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地理复习 专题0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易错点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818679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高考地理复习 专题0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易错点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2016年高考地理复习 专题0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易错点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6年高考地理复习 专题0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易错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高考地理复习 专题0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易错点(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易错点主标题: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副标题:解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利于学生备战高考关键词: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示意图及变式图,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难度:4重要程度:5内容:易错点1.不清楚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例1读地球近地面主要风带示意图,回答(1)(2)题。(1)终年受风带与风带之间的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其气候特点是( )A终年温和湿润 B终年高温多雨 C终年炎热千燥 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2)与欧洲西部终年温和多雨的气候特征的形成有关的风带是

2、( )AB C D【答案】(1)B (2)B【解析】该题出错主要是因为不能根据图中的风向与纬度值来判断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审题不认真,对气压带、风带所处的南北半球没有判断准确。(1)读图可知为北半球的信风带,为北半球的西风带,为南半球的信风带,为南半球的西风带,、风带之间的气压带为赤道低气压带,在其控制下形成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故B正确。(2)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与北半球的西风带有关,因终年受西风影响而终年温和多雨,故B正确。【方法技巧】正确判断气压带、风带的半球位置与名称以及正确理解气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是解答该题的关键。假设地表是均一的,受地球自转与太阳辐射纬度分布差异的

3、影响形成了三圈环流,在近地面形成三风四带(或是六风七带),气压带、风带以赤道为中心呈南北对称带状分布,并且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气压带、风带相间分布。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气压带、风 带位置的记忆,并要注意通过各种变式图来强化理解,这样才会在不同的情境中作出准确、快速的判断。2.重要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判断不准确例2读某区域某季节等压线(单位:hPa)图,回答(3)(4)题。(1)甲处的气压值和所处大洲可能分别是( ) A1 020、北美洲B1 016、亚洲 C1 008、亚洲D1 005、北美洲(4)图中 20纬线与 140经线交点处的风向是( )A东北风B西北风 C南风 D西南风【答案】(

4、3)D (4)A【错因分析】此题出错主要是因为不能根据经纬网准确地判断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名称,对重要的大气活动中心出现的季节、位置识记不清。(3)由图可以判断此时在图示左侧出现的高压中心位于太平洋,太平洋上出现强大的高压说明此时应为北半球夏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甲处所在的美洲大陆应为低压中心,故D正确。(4)20纬线与 140经线的交点位于高压中心的东南侧,吹东北风,故A正确。【方法技巧】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割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不同季节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是不同的,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北半球夏季陆地温度高、气压低,形成低压中心,把原来纬向分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割裂,高压仅保留在海洋上,太平洋上为夏威夷髙压,大西洋上为亚速尔高压,亚欧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或亚洲低压),冬季陆地温度低、气压高,形成高压中心,把纬向分布的副极地低压带割裂,太平洋为阿留申低压,大西洋上为冰岛低压,亚欧大陆形成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南半球因为陆地面积比较小,海陆热力性质不显著,大气活动中心不典型,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在分析过程中要注意对不同季节出现的大气活动中心的成因、位置加强理解记忆,同时要注意将其位置落实到地图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