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师古《汉书注》训诂术语“某,亦某字”探析的论文 摘要:文章通过对颜师古《汉书注》的考察,发现训诂术语“某,亦某字”的使用情况比较复杂经过细致研究,认为“某,亦某字”这一术语主要用来说明异体字、假借字、古今字等,有时也可以表注音,说明同源词等 关键词:颜师古;《汉书注》;训诂术语;某,亦某字 《汉书注》是颜师古的学术代表作,堪称注《汉书》的划时代、集大成的典范之作,为后人阅读《汉书》扫除了各方面的障碍《汉书注》在训诂、校勘及考证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颜师古广泛吸收前人成果,抉择按断,兼下己意,而对于无法下确定结论的,便多存异说,为之兼容并存在训诂方面,颜师古非常重视注音规范,讲求雅正,以音求义,解决了难字的音读及义训 术语是科学理论建设的重要环节,没有内涵和外延确定的术语,科学的抽象思维便难以进行术语标志着某种现象已被从本质上概括体现出来,也标志着许多与之近似的现象已被区分出来科学术语的确立与科学原理的总结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全面研究《汉书》颜师古注训诂术语有助于我们了解有唐一代训诂术语的使用情况,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唐代语言面貌提供帮助,为进一步研究汉语言文字学术语学和科学的汉语史、训诂学史提供经过论证的术语、语料。
本文主要分析术语“某,亦某字”的使用情况某,亦某字”这一术语主要用来说明异体字、假借字、古今字等,有时也可以表注音,说明同源词等某,亦某字这一术语也是用来表通用字的某,亦某字”这一术语共使用32次(不计重复) 一、用“某,亦某字”表异体字 异体字,又称又体、或体、说文解字中称为重文,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异体字又可分为“完全异体字”(在任何情况下读音和意义都一样)和“部分异体字”(只在某些情况下才相通)在《汉书注>中,用“某,亦某字”表异体字共有12次占使用总数的%例如: (1)《汉书·五行志第七下之上》:“温而风则生螟媵,有裸虫之孽颜师古注:“裸亦赢字也,从衣果声《说文·衣部》:“赢,袒也从衣,赢声裸,或从果段玉裁注:“俗作赢《广韵·果韵》:“裸,赤体《广韵·果韵》:“赢,同裸《吕氏春秋·观表》:“地为大矣,而水泉草木毛羽裸鳞未尝息也《太玄·玄》:“类为其裸范望注:“裸,为无鳞甲毛羽,人为之长也《楚辞·九章·涉江》:“接舆髡首兮,桑扈赢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王逸注:“赢,一作裸洪兴祖补注:“赢,赤体也裸”和“赢”为一对异体字,义为“赤体” (2)《汉书·韩彭英卢吴传》:“于是信孰视,俛出跨下。
颜师古注:“侥亦俯字《说文·页部》:“俯,低头也从页,逃省太史卜书俯仰字如此杨雄曰:‘人面俯’俛,俯或从人、免段玉裁注:“《匡谬正俗》引张揖《古今字诂》云:‘俯,今之倪俯也’盖俛字本从免俯则由音误而制《广韵·虞韵》:“俯,《汉书》又作侥《周礼·考工记·矢人》:“前弱则倪,后弱则翔郑玄注:“倪,低也《左传·成公二年》:“韩厥倪,定其右杜预注:“倪,俯也《玉篇·人部》:“俯,谓下首也《字汇·人部》:“俯,倪也,又曲也倪”和“俯”为一对异体字,义为“俯身,低头” (3)《汉书·王贡两龚鲍传》:“东家有大枣树垂吉庭中,吉妇取枣以啖吉颜师古注:“啖谓使食之,音徒滥反啖亦啖字耳此义与《高纪》‘啖以利’同《说文·口部》:“啖,噍啖也,一曰瞰《广雅·释诂二》:“啖,食也《说文·口部》:“啖,食也从口,自声读与含同《广韵·敢韵》:“瞰,瞰食《广韵·敢韵》:“啖,上同《广韵·敢韵》:“啖,亦同《集韵·肱韵》:“啖,或作啖《国语·晋语二》:“主孟啖我,我教兹暇豫事君韦昭注:“啖,啖也由“吃”义引申为“利诱”啖”和“啖”为一对异体字,义为“吃” 二、用“某,亦某字”表假借关系 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
