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 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规范训练 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63684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 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规范训练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 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规范训练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 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规范训练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 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规范训练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 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规范训练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 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规范训练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 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规范训练 新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规范训练 新人教版一、选择题1(2017四川资阳一诊)1876年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这表明()A中国饮食文化在碰撞中渐变B西式餐饮渗入中国普通百姓家C西餐经营由洋人变为中国人D中国餐饮行业营销手段西方化解析:选A。本题考查近代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材料反映了上海、天津、北京等城市西餐馆的开设和大公报上西餐馆的广告,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融入了西方的元素,故A项

2、正确;上海、天津、北京等城市西餐馆的开设不能代表西式餐饮渗入中国普通百姓家,故B项错误;西餐经营由洋人变为中国人材料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西餐馆的广告不能说明餐饮行业营销手段西方化,故D项错误。2(2017山西晋中名校联考)1880年以后,一批来华的传教士中有人首先提倡天足;维新人士更率先反对缠足,主张放足;1901年,慈禧太后下达了劝禁缠足的懿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下令禁止缠足。这说明()A近代放足运动具有反封建政治意义B传教士主张男女的社会地位平等C维新人士反对缠足的态度最为坚决D女性群体的地位受到社会的关注解析:选D。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缠足习俗与女性地位的变化。传教士提倡天

3、足,与反封建政治意义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传教士提出该主张的目的,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推断维新人士反对缠足态度的地位,故C项错误;废除缠足表明女性群体的地位受到社会的关注,故D项正确。3(2016江西南昌新课程适应性考试)社会各阶层的饮食和服饰绝不是无关紧要的,一时期的饮食、服饰能反映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社会思想等。以下衣、食信息对应反映的经济状况或社会思想不正确的是()A长袍马褂文明开放的社会心理B中山装民主共和的政治追求C粮票计划经济时期物质匮乏D购物券改革开放后商品丰富解析:选A。长袍马褂是传统中国的象征,不能体现文明开放的社会心理。故选A。其他选项呈现的对应是正确的。4(20

4、17福建福州质量检测)1929年大公报刊登一则离婚法论的卖书广告,称:“本书共二十余万言,有学说、有法条、有判例、有轶闻,足为解决离婚问题之圭臬,足供改进法律之参考。”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A西方法律开始传入中国B北洋政府加强法制建设C大公报属于政论性报刊D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解析:选D。根据题干信息“离婚法论的卖书广告”可知,反映了人们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而并非政论,故D项正确,C项错误。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组织人编译各国律例,开始介绍西方法律,A项错误;1929年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B项错误。5(2017湖南永州第一次检测)有学者认为,20世纪初期“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

5、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该学者旨在说明()A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冲击B随着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的民俗风情发生巨大变化C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D随着中国半殖民地状态改变,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解析:选B。“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说明人们的思想状况、行为方式发生新的变化,故B项正确;A项内容题干有所反映,但不是作者旨在强调的内容,排除;C项内容同题干所述不符;D项情况发生于新中国成立后,排除。6(2016江西南昌二模)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半高跟摩登女郞,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

6、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说明了()A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B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C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解析:选A。从材料中“四寸半高跟”、“三寸金莲”、“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可以看出既受西方影响,也有中国旧的陋习。从人群的分布看出是各个阶层都有,所以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材料反映的时间是1933年,与新文化运动关系不大,排除B项;从材料看中国的传统陋习并未被完全改变,排除C项;民族工业的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也是不符合史实的,排除D项,因此正确答案为A。7(2017山东济宁高三月考)

7、沈葆桢上奏:“台洋之险甲诸海疆,欲消息常通,断不可无电线。计由福州陆路至厦门、由厦门水路至台湾,水路之费较多,陆路之费较少”。1887年,清朝自主设计的首条海底电缆福州川石至台湾沪尾的电报水线建成。可见,清政府修建该海底电缆的真实意图是()A加强东南沿海的边防B解决海峡两岸的交通C掌握台湾更多的信息D降低电报铺设的成本解析:选A。依据材料“台洋之险甲诸海疆,欲消息常通,断不可无电线”及近代列强对中国侵略的不断加剧的史实可知,A项最符合题意。8(2017安徽蚌埠第三次质检)辛亥年(1911年),革命浪潮激荡全国,蚌埠亦受影响时间事件5月15日津浦铁路蚌埠淮河铁桥建成11月19日淮上军光复蚌埠12

8、月2日清江南提督张勋率部沿津浦铁路北遁,淮上军奉命阻截,张勋部在遭重创后仓促乘车北逃年底淮上军袁家声所部在蚌设立办事处,并开办敬业转运(运输)公司本年淮北烈山煤矿老板周玉山来蚌首开普利煤厂本年蚌埠邮政局上升为一等乙级局由上表信息可知蚌埠在辛亥年间()A成为全国革命中心地区B交通通讯事业发展较快C近代化水平居全国前列D民族工业仍然举步维艰解析:选B。本题以数据表格的形式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由表格中“津浦铁路蚌埠淮河桥建成”“蚌埠邮政局升级”可知该地区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较快,B项符合题意;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C项在材料表中没有体现;材料出现民族工业,但并不能体现出民族工业发展困难的信息,

