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逻辑.docx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427069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幽默逻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幽默逻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幽默逻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幽默逻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幽默逻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幽默逻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幽默逻辑.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先说说我自己经常使用的一些幽默技巧。幽默效果一般离不开这样一些基本要素:出乎意料、间接、曲解、错置、比照和双关等。这些要素只要运用任何一条就能制造出幽默效果来。下面介绍的一些技巧实质上都是围绕这些基本要素来制造幽默的。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 1. 一段式 基本形式:事实,奇。 一段式具体来说就是:对于一个事实(这个事实既可以是你自己说出的一段陈述,也可以是谈话对方的一个问题,等等),你用一个不常见或不合理的理由以制造出幽默效果(奇)。这里利用的是曲解的幽默要素。 我个人最喜欢的一个例子就是美国总统里根的经典即兴幽默: 一次,里根总统在白宫钢琴演奏会上讲话时,夫人南希不小心连人带椅跌落在台下的地

2、毯上,观众发出惊叫,但是南希却灵活地爬起来,在200多名宾客的热烈掌声中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正在讲话的里根看到夫人并没受伤,便插入一句俏皮活:“亲爱的,我告诉过你,只有在我没有获得掌声的时候,你才应这样表演。” 这里,里根根据“南希不小心跌落”的事实,进行了曲解(奇)“用来获得掌声的表演”,从而制造出幽默的效果。 再举一个我自己最近的例子: 上上个周末我约一个金发MM出去,我们去了一家酒吧喝免费的shot。那里的电视在报道世界杯,当时的画面是一群南非的清洁工正在清理草皮。于是我随口就对她说:“嘿,他们正在清理场地。你知道,那些牙齿可不好找的。” 她先是没反应过来,然后哈哈大笑。 在这里,我先陈述

3、了一个事实清洁工正在清理草皮,然后用一个几不合理的理由进行补充他们在找球员掉下的牙。这就制造出了幽默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还使用了“间接”技巧,因为我没有直接说“他们在找球员比赛时被打掉的牙”,而是进行了省略和隐藏“那些牙齿可不好找的”,这样就增强了幽默的层次。关于这个技巧,以后还会谈到。 可见,一段式的笑点在随后的“曲解”部分,但一开始的“事实”部分却是前提,是不可或缺的。对于一个幽默感很强的人,他可以在任何情境中、根据任何事实随心所欲地制造曲解,这需要放松的心态和很好的想象力。随便再举个例子: MM:“你这身衣服是新买的?” 我:“当然啦。别人送我的衣服往往都不合身,只好自己买了。” 再

4、比如: 我:“你的包挺好看的。” MM:“是吗?谢谢。” 我:“不客气。你知道,我心情好的时候总喜欢说些甜言蜜语。” 2. 二段式 基本形式:事实,正,奇。 二段式具体来说就是:对于一个事实(这个事实既可以是你自己说出的一段陈述,也可以是谈话对方的一个问题,等等),你先给出一个常见的合理的理由对之进行补充或解释(正),却又接着说出一个不常见或不合常理的理由以制造出幽默效果(奇)。“正”是为了比照而用的,而“奇”则是为了制造出乎意料。可见,二段式技巧用到了比照和出乎意料的幽默元素。可见,二段式比一段式多了“正”的铺垫和比照部分。还是举一举具体实例吧。 整个冬天我都一直留着长发,后来天气暖和了便剪

5、短了头发。没过两天就碰到一个认识的MM,她问我:“咦,你剪头发了,看上去精神多了。” 我说:“是啊。你知道,春天来了,天气变热了” 说到这里,我故意停顿一下,然后说:“春心也开始荡漾了,所以就想臭美一下了。” 在这个例子中,我剪头发是个事实,接着我用“春天来了,天气变热了”作为一个常见的合理解释(正),然后再用“春心荡漾”给出一个不常见的理由(奇),从而制造出比照和出乎意料。 3. 三段式 基本形式:事实,正,正,奇。 三段式结构跟二段式类似,只是多了一层“正”的铺垫部分而已,其目的是制造出更强的比照和出乎意料效果。关于三段式技巧,我曾经翻译过John Kinde的一篇文章三段规则来自喜剧界的

