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拓展小博士同步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6052113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拓展小博士同步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拓展小博士同步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拓展小博士同步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拓展小博士同步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拓展小博士同步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拓展小博士同步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拓展小博士同步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拓展小博士同步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常见古典诗、词、曲意象例释1杨柳(1)据三辅黄图桥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到此桥,折柳赠别。”由于“柳”“留”二字谐音,故经常以此暗喻离别,有惜别怀远之意。如“红酥手,黄月絭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以“宫墙柳”暗喻对唐婉的惜别之情,抒发了两人离别后再难相见的心理状态;“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李贺致酒行),读者可以从“折断门前柳”这一行诗中想象其思念之深,忧愁之切;“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少妇因见杨柳而想起当初与丈夫分别时折柳的情景

2、,怅想丈夫久去未归,而自己却青春渐逝,顿生悔意。(2)由于“杨柳”多种于檐前屋后,故常作故乡的象征,如“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牵挂。(3)柳絮飘忽不定的特点,又常被诗人当做遣愁的凭借,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冯延巳鹊踏枝)等,形象地诠释了诗人们彼时彼地忧愁的深刻程度。2燕子(1)燕子因结伴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词人以“燕双飞”这一乐景反衬“人独立”这一哀情,即看到燕子成双飞翔,想到自己孑然一身,心爱之人不在身边,孤独相

3、思之苦油然而生。(2)由于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故又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昔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抒写时事变迁的还有“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文天祥金陵驿)等。3流水(1)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诗人借水的清冷,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2)又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思,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4、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抒发了诗人因强烈地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词人经历亡国之痛后,尝尽了人生的愁苦滋味,他用东去的“一江春水”抒写愁恨,让读者看到那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腔幽愤尽泻如注,悲愤之情,溢于言表;“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白居易长相思),诗人相思的心随着汴水、泗水飘然远去,可惜山重水长,思念的人终不见。流水悠悠,相思悠悠,天地有尽,而相思无穷。此外,像“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千古兴亡多少事?悠

5、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等,都是以流水喻愁思的典范。4月亮(1)古诗中的月亮往往是思乡的代名词,是思乡之情的载体,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等,都是借明月写思乡之情的典范。(2)明月还常常蕴涵诗人的悲愁,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6、(王昌龄出塞)的悲壮雄浑。(3)有时明月还蕴涵时空的永恒,如“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4)由于月亮的特点是普照天下,有圆有缺,月盈月亏则比喻悲欢离合,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5梅花迎寒早开,美丽脱俗,诗词中梅花常常是坚忍不拔、高风亮节人格的象征。梅花诗中,最著名的应数北宋林逋的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这首诗被公认为千古咏梅之绝唱。另有“梅雪争春未肯降,

7、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后两句看似平常,实则哲理暗蕴,意味深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格调高雅,寄寓着自己锐意变法革新的宏图大略。“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谢枋却聘书)以深山中梅花高洁超尘的形态,象征诗人自己不随俗浮沉的崇高品格。6菊花 菊花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凌霜傲雪,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在诗词中常常是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等高尚品格的象征。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

8、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则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7莲花又名荷花、芙蓉、芙渠、菡萏等。(1)由于“莲子”与“怜子”谐音,“怜”意为“爱慕”,“子”,第二人称敬称,“怜子”即爱慕心上之人,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这里虚实相生,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2)由于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故又被视为处于浊世而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8青松它是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古人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因

9、此常常被看作有刚正节操的象征。李白赠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洁的品质。9竹子竹子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所以,诗词中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诗人借竹言志,托竹寓情,蕴藏着深邃的哲理。如:“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苏轼绿竹筠)表达了文人士大夫清高脱俗的雅趣。“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高度赞扬了竹子不畏逆境、傲然不屈的秉性。

10、“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来扶持。明年更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郑板桥新竹),歌颂了竹子敬老爱幼、世代相传的美德。10梧桐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幸福、自由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桐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秋日冷雨打在梧桐叶上,凄苦之情可想而知。其他如“一叶叶,一声

11、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大体上也是表达这样的情感。11杜鹃 又名杜宇、子规、蜀鸟。(1)传说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词中的杜鹃常常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记),诗人通过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伤感之情。又如“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吴融简州归降贺京兆公),该句意为“傍晚杜鹃的凄切之声,使湘江上尚未归家的游子更加

12、忧愁悲伤,更加归心似箭”。再如“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贺铸忆秦娥),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2)传说杜鹃啼血,因此又常用以表现环境之凄凉,如“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文天祥念奴娇)等。(3)还有用其来比喻忠贞的,如“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诗人以此表达对南宋王朝的赤胆忠心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12寒蝉晋人陆云在寒蝉赋序中称赞蝉有五项务虚美德

13、:头上有蕤,这是文采;只饮露水,这是清高;不食五谷,这是廉洁;不住窠巢,这是俭朴;应气候守季节,这是信用。蝉常常成为诗人清高的象征。如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陆”即“秋天”,“南冠”即“囚徒”,诗人以闻蝉起兴,借寒蝉自喻,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2)秋蝉命折旦夕,一番秋雨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因此蝉又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李商隐蝉)天将破晓,寒蝉已声嘶力竭,而它所栖息的高树(喻指所期望的人)却仍然一片碧绿,似乎对寒蝉的哀鸣,全然无动于衷,诗人以蝉自况,暗喻为人作幕,寄人篱下,空有不平之鸣,依然为薄宦所羁绊。又如“寒蝉凄切,

14、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13鹧鸪(1)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2)鹧鸪的叫声还可用来婉转劝人不要远行,以此表达思念之情,如“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东风唱鹧鸪”(郑谷席上贻歌者),它借所谓“江南客”之不忍唱鹧鸪曲,表达诗人不愿继续游子行的思乡之情。14鸿雁(1)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

15、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大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如“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为官,出使南朝陈,写下这首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赵嘏寒塘),“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珍),“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秋望)等。(2)也有以鸿雁代指书信的,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等。15其他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以“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牛峤感恩)。以“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以“杨花”写离情,如“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以“雨打芭蕉”写离愁别恨,如“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葛胜仲点绛唇)。以“长亭”“短亭”写离情,如“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