9、排除D项,故选B项。9(2017湖北武汉调研)晚清上海的报刊上,曾展开过一场有关于俭与奢问题的讨论。其中,有人认为“裕国足民之道,不在乎斤斤讲求崇尚节俭,盖自有其道也。此道若得,则上下皆富矣,何至有患贫之时?区区节俭又何足道哉?”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应该是()A西式生活方式传入的影响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C传统观念受到洋务思想冲击D节俭传统不利于国货的销售解析:选B。“裕国足民之道,不在乎斤斤讲求崇尚节俭”“此道若得,则上下皆富矣”“区区节俭又何足道哉?”,可见作者反对过分节俭,主张推动消费,这显然与近代工商业尤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关,因此选B项。A、C两项错误,西式生活方式和洋务思想虽然有

10、一定的影响,但不是根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项错误,只看到现象,而没有揭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推动消费观念变化。10(2017广东湛江一模)观察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穿着,从中可以推断出民国时期着装的特征是()A呆板保守,讲究等级B新旧并存,中西合璧C追新慕异,抛弃传统D强调斗争,突出革命解析:选B。从材料中的图片可知既有传统的旗袍大褂,也有西服洋装,还有改良后体现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可以推断出民国时期着装的特征是中西合璧,新旧并存,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11(2017山西联考)下面滑稽画载于1912年上海时事新报附送品时事新画报上。它是为配合“耳闻”但未“目睹”文字叙述的应景之作,是“画”

11、出来的,反映了生活百态。该画()A直接反映出上海受到革命思想影响B说明民国初年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汽车C是民国初年社会生活质变的有力证据D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交通事业的转型解析:选D。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变化。材料并未直接反映出上海受到革命思想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民国初年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汽车,且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不是民国初年社会生活质变的有力证据,故C项错误;据材料图片和文字可知汽车的使用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交通事业的转型,故D项正确。12(2017湖北黄冈质检)近代中国交谊舞最初还局限于上流社会的少数人,但到20世纪20年代初,跳舞之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兴起。早年认为“男女杂

12、沓,大败风纪”“与中国美俗良法有所背离”避而不观的中国人,其旧观念逐渐被打破。这反映了()A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B儒家的传统观念被国人完全抛弃C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D国人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全盘西化解析:选A。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从材料信息可知,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故A项正确;儒家的传统观念被国人完全抛弃的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国人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全盘西化的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7广东肇庆模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古时婚姻标准是“门当户对”“门第不合,不许轻婚”。

13、“今有受教育及有新思想之青年于此,其求配偶也,必求知识相当、情性契合之人”,婚姻“宜以爱情结合,而不容夹入他种之观念。”1905年女子世界第2期材料二1973年的结婚证(工农兵和毛主席头像是结婚证上的主角)材料三“见面礼”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衣服、布料等物,80年代后期“见面礼”为手表,90年代变为首饰、戒指、项链等。有86%的人认为结婚准备房子是应该的,8%的人同意接受与外国人结婚。 中国新闻网2013年中国式婚姻状况调查白皮书(1)材料一中“古今”择偶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分析这一特征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影响。(3)结合所学知识

14、,分析材料三描述的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爱情婚姻观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门当户对”和“必求知识相当、情性契合之人”“宜以爱情结合”回答;第二小问,结合1905年中国的社会背景,从经济和思想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图中毛主席语录可知,当时中国处于“文革”时期;第二小问,依据教材,归纳“文革”对民主法制建设、国民经济以及文艺方针的破坏。第(3)问,第一小问,先概括材料三现象:80年代后期婚姻支出增加,还能接受与外国人结婚。再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全球化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综上所述,爱情婚姻观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

15、,也是国内经济状况、政治形势变化的反映。答案:(1)变化:从注重门第、门当户对到以爱情为基础,注重教育、知识和性情等综合素质。原因:维新变法运动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2)特征:以阶级(政治)斗争为纲。影响:国民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的破坏,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政治动荡,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的破坏;“双百方针”遭到破坏,阻碍文化教育事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3)原因: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移风易俗,重视现实生活;全球化趋势加强,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因素:思想观念、经济状况、政治环境、时代的变迁等。14(2017辽宁锦州调研)下图是上海三兴烟草公司(成立于1924年,位于上海美租界)刊登在1926年10月10日申报上的一则“孙文牌香烟”广告。运用此广告图片中的信息,可确定哪些主题来研究民国时期的历史?并说明你的理由。(要求至少说出三个历史主题)答题示例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