6、幽默技巧,那里也有一些例子(大家可以去我的那篇译文里看一下),不过下面我再举一个我的实战例子吧。 有一次去了一个聚会,在打开一个组合后,我对那些陌生人说:“其实,我现在觉得认识新朋友的时候,我很厌烦老是重复着说那些套话。” 我停顿了一下。看着他们中套的眼神,然后说:“比如,初次见面的时候,每个人都总是这样问我:你叫什么名字?你是哪里人? 以及,你是单身吗?” 说完之后,他们都笑了,效果相当的好。我给他们留下了比较自信诙谐的印象,而且制造了轻松的气氛。 这个例子中,我先引出一个事实或一个情境陌生人在初次见面时常见的问话。然后,我用“你叫什么名字?”和“你是哪里人?”做两层正面铺垫,再用“你是单身

7、吗”抖出出乎意料的笑点。幽默创作中有个有用的技巧,叫“三段规则”(rule-of-three)。举个例子,我在我的电话自动答录机上的话:“抱歉我无法接听电话。我要么是正在给成千上万的人鼓劲,要么是正在温弗里的电视节目中,要么是在睡午觉。请给我留言,当我醒来时我会回你电话的。”下面是三段规则的作用机制:笑点(funny line)有时像是火车脱轨。你知道火车(你的思维火车)曾在何处、你认为你知道它去往何方,但接着在它出轨时你就大吃一惊。当你脚踩香蕉皮滑倒时亦是如此。正是出其不意和扭转构建了张力,从而制造和放大了幽默。三段规则的结构设置了一种模式(pattern ),这种模式有如火车脱轨。在对口相

8、声中你也会看到类似原理。三段规则使用了同样的结构。在三段中的前两段设置了模式(“直进”线),而第三段则打破了这个模式(曲线/扭曲/脱轨器)。打破模式增强了张力,并创造出惊异,通常就制造了笑点。你可以使用的模式应有尽有:同类/同类/异类(T恤上列出世界名城:巴黎/东京/法戈)。意料中的特质/意料中的特质/出乎意料的特质(她端庄,她婀娜,她是个男的)。讨人爱的/讨人爱的/讨人厌的(拉斯维加斯婚礼礼包内含你之一切所需:音乐、鲜花、离婚协议)。平常的/平常的/荒谬的(我到拉斯维加斯去看表演、吃自助餐、和问候我的钱)。极致/极致/平庸(对着千人演讲、在温弗里的电视节目中、睡午觉)。韵律/韵律/韵律(押韵

9、设置了一种模式,能够伪装或将一种特殊的扭曲添加到第三段的包袱中)。 下例是我为Johnny Carson的50岁庆生会的创作,其中用到了曾使他闻名于世的“先回答再提问”的汽车的典故“那答案就是描绘了Suzie Smith的三样东西。而那问题就是什么是拔其萃(Nifty),什么是不浪费(Thrifty ),以及什么是五十岁(Fifty)。”此例同时也用到了这样的分类:好的东西/好的东西/不是那么好的东西(人都不想变老)。我也可以采用有智慧(Shifty )这个词,但在设定模式上效果还是会差些。为什么是三段呢?因为这是久经验证的喜剧的真理。是节奏产生了效果。这是幽默结构中的音乐部分。实验一下,你就

10、会发现它的真效的三段序列几乎总是比两段或四段序列更有效。使用三段技巧吧,它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你的幽默工具箱中的一部分的。你会发现你自己在变得风趣起来,你会更好地跟你的听众互动起来,只要再过十五年你就会一夜成名起来。 4. 跳出落回(反二段式) 基本结构:事实,奇,正。 这个可以看成是反序的“二段式”,即对于一个刚说出的事实,先说一句不着边的话跳离这个话题(出乎意料),然后再回到跟那个事实相关的话题上,作为对那句出乎意料的话的解释和补充,用来增强幽默回味。 举个最简单常见的小例子:MM:“谢谢”。我:“你说什么?”MM:“谢谢。”我:“其实我听清楚了,我只是喜欢听你再说一遍。” 这里,MM说“谢谢

