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散文阅读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789273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PPT 页数:102 大小:14.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散文阅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散文阅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散文阅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散文阅读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散文阅读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散文阅读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散文阅读课件(10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二 散文阅读,在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新调整背景下,散文有可能成为高考阅读文本,散文命题也会有新变化: 考试大纲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列为“必考”内容,增加“理解”这一B级的层级要求,相应增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两个考点之后,散文取代小说成为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的可能性增加,因为全国卷中散文多年来没有考查,且散文比小说更适合命制词语、句子类的试题。建议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散文与小说并重复习。,三步读文检索信息,读文指导示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文赤壁,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

2、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

3、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然

4、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

5、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淹渍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

6、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本文是一篇文化游记散文,阅读关键是抓住苏东坡的人生经历与作者抒情之间的关系。 (1)请用横线标记出作者行踪的语句。 (2)请用波浪线标记出作者由写景到写人转换的语句。 (1)概括苏东坡在赤壁的主要贡献。 答

7、案 苏东坡在赤壁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从而使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成为旅游胜地。,步骤一:抓住线索,理解文本内容 步骤二: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探究精神实质,(2)表明作者写作意图的是哪一段?并写出直接表明意图的语句。 答案 第段。直接表明意图的语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 某些位置上的关键句是理解此类文章的关键,如“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在整篇散文中起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 通过以上的三个步骤,我们就可把握住这篇文章的主旨大意,即此篇文章由赤壁之景引出苏东坡的历史经历,由苏东坡的历史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苏东坡

8、的态度及对人生的感悟:倡导人要有像苏东坡那样面对命运捉弄时的豁达情怀。,步骤三: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深刻内涵及作用,1.请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答案 主观情绪:因不白、不公、不平而导致的悲愤心情及面对困境时超然旷达的情怀。 客观环境:“赤壁”一带的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的自然景观,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的历史背景。,2.“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中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内容?,答案 一个文人却挂职做了武官。落难遭贬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本来是“赤鼻”,却误以为是赤壁。生前命运多舛,身后却名传千古。无意与政敌周旋却在“文战”中获胜。无优美景观的假赤壁反成了旅游胜地。,3.文章最后说,虽然“文

9、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简要说明苏东坡取胜的原因。,答案 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浪漫旷达的性情使他拥有了豪放超拔的情怀风骨,信笔纵情的骄人才华使他有了“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能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此类考点在高考散文阅读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着重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按照分析对象分类,这种题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按线索梳理文章行文思路,一类是分析文章开头句段、中间句段或结尾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两步骤解决结构思路分析类两大题型,一、解题有道,从审题到答题,二、“审题干,定方向”“据要点,找对应”两步骤技法应用,【典例

10、】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童年随之而去(节选) 木 心,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 回家啰! 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原卷如此。应为“朗朗上口”编者注)。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

11、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那饭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母亲说: “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母亲说: “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盌【注】,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

12、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碗!” “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那饭碗,越窑盌。” “你放在哪里?” “枕头边!” 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

13、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

14、捧着,走过跳板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汆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对母亲怎说那船夫。 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我告诉了她。,“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

15、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时,那浮汆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选自哥伦比亚的倒影,广西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有删节),【注】 盌(wn),一种敞口而深的食器。也作“碗”。,综观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解题步骤 第一步:审题干,定方向,本题以人物心理变化的形式考查文本的行文思路。解答此题,首先要按照行文顺序圈画并归纳概括与“我”有关的情节,然后抓住本文线索,既有

16、时间线索又有情感线索。,第二步:据要点,找对应,整合答案 兴奋地回家,登船时发觉忘带心爱的盌,固执而任性的“我”执意要取回,不肯妥协。等盌时,心生懊悔,得盌后,心怀感激,“我”有了自省。失盌后,“我”觉得难以面对母亲与船夫,既惋惜又自责;母亲的劝慰与教诲,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即时小练】,一、(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母 亲,何家槐,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 “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 “是的,阿南婶!” “我也想去。” “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这几天一放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挂在泥墙上,屋檐下,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 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象春天。 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