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专用)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1讲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配套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239124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3.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专用)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1讲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配套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福建专用)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1讲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配套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福建专用)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1讲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配套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福建专用)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1讲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配套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福建专用)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1讲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配套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专用)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1讲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配套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专用)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1讲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配套课件 新人教版(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考纲】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目标定位】 1.识记: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2.理解:不同地区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及其防治措施。3.应用:总结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分析思路并能运用。,第1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认识荒漠化 1含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 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主要成因:荒漠化是_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 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 _、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气候变异,土地沙漠化,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

2、东西差异,荒漠,载畜量,绿洲,灌溉,降水,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 环境_。,失衡,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原则,(2)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1)合理利用_;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2防治措施,水资源,数字法记忆荒漠化的概念 “三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 “三退”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

3、化。 “三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二因”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巧学易记,荒漠化不是指荒漠景观,而是指由土地退化逐步形成荒漠景观的过程,可表示如下:,误区警示,1绿洲多指干旱地区有稳定的水源可以对土地进行灌溉适于植物生长的地方。多呈带状、块状分布在河流或井、泉附近,以及有冰雪融水灌溉的山麓地带。绿洲的存在对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意义重大。 2荒漠化防治中应以“防”为主 虽然在防治荒漠化的原则中有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要求,但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治沙还有一定的难度,应该以“防”为主,只是有重点地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此

4、强调“在荒漠化防治工作中要防与治并重”是不合理的。,思维拓展,荒漠化的含义及类型,考点一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图解考点】,人为因素及其相应的治理措施,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_ 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_和_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下图:,【融会贯通】,气候干旱,地理位置,地形,气候 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_沉积物,(3)动力条件_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重要影响因素_异常 本区属于_

5、气候,降水、气温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沙质,大风日数,气候,温带大陆性,A中国南方土地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尤为脆弱 B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速率比人类活动引起的要 快 C三江平原过度垦殖,土地荒漠化更为严重 D西北地区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比较普遍,【对点演练】,1(浙江文综)关于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解析 中国荒漠化最严重和最典型的是西北地区,西北生态环境脆弱,风力侵蚀作用强烈,风沙灾害较多;中国南方荒漠化不典型,且生态环境相对于西北、黄土高原等地区要优越;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速率比人类活动引起的慢;三江平原过度垦殖主要导致湿地和沼泽的

6、减少,并不会产生严重的荒漠化。 答案 D,考点二 水土流失的成因与治理,【图解考点】,黄土高原地貌,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范围广;二是流失强度大,侵蚀严重区比例高;三是流失成因复杂,区域差异明显。因此对其深入研究十分必要。,(1)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方面,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基本条件。它们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如下表所示。,【融会贯通】,1形成原因,越大,暴雨,侵蚀,水土流失,大,不稳定,低,低,疏松,(2)人为因素:是通过改变自然条件而得以实现的,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人为因素导致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原因是对_的破坏,如

7、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_ 、 _等。,地表植被,毁林开荒,乱砍滥伐,(1)工程措施:主要是采取_及_工程等措施将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 (2)生物措施:主要是采取_ 、 _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 (3)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_ _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2主要的治理措施,土石方,混凝土,种树种草,封山育林,农业技,术,2水土流失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对水土流失形成机制和综合治理的研究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读下图,完成(1)(3)题。,【对点演练】,(1)关于坡度与

8、侵蚀强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坡度20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B坡度在2040,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 加得最快 C坡度在40左右,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D坡度越大,坡面侵蚀强度越大,(2)坡度在4090,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其原因是 ( )。 A植被破坏的程度较轻 B降水量少,且强度小 C坡面径流流速小 D受雨面积减小,使坡面径流量减小 (3)鱼鳞坑是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防治水土流失的一种方式,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上右图中适宜植树的地点为 ( )。 A B C D,解析 第(1)题,图中曲线显示,侵蚀强度与坡度的关系是:040,随坡度的加大,侵

9、蚀强度加大;4090,随坡度加大,侵蚀强度减弱。第(2)题,坡面上侵蚀强度受坡度、径流量、流速、地表植被覆盖程度等多方面的影响,坡度大,受雨面积小,虽然流速大,但径流量很小,因而侵蚀程度低。第(3)题,图中的鱼鳞坑由于地势低洼,可以拦截径流,起到水土保持作用。在上游植树,有利于减少泥沙注入坑中,减少对坑的淤塞。 答案 (1)C (2)D (3)B,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答题思路,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开发、湿地的开发)的答题思路,在此类问题的分析中,首先需要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从而找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了解该环境问题的分布与危害,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到相应的治理措施。,

10、【例】 (2011广东文综)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石羊河流域示意图,(1)该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类型是_,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 (2)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审答流程】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二)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题 答案 (1)温带大陆性气候 土地荒漠化 (2)措施: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合理开采地下水;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2012海南地理,1415)下表为我国某

11、区域199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考向 荒漠化的形成与防治(3年6考),的面积。下图示意该区域19992007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据此完成12题。,A治理盐碱地 B退耕还草 C保护沼泽地 D植树造林 A云贵高原东部 B松嫩平原中部 C黄土高原中部 D内蒙古高原西部 解析 第1题,草地减少,耕地、沙地增加,说明过度开垦现象严重,应退耕还草。第2题,由表中沙地和草地所占比例较高,可知该区域降水较少,结合选项,可能位于内蒙古高原西部。 答案 1.B 2.D,1. 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 ( )。,2. 该区域可能位于 ( )。,目前我国每

12、年需要通过远洋货轮进口大量铁矿石。下图所示区域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石进口地。完成下题。,A森林锐减 B土地沙漠化 C土地盐渍化 D物种灭绝 解析 开矿易造成植被破坏,加上当地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更易造成土地荒漠化。 答案 B,3(2010安徽文综,28)图示区域铁矿开采引发的生态环境 问题主要是 (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是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区之一。为此,我国积极实施国际资源合作开发战略。据报道,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建议将远东的几百万公顷土地(下图中阴影所示区域)出租给外国投资者。我国投资者对此表现出极大兴趣。下图是俄罗斯远东局部区域示意图。,42012重庆文综

13、,36(1)依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 下题。,指出我国西北地区后备耕地资源开发不当会引起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解析 本小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开垦耕地的过程中,灌溉不当易引起土壤盐渍化;植被破坏,造成土地荒漠化;生态系统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农业生产需水量大,扩大耕地会加剧该地区的水资源短缺。 答案 土壤盐渍化;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加剧;生态系统多样性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52011浙江文综,37(1)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 完成下题。,说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你认为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解析 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一般从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等方面进行。本区域为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因而植被稀疏。这里的土地利用类型一般为耕地和牧草地,耕地主要分布在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在治理沙地时,一般要治沙和合理利用草场相结合;治理旱地时,要注意保持水土。 答案 内陆地区;高原地形;气候较干旱;植被稀少等。耕地和牧草地。沙地:治沙和合理利用草场;旱地:水土保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