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这种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为假借字假借字有两类一类是本无其字的假借,那就是上面所说的假借字假借字的另一类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本有其字的意思是在日常使用的文字当中本来有表示某个词义的书写形式,但是在使用当中不用本来约定俗成的字形而写为另外一个意义不相涉而音同或音近的字《汉书注》中,用“某,亦某字”表两个字的假借关系,这类共7次,占使用总数的%例如: (1)《汉书·高帝纪念下>:“填国家,抚百姓,给饷傀,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颜师古注:“鬼亦馈字《说文·食部》:“傀,吴人谓祭曰傀段玉裁注:“读与馈同按祭鬼者,馈之本义,不同馈也以馈为馈者,古文假借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傀,假借为馈《管子·弟子职》:“各撤其傀,如于宾客钟广笺释:“傀,与馈同《说文·食部》:“馈,饷也《荀子·正论》:“曼而馈杨惊注:“馈,进食也傀”假借为“馈”,义为“给人食物” (2)《汉书·扬雄传上》:“陿三王之陀薜,峤高举而大兴颜师古注:“薜亦僻字也。
峤,举步貌也,音去昭反《说文·艹部》:“薜,牡赞也《尔雅·释草》:“薜,山蕲郭璞注:“《广雅》曰:‘山蕲,当归’当归者,今似蕲而麅大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部》:“薜,段借为僻《说文·人部》:“僻,避也《吕氏春秋·慎行》:“晋之霸也,近于诸夏,而荆僻也,故不能与争高诱注:“僻,远也薜”假借为“僻”,义为“偏僻” (3)《汉书·五行志第七中之上》:“入地则孕毓根核,保藏蛰虫颜师古注:“核亦荄字也草根日荄,音该《说文·木部》:“核,蛮夷以木皮为箧,状如簌尊段玉裁注:“今字果实中日核,本义废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核,叚借为荄《说文·艸部》:“荄,艸根也《尔雅·释草》:“菱,根郭璞注:“俗呼韭根为荄《方言》卷三:“荄、杠,根也《汉书·礼乐志》:“清明开动,根荄以遂颜师古注:“草根曰荄核”假借为“荄”,义为“草根” 三、用“某,亦某字”说明古今字 所谓古今字,是指古今分化字,我们把分化前的字称作“古”字,分化后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汉书注》中,用“某,亦某字”说明汉书中的文字关系这类共有6次,占使用总数的%例如: (1)《汉书·王子侯表上》:“至于孝武,以诸侯王畺土过制,或替差失轨,而子弟为匹夫。
颜师古注:“畺亦壃字也《说文·畕部》:“置,界也从晶,三,其介画也疆,畺或从工,强声段玉裁注:“今则疆行而畺废矣徐灏注笺:“置、疆古今字《玉篇·土部》:“壃,同疆《周礼·春官·肆师》:“与祝侯禳于畺及郊《尔雅·释诂下》:“疆,垂也《书·泰誓中》:“今朕必往,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孔传:“言我举武事,侵入纣郊疆伐之畺”和“疆”为一对古今字,义为“疆界,疆域” (2)《汉书·谷永杜邺传》:“悉罢北宫私奴车马婧出之具颜师古注:“婧亦惰字耳惰出,惰游也《说文·心部》:“慵,不敬也从心,埔省《春秋传》日:‘执玉憜’惰,憜或省自婧,古文《玉篇·心部》:“憜,同情《集韵·遇韵》:“惰,懈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滕成公来会葬,惰而多涕杜预注:“惰,不敬也婧”和“惰”为一对古今字,义为“不敬、懈怠” (3)《汉书·地理志上》:“临邑,有沸庙颜师古注:“沸亦济水字也其后并同《说文·水部》:“沸,沇也东入于海段玉裁注:“四渎之沸字如此作而《尚书》、《周礼>、《春秋》三传,《尔雅》、《史记》、《风俗通》、《释名》皆作‘济’……则知汉人皆用‘济’班志、许书仅存古字耳《汉书·地理志》:“沸,河惟兖州……浮于沸、漯,通于河。
