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2 文化常识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789279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PPT 页数:120 大小:14.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2 文化常识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2 文化常识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2 文化常识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20页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2 文化常识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20页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2 文化常识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2 文化常识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2 文化常识课件(1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案2 文化常识,从2015年开始,新课标卷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出现了新的变化,即由对文言实词的专门考查,转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这就为学生指出了备考方向。古代文化常识主要涉及到称谓官职、天文历法、风俗礼仪等方面,这就需要在平时的复习中分门别类地积累记忆。在本节中“增分突破二”部分专门提供了七类文化常识,理解熟记这部分内容,必定有所突破。,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大多停留在识记层面上。因此,掌握一些识记技巧对应考是十分必要的。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掌握文化常识的两大识记方法,高考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多涉及思想文化(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或著作)、古典文学(文学流派、作家、作品)、姓名称谓(姓名字号、亲

2、属称谓等)、礼制官制、天文历法(天文学名词、历法)、地理交通(地理名词、交通工具)、建筑(住宅布局及名称)和科举制度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通过查找资料等方法,分类积累并串记相关的文化常识。,示例,串记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1)察举制、征辟制。汉代,选官制度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所谓察举,就是由地方长官(多为郡守)在他们各自管辖的地区内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朝廷。征辟,主要包括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征辟一般对被辟除者的资历不限制,只看才学,是当时一种比较自由的仕宦途径。 (2)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朝廷选择贤能、有见识的官员任命为所在州郡的“中正”官

3、。州设大中正,郡设小中正。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品”就是等第,分为九等,主要依据士人的家世资历和德才来评定。,(3)科举制。以明清为例,当时的考试分为四级: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童生试,又叫小考,考中者俗称秀才,通称生员。童生试包括三个阶段:县试、府试、院试。院试合格者算是通过了童生考试,可以进入府、州、县学去学习,才有资格参加之后的科举考试。 乡试,是科举正式考试的第一级,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季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中者俗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中举后可以参加会试。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

4、部主持。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统称“进士及第”,其中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状元、榜眼、探花,就像一个鼎的三只足,所以又称三鼎甲;状元居三鼎甲之首,因而又被称为鼎元。二甲若干名,统名“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统名“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的第一名皆称为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如记忆官职变动: 授官职 提升官职 调动官职 免除官职 这样举一而反三,触一而发十,便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一、必修教材中涉及到的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一)烛之武退秦师,依托教材积累文化

5、常识,1.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即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二)荆轲刺秦王,(三)鸿门宴,(四)孔雀东南飞,(五)兰亭集序,(六)赤壁赋,(七)游褒禅山记,(八)琵琶行(并序),(九)寡人之于国也,1.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完成于战国中后期。此书的来历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司马迁等人认为是孟子自著,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参与。该书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四书”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

6、取士的初级标准书。,(十)劝学,(十一)过秦论,3.战国四公子:战国时代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方士、策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因其四人都是王公贵族(一般是国家君王的后代),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十二)师说,(十三)廉颇蔺相如列传,1.史记: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汉代的司马迁花13年的时间写成,是所有史书中用时最长的。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

7、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史记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十四)苏武传,1.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彪、班固、班昭、马续等合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十五)张衡传,1.后汉书: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所著,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八志自司马彪续汉书补入),记

8、载了从王莽(6年)起至汉献帝(189年)的183年的历史。,(十六)归去来兮辞,(十七)滕王阁序,(十八)逍遥游,(十九)陈情表,二、突破七类文化常识 (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 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

9、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称号】 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 【称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称斋名】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

10、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 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 【称郡望】 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称官名】 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称爵名】 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称官地】 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

11、称之。,【谦称】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二)古代官职,【丞相】 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总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自从战国时期设立丞相,一直到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六百年之久。 【尚书】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

12、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参知政事】 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左徒】 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士大夫】 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节度使】 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刺史】 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太守】 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

13、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巡抚】 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从事】 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 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三省六部】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

14、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官职的任免升降】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

15、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陈情表) 拜:授予官职。如:拜相如为上大夫。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延祐、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元史贾鲁传) 除:任命,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 授:授给、给予官职。如: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元史贾鲁传) 赏: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谭嗣同),2.表罢免官职的词

16、语,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魏其武安侯列传) 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 (汉书贡禹传) 夺:消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书博鸡者事),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 (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 (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 (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贬:降职。如:贬连州刺史。 (刘禹锡传) 放: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