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外国语学校高中政治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07453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6.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乐山外国语学校高中政治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四川省乐山外国语学校高中政治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四川省乐山外国语学校高中政治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四川省乐山外国语学校高中政治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四川省乐山外国语学校高中政治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乐山外国语学校高中政治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乐山外国语学校高中政治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 实践及其特点,思考: 1、上述观点如何理解实践?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什么是实践?特点是什么?,“嫦娥二号”三维图像,“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目前已飞入指定轨道,并取得基本成功。,关注热点“嫦娥二号”,“嫦娥工程” 是一种什么活动?,改革开放前后的深圳,服务人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电视机装配生产线,“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北京航天指挥中心,“嫦娥二号”三维图像,关注热点“嫦娥二号”,“嫦娥工程” 是一种什么活动?,探究活动,1. 上述材料中是谁在从事活动? 2. 这些活动对象是什么,

2、是在认识世界还是在改造世界? 3. 这些活动是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特点,1)客观物质性(不是主观的思维活动) 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对象、手段是客观的。 实践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相对于动物纯粹适应自然的活动) 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创造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创造新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 历史的发展着; 实践具有历史阶段特征,受历史条件制约,历史条件产物。 (内容、形式、规模、水平),修建青藏铁路,机械

3、生产,60年代农耕,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最基本的),1,“嫦娥工程”是何种形式的实践,此外实践的形式还有哪些?,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牛马为用。 人能群也。 -说明什么,小结:,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二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画家的错误,思考: 画家为什么会错了? 小故事说明什么哲学道理?,唐

4、朝有一位画家戴嵩善于画牛,一次他精心绘制了一幅斗牛图,被视为珍品,一次藏画家把这幅画拿出来晒,恰好被一位牧童看见,牧童不禁哈哈大笑,藏家问为什么?牧童回答:牛在角斗时尾巴夹在两腿之间,绝不会翘起。这画上的牛尾巴翘得像一根竖起的棍子,叫人不得不发笑。,(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认识的来源不等于获得认识的途径。 人可以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的经验,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 谚语名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马音。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引力波的发现历程,2016年2月11日,美国科研人员宣布他们于2015年

5、发现了引力波。其实100年前爱因斯坦在计算时空曲率时就提出了引力波。任何加速度的物体都会产生引力波 ,宇宙大爆炸时产生的引力波几乎不变的保留了下来。如果能够探测到引力波,人类对宇宙的研究将会迎来全新的时代。但是引力波到达地球很微弱必须有更高级的设备。传统的探测方式是电磁辐射,但电磁容易衰变。现代射电望远镜的使用为探测引力波提供了条件。终于美国科研人员于2015年9月利用激光捕捉到引力波。 思考:人类为什么要认识引力波?现在人类为什么能探测到引力波?,(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袁隆平与杂交水稻,50年代中国的科学研究照搬苏联。米丘林、李森科认为无性杂交可也创新品种。袁隆平进行了试验。吧番茄嫁接

6、在马铃薯上,上面结番茄,下面结马铃薯,但第二年种下去番茄还是番茄,马铃薯还是马铃薯。苏联人认为水稻不可能杂交,袁隆平不信这个邪。如果能找到雄系退化的太监水稻与雄花咱家不就成功了吗?踏遍千山万水,他的学生1972年终于在海南岛找到了太监水稻,杂交成功。2005年我国的杂交水稻已经可以亩产800公斤。袁隆平的目标是实现亩产1000公斤,到时可以解决更多人吃饭问题。 思考:袁隆平的成功说明能了什么哲学道理?,实践,符合,客观世界,认识,指 导,改造,不符合,(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思考,关于真理的检验标准: 有人认为:“有用即真理”“拳头即真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也有人说我

7、们可以通过理论论证和逻辑推理来证明某种认识正确与否。 你怎样看待这个观点,怎样理解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是唯一的,此外再无其他标准;而且某种理论或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归根结底要有实践检验,这是确定的。否者会陷入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不确定性: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同时,一定条件下的实践也不可避免带有自己的社会历史的局限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标准有具有不确定性。否认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就会使人的思想僵化,把人的认识变成不变的教条。,(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

8、941年5月19日改造我们的学习 其中许多人是做研究工作的,但是他们对于研究今天的中国和昨天的中国一概无兴趣,只把兴趣放在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研究上。 思考:为什么要反对空洞的理论研究?,二)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活动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中国医改历程,给政策不给钱 对于医改的时间界定,一般从1985年改革算起,启动中国医改的第一句话是:“卫生部门也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当时的大背景是百废待兴,医疗卫生还不能放在首要位置来考虑。于是改革的手段从最初就十分明确“给政策不给钱”。 向“医疗市场化”进军 1992年春,中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改革浪潮。医改在这一背景

9、下再次提上日程。“如果等一二年,其他部门、行业各种产业部搞起来了,甚至你自己的领地都被人家挖走了,市场、群众就不需要你的产品了。”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陈敏章在华东七省市卫生厅局长座谈会上说。,拍卖医院的产权改革 从1999年开始,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拍卖医院、卫生院,这主要是因为财政投入不足。2003年的SARS疫情让中国开始检讨卫生事业。“政府主导派”与“市场派”的意见仍不相上下,当时任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的吴明江所阐述的“国退民进”理论,被视为产权改革的号角。 反思“市场化”弊端 2005年5月初,卫生部副部长马晓华严厉批评了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淡化、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并强调:“应当坚持政府主

10、导,引入市场机制。”同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医改课题组报告中“医改基本不成功”的观点被媒体披露,引发大讨论。,2013医改从回公益性 深化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巩固完善基本 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 加快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 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健全全民医保体 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全面开 展儿童白血病等20种重大疾病保障试点工作。,思考 1、你如何看待医改市场化取向? 2、中国医改历程怎样体现实践与认 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含义,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是 认识的基础,小结,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

11、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形式,巩固练习:,1、实践活动多种多样,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的是( ) A、蜘蛛结网 B、“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 C、医生治病 D、人们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C,2、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一论述表明( )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C、实践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D、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B,3、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因为( ) A、实践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B、实践是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 C、实践的主体、手段和对象

12、都是客观的物质的东西 D、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C,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实践出真知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A、 B、 C、 D、 ,C,5、“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C,6、“路遥知

13、马力,日久见人心”,其哲学寓意是(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7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从认识论上说,这是由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 B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C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D只有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知识,A,816世纪,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力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 ) A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9检

14、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 C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D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D,B,对亿万农民而言,“一号文件”是一份亲切的文件,有着特殊的意 义。某班组织学生对新世纪以来中央的7个“一号文件”进行了比较研究, 并进行了理性总结。 第一个 2004年 集中强调了农民增收问题 第二个 2005年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第三个 2006年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四个 2007年 发展现代农业 第五个 2008年 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第六个 2009年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第七个 2010年 加大统筹城乡,夯实农业农村发

15、展基础 研究结论:历次“一号文件”都适应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总 结了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反映了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前进 步伐。“一号文件”的发出,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 力的发展。,请运用哲学实践的观点分析该班学生得出的研究结论。,综合运用,参考答案 历次“一号文件”的出台,都适应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七个“一号文件”的发出,体现了党对“三农”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历次“一号文件”的出台,都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对农村经济起到推动作用,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一号文件”总结了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这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