颜师古注:“沸本济水之字沸”和“济”为一对古今字,义为“水名” 四、用“某,亦某字”表注音 这类共3次,占使用总数的%例如: (1)《汉书·陈胜项籍传》:“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好奇计颜师古注:“居鄛,县名也,《地理志》属庐江郡鄛音巢,字亦作巢本春秋时巢国居巢县:秦置,亦名居鄛后汉永平中,徙封刘般为居巢侯国东晋后废在今安徽省巢县东北鄛”和“巢”上古音同为崇母宵部字,古音相同,表注音 (2)《汉书·扬雄传下》:“而丰子寻、歆子菜复献之颜师古注:“棻亦枌字也音扶云反《说文·木部》:“梤,香木也段玉裁注:“此形声包会意也……芬为草香,梤为香木棻”和“枌”上古音同为並母文部字,古音相同 (3)《汉书·地理志上》:“裹德颜师古注:“裹亦怀字裹”和“怀”上古音同为匣母微部字,古音相同 五、用“某,亦某字”说明同源词 同源词指音义相关,由同一语源孳生的词或词素这类共2次,占使用总数的%例如: (1)《汉书·地理志下》:“赐受叝、酆之地,列为诸侯颜师古注:“叝亦岐字《说文·山部》:“叝,周文王所封,在右扶风美阳中水县从邑,支声岐,叝或从山,支声因岐山以名之也《尚书·禹贡》:“导岍及岐,至于荆山。
孔安国传:“三山皆在雍州《诗·大雅·绵》:“率西水浒,至于岐下《文选·张衡(西京赋)》:“岐梁汧雍李善注:“薛综引《说文》曰:‘岐山在长安西美阳县界,山有两岐,因以名焉叝”和“岐”上古音同为群母支部,古音相同刘钧杰《同源字典补》:“岐山因山有分枝而得名;叝邑因境内有岐山得名二者为一组同源词 (2)《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循河湟漕毅至临羌,以示羌虏颜师古注:“视亦示字《广韵·至韵》:“视,看视视,古文《集韵·至韵》:“视,古作视《说文·示部》:“视,瞻也《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墨子·辞过》:“目不能徧视,手不能徧操《玉篇·目部》:“视,亦作示《玉篇·示部》:“示,语也,以事告人日示业《诗·小雅·鹿鸣》:“视民不恌唐孔颖达疏:“古之字,以目视物,以物示人,同作视字后世而作字异,目视物作示傍见,示人物作单示字,由是经传之中,视与示字多杂乱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视,段借为示……《汉书》多以视为示,古通用字’”“视”上古音为禅母脂部字,“示”上古音为神母脂部字,禅神旁纽,脂部叠韵,古音相近都有“看”义,二者为一组同源词 《汉书注》是一部随文释义性质的著作,颜师古作注的目的不是专门为了探求语源,寻找词的造词理据,而是要疏通文意,解释词的文献实际使用义,使在当时看起来晦涩难懂的《汉书》能够有一个较好的翻译版本。
由于在作注时均是就某一词作出意义训释,所以颜师古所系联的同源词大都是两两相对的,他仅仅还处于局部系源的阶段但是这对我们全面系源、推源及归纳词族,整理词义的发展脉络,却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六、用“某,亦某字”说明连绵词 这类共1次,占使用总数的% 《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下》:“蟋蟀俟秋唫,蜉蝤出以阴颜师古注:“蜉蝤,甲虫也好丛聚而生,朝生而夕死蝤,音由,字亦作蝣,其音同也《尔雅·释虫》:“蜉蝣,渠略郭璞注:“似蛄蜣,身狭而长,有角,黄黑色丛生粪土中,朝生暮死,猪好啖之《诗·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毛传:“蜉蝣,渠略也朝生夕死孔颖达疏:“舍人日:‘南阳以东曰蜉蝣,梁、宋之间日渠略蜉蝤”为连绵词,也可以写作“蜉蝣& rdquo; 七、用“某,亦某字”表释义 这类共1次,占使用总数的% 《汉书·王莽传中》:“中部洎后十郡颜师古注:“洎亦泉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