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诫子书》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757386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2.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诫子书》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诫子书》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诫子书》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诫子书》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诫子书》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诫子书》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诫子书》课件 新人教版(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诸葛亮,诫子书,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品格高洁,才学渊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作者简介,诫子书 诸葛亮,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即为史记(司马迁) 、汉书(班固)、 后汉书(范晔)、三国志(陈寿)。,三顾茅庐 隆中对策 草船借箭 舌战群儒 七擒孟获 挥泪斩马谡,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八阵图,代表作:,前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后出师表

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诫子书“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澹泊无以明志”,典故、故事,称颂他的诗句:,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为避汉末之乱,大约于汉献帝兴平二年(195)15岁时随叔父诸葛玄由山东迁居豫章,后辗转至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故号卧龙先生。西晋陈寿三国志有诸葛亮传,并整理其诗文诸葛亮集传世。,作者简介,作为一代历史伟人,诸葛亮最大的功绩是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问鼎逐鹿。建安十三年(208),诸葛亮出使东吴,舌战群儒,最后促使孙刘联合,共抗曹操,并经赤壁一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而后为刘蜀集团运筹

3、策划,东征西讨,开疆拓土,富国强兵,直至病逝于五丈原军旅之中。他有济世爱民之心,经天纬地之才,“智绝千古”,特别是隆中决策,高瞻远瞩,不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可谓“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引后世无数英雄竞折腰,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作者简介,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计谋超群,对后代的教育问题也十分重视。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夕,还写信给诸葛瑾:“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同时写下了流传百世的诫子书。他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励精治性,珍惜光阴,务求“接世”。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

4、高官诱降,英勇战死,时年37岁。其子诸葛尚一同战死,时年16岁。诫子书中关于道德、修养、教育方法的至理名言,影响着近二千年来诸葛家后裔的持续发展和我国有志青年积极进取。,背景简介,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夫(f) 淡泊(dn)(b) 淫(yn)慢 遂(su) 庐(l),读准字音,熟读成诵,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

5、/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读准字音,熟读成诵,补充注释: 诫:警告,劝诫。 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夫:语气词,文言虚词的一种,用于句首。如“夫”、“盖”。表示将发议论,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古代称之为“发语词”。 以:用来。 修身:修养身心。 广:扩展 。 成学:成就 励精:振奋 年与时驰:年华 意与日去:意志;岁月 遂成枯落:最终;枯败;凋零。,对照注释,翻译课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高尚君子的行为,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互文),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

6、无法达到远大目标。,通译全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能来源于学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放纵懒散就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通译全文,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所成就。,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通译全文,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积累四字美词,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学以广才 励精治性,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问题研究

7、,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2、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哪一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3、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问题研究,A.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B.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4、根据提示写出符合要求的句子,(3)阐述“学”、“志”、“才”之间关系的句子是什么?,(4)阐释过度享乐和轻浮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好影响的句

8、子是什么?,(1)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 , 。,(2)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静以修身,俭以养德,5.在谆谆告诫的过程中,作者诸葛亮是从 和 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修身,治学,本文用了( )论证方法?,6、文本作者抓住一个“ ”字, 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分别找出原句。,澹泊 立志 惜时,澹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静,围绕学习,7、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 例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

9、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样的句子文中有许多,它们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所以文章用语简明,用意却很深刻。后一句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惜时诗句: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为本文补充论据,(二)事实论据: 立志:1.毛泽东:从小立有远大志向立志救国、献身革命,最终缔造了新中国。 2.周恩来: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成为令世人敬仰的人。 3.张海迪:身残志坚,胸怀理想,她说:“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她发愤努力,学会了多门外语,成为当时青年人的楷模。

10、宁静:居里夫人淡泊名利,追求宁静,在简陋的实验室里精心研究,最终发现了镭,获得诺贝尔奖。,4.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问题研究,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名句赏析】 (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逻辑学中“双重否定”的句式,否定之否定便是肯定,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 “淡泊”、“宁静”,看起来是不想有所作为,但现在“不为”正是

11、为了将来“有所为”。 “淡泊”、“宁静”正是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的阶段,等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更加有所为。 “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颓废的无奈感伤,而是以“明志”与“致远”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 “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地逃避现实,而是志在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倡导的,“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虽只寥寥八字,却被诸葛亮钟爱一生,而且贯穿诸葛亮一生,成为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宁静与淡泊其实是同一种境界,宁静之态也是一种美,像林黛

12、玉:“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行动时仍如弱柳扶风般温柔静雅,如何不美?当然心灵的宁静更是一种境界,宁静是一盏灯,只有在宁静中思索才能照亮和清除心灵的污秽。南北朝有个僧人叫神秀的主张人要时常清扫心灵,作诗云:身如菩提树,心如明净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其实心灵如住室,想保持长久的洁净就要时时清扫。只有在宁静中,才能静下心来,反省、清理心灵的尘埃与污浊,而对诱惑、名利之累,如何让自己的心时时保持如水般清净?心灵宁静了,自然一切都和谐美好,海阔天空。 淡泊宁静不是弱者面对现实无能为力的逃避,更不是愤世嫉俗者的孤芳自赏, 而是一种成熟的、和谐的、积极的心态。浮华尘世中充斥着太多的欲望

13、和诱惑,欲望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不妨偶尔为自己疲惫焦躁的心灵斟一杯清香的淡茶。天晴的时候到小园香径中去走走,体味一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然;或者在难得闲瑕时到山林中去看看,感受一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明快清朗;或者干脆静寞于窗前,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非学无以广才 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少年,中年,晚年),学习与志向总是最重要的。 古今中外的天才宁有种乎?非也。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诸葛亮的眼光是深邃的,他告诫儿子“非学无以广才”的话语既是很普通的谆谆告诫,也是亘古未变的哲理。 他不但告诫儿子要学习,而且还要珍惜时间,发愤学

14、习,并要注意学习方法:要“静”、“志”,不能“淫慢”、“险躁”,并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时光的无情流逝和“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的人生无奈与悲叹警醒儿子。,非志无以成学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北宋苏轼)没有理想的人就像河流中的浮萍,他们不是行走于世,而是随波逐流。他们的人生注定将是碌碌无为的一生,平庸的一生,可悲的一生,最后只能“悲守穷庐”。 “志不强者智不达。”(战国墨翟)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学业的。东晋时期的葛洪就说:“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没有坚定而崇高的理想是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治学中去的。 “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礼记儒行)人是靠肉体生存于世的,更是靠精神支撑生存于世的。肉体上倘若出了问题疾病是可以用汤药治愈的,而精神上一旦出了问题疾病却是很难治愈的。“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思想上的绝望。思想上的绝望比任何难以治愈的顽疾都要可怕千万倍。 “人无志,非人也。”(三国嵇康)人是有思想的高等动物。人若无志,则与动物何异?心中没有理想,生活也便索然无味。没有理想的人就如同精神空虚、灵魂缥缈的一副躯壳,即使苟活于世,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