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10游褒禅山记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379541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3.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10游褒禅山记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10游褒禅山记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10游褒禅山记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10游褒禅山记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10游褒禅山记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10游褒禅山记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10游褒禅山记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王安石像,王安石像,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f),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晚年自号半山老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sh )文,又称王文公。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文学常识,王安石在欧阳修等人的推荐下主持政事,锐意改革,曾提出“三不畏”:“天变不足畏,祖宗不可法,人言不足恤。”后由于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他的改革三起三落,他最后也忧愤而逝。,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梅 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2、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反对北宋初年浮华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 散文遒劲清朗,直抒胸臆,每涉时弊,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词“一洗五代旧习”,风格豪放. 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香 金陵怀古颇有名。 著作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褒禅寺,褒禅山位于安徽省境内,风景秀美。主要景点是“一寺二洞”。前洞有“华阳”等石刻文字;后洞又称“碑洞”。,华阳洞,华阳洞,华阳洞,华阳洞,华阳洞,华阳洞,华阳洞,华阳洞,背景知识,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

3、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解题,“记”是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杂记。 分为四类: 记游、记事 、记亭台楼阁、记物 本朝人尚理 严羽沧浪诗话 利用游记进行说理,想一想?,想一想?,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1、庐冢( ) 2、今言“华( )”如“华( ) 实”之“华( )”者 3、盖音谬( )也 4、有穴窈( )然 5、则或咎( )其欲出者 6、无物以相( )之 7、王回深父( ),初读课文,zhn,mi,

4、yo,ji,xin,f,hu,hu,hu,理清思路,结 构关键句(于是余有叹焉),一、(1-2):记叙游山经过。,二、(3-4):议论游山心得。,三、(5):记叙补叙同游者以及作记的时间及作者。,解析课文,第一段:重点词句,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距其院东五里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名动,筑舍定居。,名动,命名,起名。,名状,往东 。,表判断,为,是 阳:山南水北,判断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

5、谬也。,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 山之_、山之_、山之_、山之_。,名,寺,洞,碑,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3、这一段说明事物方位清楚,层次井然。交代空间的变化,其作用是(不超过10个字):,作者游褒禅山的踪迹。,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空间方位图,慧空禅院,后洞,华山洞 (华阳洞、前洞),泉水,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其下平旷,有

6、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有泉侧出 有穴窈然 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则其至又加少矣 火尚足以明也 则或咎其欲出者,第二段:重点词句,名状,从旁边,形名,深度,形动,照明。,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形动,到尽头,“而”,表修饰,动名,见到的景象,十分之一,动名,到达的人 / 更,有人 / 责怪,埋怨,问题探究:,这一段主要为记游部分,那么作者游了那些地方? 结果怎样?,平旷,记游洞经过,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前洞,后洞,记游者甚众

7、,窈、寒、深,记游者少,悔,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 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前洞记游者甚众 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 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于是余有叹 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夷以近险以远 古人之观于天地 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第三段:重点词句,心得,收获,名词,因为 / 并且,连词,而且,表并列,连词,观察,动词,不平常 / 景观,名词,到达 / 帮助,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对于/这件事,至

8、于幽暗昏惑 于人为可讥 其孰能讥之乎 不随以止也 此余之所得也,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第三段:重点词句,对于 / 是,算得上,动词,此余之所得也,=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句,判断句,1.古人为何“往往有得”? 2.在现实中,“夷以近”与“险以远”两种情形的结果如何? 3.要到达“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哪些条件?,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夷以近游者众 险以远至者少,有志 有力 有物,思考:,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能“无悔”、无“可讥”。,4 第三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第三段: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9、,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第二段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结论:要有志、尽志,余之所得,古人求思,奇观常在险远,有志,有力,有物,尽吾志 无悔矣,结构,深,无不在,第四段:重点词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后世之谬其传 而莫能名者 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弄错,使错,使动用法,没有人 / 名动,识其本名,的原因 求学的人,尽,完 / 说

10、,动词,因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判断句,思考题 第四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第四段 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第一段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结论:要深思而慎取,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仆 碑,其文漫灭,音 谬,古书之不存,谬 其 传,何可胜道也哉,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议,第五段:补叙同游者,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

11、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文章脉络:,游褒禅山记,记叙,议论,议论的基础,记叙的深化,游华山洞的心得,借仆碑抒发感慨,褒禅山命名的由来,游洞的经过,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课堂小结,本文把_和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_”和“_ ”的道理。,游山,治学,游山,尽吾志,深思慎取,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

12、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归纳主题,助词,人称代词,其,“ ”字的用法,他(们),它(们)(的) 你(们),你(们)的 我(们),自己(的),指示代词,这(里),那(些) 其中,表选择:是还是 表假设:如果,假如,代词,连词,副词,表商量:还是 表反问:难道 表揣测:大概 表祈使:一定,调节音节,不翻译,指代对象,1、以故其后名之曰 2、距其院东五里 3、独其为文犹可识 4、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盖其又深, 则其至又加少矣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7、其孰能讥之乎?,其,“ ”字的用法,代词,那,指褒禅埋葬时,代词,这,指慧空禅院,代词,它,指仆碑,代词,它,指洞穴,代词,它,指后洞,代词,他们,指古人,代词,他们,指游客,代词,那些,指好游者,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8、而余亦悔其之 9、既其出 10、视其左右 11、谬其传 12、咎其欲出者 13、吾其还也 14、其可怪也欤,代词,指自己,助词,无义,代词,它,指洞壁,代词,它,代山的名称,代词,那些,指欲出者,其,“ ”字的用法,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