11、”(事实),而我先用“你说什么”来跳离,诱使她再说一遍“谢谢”。这样我便用“喜欢听你再说一遍”做幽默的解释。再比如说,MM:“你请我吃饭吧。”我(盯着她的脸仔细地看):“你脸上的皮肤真好,一点痘痘都没有。”MM:“ ”我:“不过不奇怪,因为你的脸皮太厚,痘痘很难长出来。” 5. 符号化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总是习惯于将各种人、各种事物按照各种关系进行分门别类,于是就有了stereo type。虽然我个人很不喜欢stereo type,因为这往往会导致诸如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狭隘的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地域攻击等等,但有的时候还是可以用作幽默的一种技巧的当然,有时需要慎用,以免冒犯那些不够自信

12、的人。 符号化就是用一种代表性的符号去替代某个人或事物,以达到幽默效果。这里利用的是“间接”的幽默要素。举个最近的例子吧: 那天世界杯小组赛中德国队4:1大胜澳大利亚队。第二天我碰到一个德国朋友(他平时很喜欢开玩笑,幽默感也比较强),我便对他表示祝贺。他说:“没什么,我们只是尴尬了一下那些袋鼠们。” 这里,他就使用了符号化的技巧用袋鼠来替代澳大利亚队员。如果他直接说澳大利亚队,那就平淡如水了。 再举个例子: 有一次我跟几个老外谈论良品,他们后来还为某个问题争论起来。为了打破话题纠扰,我插了一句:“行了。我看我们最好还是请教XXX吧。”他们一愣。其中一个哥们就问:“为什么找他啊?”过了一小会儿,

13、另一哥们突然笑了:“哦,XXX刚从哥伦比亚回来。” 这里我就用“良品”跟“哥伦比亚”进行了符号化连接,制造出“间接”的幽默要素。 符号化的另外的常见形式就是比拟和比喻,这当然也就是幽默的技巧。在很多语言中都大量地存在比拟和比喻的口语幽默。比如,奥运会期间我们把中国国家队的服装称为“西红柿炒鸡蛋”,再比如日本国旗像女人的xxx等等例子,我不想再展开了,因为只要大家有丰富的想像力就能在生活中找到大量的符号和形象比拟。在给人取外号时,使用的也常常是“符号化”的技巧。总之,这方面的技巧和例子很多,大家很容易就能在日常生活和网络上找到。 值得指出的是,符号必须本身是有趣的,否则仍然无法制造出幽默效果。这

14、里说的有趣,既可以是天生就是有趣的(比如“袋鼠”、“良品”,以及任何跟性、名人、犯罪、stereotype和其他禁忌等有关的东西),也可以是在当时语境中是有趣的(比如土气的“西红柿炒鸡蛋”在庄重的奥运会仪式中就显得有趣了)。 6. 错置 上面的符号化实际上利用的是一种“假借”借用一种有趣的东西(在这里是“符号”)来制造出幽默效果。而错置实际上也是假借了一种有趣的东西,但不是用来替代某个人或事物,而是把这个有趣的东西放置到一个新的环境中,这个新环境跟这个借来的东西是不和谐的,从而制造出幽默效果。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借用广告词”手法。有很多耳熟能详的广告词,有些相声小品演员或其他搞笑能手将这些广告词在某个情境中说出来,从而制造出喜剧效果。不仅广告词,歌词、流行语等等都可以用来“错置”的。这样的例子大家在网络或电视节目里能经常看到。下面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 有一次,一门课程的期末要查资料写一篇小论文。很多人恐怕都知道,对于这类的论文,我们通常都是在网上东copy西paste的,我也不例外。在上交的前一天,老师在课上抽点几个学生上来讲讲各自的论文大概内容。我很不幸地被点到了,于是硬着头皮上台面对全年级一百多人开始谈谈自己的论文。当时我说的一句开场白就把在场所有人都逗笑了。我是这样说的:“很荣幸老师给我机会来讲讲我的论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