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专题一第1节 分析作品结构课件 人教大纲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005672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2.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专题一第1节 分析作品结构课件 人教大纲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专题一第1节 分析作品结构课件 人教大纲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专题一第1节 分析作品结构课件 人教大纲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专题一第1节 分析作品结构课件 人教大纲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专题一第1节 分析作品结构课件 人教大纲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专题一第1节 分析作品结构课件 人教大纲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专题一第1节 分析作品结构课件 人教大纲版(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文学类文章阅读 专题一 散文 哲理故事放大镜与望远镜 有一位公关名家谈到如何建立良好 人际关系时,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无 论多么漂亮的小姐,如果美容师以500 倍的放大镜看她美丽的脸庞,看到的一 定是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脸,使人大失所望。 而当我们拿望远镜看青山时,入目的尽是如画的 风景,迷人的山色,令人心旷神怡。,如果你永远拿着放大镜看别人,必令对方原形 毕露,显得一无是处,也使自己无法信任他人, 交到朋友。相反,如果拿着望远镜则始终能欣赏 到别人美好的一面,就是这不拘小节的特性,使 宾主尽欢,无往不胜。 温馨提示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正是对放大镜与望远镜的最好诠释。如果放大镜的焦点

2、对准自己,而非别人,就能不断地发现自身的缺点,对自己提出最严厉的要求,这样放大镜和望远镜便能同时发挥最大的功效。,第1节 分析作品结构 体验与探究 真题体验 一、(2008湖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 的题。 谈 静 朱光潜 (1)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 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 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含义极 广 。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 . .,. .,.,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 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 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 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

3、 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 亮节的象征。再比方街上有一个乞丐,我只能见 到他的蓬头垢面,觉得他很讨厌;你见他便发慈 悲心,给他一个铜子;旁人见到他也许立刻发下 宏愿,要打翻社会制度。 (2)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 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 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 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 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 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 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 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 咽,

4、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地细啜,能领略其中 风味。 (3)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 也决不至于烦闷。朱子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 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你姑且 闭目一思索,把这幅图画印在脑里,然后假想这 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 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 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 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4)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 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 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 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

5、一般人 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 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界愈空 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 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 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 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 闲。在百忙中,在尘世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 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 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5)我这番话都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注 脚。这两句诗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 与人同”。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

6、一般人都要大。 近来看周启孟的雨天的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 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 的脚呢。”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这一 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 也很多:“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 南,鱼戏莲叶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倚杖柴门外,临 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像这一 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 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 (6)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 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释迦牟尼在菩提树阴 静坐而证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古今许

7、多伟大 人物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 张皇,就因为能镇静。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 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 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 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 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 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 话,真是觉得苦也。你对着有趣味的人,你并不 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 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 (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略有删改。) 【注】本文系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第三封,写于上世纪二十

8、年代作者旅欧期间。,1.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1)(3)为第一部 分,(4)(5)为第二部分,(6)为第三部 分。请分别从每个部分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词语 (每处2个字),概括出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解析 概括文章的结构层次内容。看每一部分 有几段,哪个段是中心段。找出每一段的中心 句、支撑句,在段的中心句中再确定关键词。 答案 感受 静趣 裨益,二、(2009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上善若水 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 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 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 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 伴随着历史的

9、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 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 维,令人频生感悟。,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 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 “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 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 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 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 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 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 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 200多年前蜀郡 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 书记载,李冰凿离堆,

10、“穿二江成都之中,此 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 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 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 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 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 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 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 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 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 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 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 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

11、上善 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 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 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 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 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 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 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 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 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 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 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 年地疏浚、修

12、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 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 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 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 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美味的河 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2.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 么作用? 解析 该题考查重要句子的作用,有很强的综 合性。解答本题,需要着眼于全文的结构和思 路,紧扣内容主旨,又要注意这三个问句自身 的表达特点。 答案 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 路,激发读者的思考。,三、(2009山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

13、题。 记住回家的路 周国平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 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 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 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 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 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 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 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 惑着人去尝试,压力逼迫着人去奋斗,都使人静 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 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 心灵本不该静如止

14、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 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 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 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 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 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 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 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 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 安,才会有寻求心灵宁静的需要。所以,具有过 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 生活与外部

15、生活并非互相排斥,同一个人完全可 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 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 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 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外面的世界布满了纵横 交错的路,每一条都通往不同的地点。那只知死 死盯着外部生活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条 上,其余的路对于他等于不存在。只有不忘外部 生活且更关注内心生活的人,才能走在一切可能 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 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换一 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 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是无论走到哪

16、里都 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 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 闯荡了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 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 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 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 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 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 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 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 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 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 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 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 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有删改),3.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 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析 要从全文结构方面考虑,开头由现实生 活的走路写起,引出下文的“人生也是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