动全盘西化表示怀疑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材料信息解读能力。根据材料“(这一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

8、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可知作者对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持批判态度。故本题答案选B项。A是洋务派思想;C和D与“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不符。答案:B二、非选择题8(2017洛阳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末,马铃薯开始引进福建,种植面积很快扩大,主要销往国外市场。闽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载:“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运往香港和新加坡售卖。但是在35年前,当地很难买到马铃薯,外国人餐桌上的马铃薯要从澳门或者汕头运进来。”到20世纪20年代,“栽种马铃薯已经越来越普遍了,并且

9、获利颇佳”。材料二建立原料基地,设立农产品加工工厂也是农业生产结构性变动的一个表现。福建沿海平原盛产蔗糖商人施景辉等人集股20万元,在闽侯尚干乡办起了“华兴机器制糖公司”。该公司以高价采购甘蔗,“各乡闻风而起,遂多种蔗,即以新洲而论,所种视往年增三分之一,各乡略同”。材料三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为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市内及附近各村大机坊备有布机30部,年产量1万匹;小机坊也备有数部,年产量500匹。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庄行将原料棉纱分送给各机场织制,制成的布再由染场收回,贴上本庄招牌出卖。这些新兴的农家手工业从属于近代工商业资本的厂商、行号。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

10、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以上材料均选自林星近代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城乡关系的透视(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开埠通商后福州周边农村经济呈现的新特点。(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起以上变化的原因有哪些?(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认识上述变化。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可看出福州周边农村经济商品化程度加深,已经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根据材料二“建立原料基地,设立农产品加工工厂也是农业生产结构性变动的一个表现”可以看出福州周边农村出现了近代工业,农业生产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根据材料三“这些新兴的农家手工业从属于近代工商业资本的厂商、行号。论件给资。”可看出资本主义生产

11、关系渗透到了福州周边农村。第(2)问伴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大量通商口岸得以开放,从而使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也带动了通商口岸周边经济的发展,西方文明得以进一步传入。第(3)问通商口岸的开放是被迫的,但却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从此角度答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特点: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出现了近代工业,农业生产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2)原因:开埠通商后国内外市场的扩大。通商口岸城市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3)认识:开埠通商带来了西方工业文明,推动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