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2讲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378567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7.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2讲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2讲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2讲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2讲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2讲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2讲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2讲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课件(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讲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通史时空坐标,总述:魏晋南北朝(220589年)、隋唐(581907年)、宋元(9601368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基本上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时段特征概览,经济:魏晋时期,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商品经济水平低;隋唐时期,南方经济政策调整,生产工具的改进,交通发达,农业、

2、手工业繁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经济重心南移,思想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宋元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与外传;宋元哲学思想理学有了较大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突出代表有宋词、元曲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内容索引,考点一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的政治,考点二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的经济,考点三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模块结合 本阶段贯通性热考问题,考向预测 原创押题 热点

3、追踪,考点一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的政治,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 1.三省体制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九品中正制 (1)含义: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 (2)途径: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主干知识排查,(3)衰落:隋朝时,隋文帝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废除九品中正制。 二、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 1.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 (1)分工 中书省决策,负

4、责草拟和颁发皇帝政令。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运作程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3)特点 相权三分:相权被分割为三部分,这样可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4)评价 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2.

5、科举制度 (1)背景:隋唐统一以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2)创立: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 (3)完善:在唐代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4)特点: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5)影响 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3.藩镇割据 唐玄宗后期,设军事边镇,长官称为节度使,最终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三、宋

6、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 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 (1)中央: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地方:军权和财权都收归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2.元朝的政治制度 (1)设中书省替代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2)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内容: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辖;地方设行中书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作用: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奠定了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1.“三省六部制”与“三权分立”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

7、三权分立体制形式上都有权力分散、权力制衡的性质,但本质上完全不同。三省六部制是通过分散相权强化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立法、司法、行政大权全由皇帝掌握;西方三权分立的目的即在于防范专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相互独立、相互制衡,本质上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热考重点深化,2.全球视野看科举制的影响 (1)对中国 政治上,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范围,打破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思想上,科举考试大都以儒家经典作为考查内容,巩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统一了士人的思想。 文化上,科举考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文学巨匠,这也是唐诗、宋词繁荣的重要原因。 (2)对世界 古代东亚

8、的日本、朝鲜均曾效仿中国实行科举制。近代的欧美文官制度也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在欧洲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3.唐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比较,短板1 对比论证问题的能力不足,例1 (2016江苏单科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解析,高考短板突破,查短 史料看似考查比较,但重心却是考查对宋代“糊名考校”的认识,公平、公正是其最明显的特点,故A项正确。 补短 善于紧扣史料的重心与立意,快速判明史

9、料论证的中心是抢分的必备素养。 析选项 材料中没有涉及“取士科目有所减少”的信息,故B项错误; 材料信息“亦贵进士科”说明C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录取人数的变化,故D项错误。,针对练1 对中央权力部门进行改革,让权力相互制约在阳光下运行,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中国中央政治机构改革“中国梦”的内涵之一。下列我国历史上的政治现象与上述文明发展主流趋势不一致的是( ) A.秦代三公九卿明确了权力部门的分工 B.唐代三省六部使相权被分散削弱 C.宋代“二府三司”使各权力部门相互制约 D.元代行省制度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解析 “中央机构改革”是材料论述的中心,而行省是地方行政区划方面的

10、内容,与材料信息存在冲突,故选D项。,短板2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意识欠缺,例2 (2015江苏单科21,节选)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

11、上的连续性。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解析答案,查短 答案主要来源于对史料信息的准确概括归纳,并非教材所学,不结合材料信息,得分不会太高。 补短 凡是“依据材料”“结合材料”“概括材料”等设问要求,均需准确、全面提炼史料信息,而非机械套搬所学知识。 答案 因素:充分保留传统;合理选官;实行德政;汉字文化延续功能强。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针对练2 据大唐语林记载,某人请求玄宗开恩帮女婿王某科举及第,玄宗答应。负责科举的礼部侍郎将皇帝钦点王某的情况报告

12、宰相。宰相说:“科举是国家抡才大典,怎么能凭皇帝一句话,就把功名送给不合格的人?”玄宗只好取消成命。这则记载表明( ) A.礼部与宰相共管科举 B.相权对皇权有制约性 C.科举制度具有公平性 D.科考不受皇权的干预,解析,返回,解析 “负责科举的礼部侍郎将皇帝钦点王某的情况报告宰相”表明礼部负责科举,并非礼部与宰相共管科举,A项错误; “宰相说:怎么能凭皇帝一句话,就把功名送给不合格的人?玄宗只好取消成命”表明相权对皇权有制约性,B项正确; 此记载只是个案,难以表明科举制度具有公平性,C项错误; 在君主专制下,科举制度就是为皇权服务的,D项错误。,返回,考点二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的经济

13、,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1.农业:均田制;耕耙耱技术;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2.手工业:发明灌钢法,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领先世界;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3.商业:北方商业一度遭到破坏。,主干知识排查,二、隋唐时期 1.农业 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发明了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 丝织技术高,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1)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发展,柜坊和飞钱问世。 (2)城市中坊市分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3)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 (4)至迟从唐代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 (5)广州设立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14、。,三、宋元时期 1.经济重心 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2.手工业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五大瓷窑和景德镇,出现青花瓷器。 3.商业 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坊市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控制;元朝时,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商业及贸易税收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1.隋唐与宋元时期城市化进程的比较,热考重点深化,2.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影响 (1)从西周至唐商业发展的特征 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的规模不大。 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

15、村集市贸易开始出现。 (2)宋元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征 坊市界限被打破,打破了空间限制,商业市镇兴起和发展,农村“草市”发展。,宋元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明清时期:由于商业活动的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减弱。但在封建专制集权制度下,实行严格的专卖制度,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影响着人口迁移的流向。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伴随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逐渐由北方内陆向东南沿海、沿江一带发展。 影响着城市市民生活和文学艺术的

16、发展。,3.宋代“商业革命”VS近代西方“商业革命”,短板3 对史料论述主题判断不准确,高考短板突破,例3 (2015江苏单科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解析,查短 紧扣“变化”二字思考,明清以来淮北自然生态与农耕环境、农作物品种发生巨变,引起巨变的根源是水利出现问题,以上是史料的大意,也是得分必须重视利用的信息。 补短 解读史料注意史料与选项在逻辑关系上是否存在不合理之处,紧扣史料论述主题辨析选项。 析选项 史料中的“变化”现象多有人为因素,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政府合理作为,故B项正确。 A项与题干表达的淮北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的主题不符,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