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706688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3.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赤壁赋,赋是一种有韵的文体,讲求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有辞赋、骈赋、律赋、文赋等。,苏轼,赤壁赋,苏轼(1037101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他在诗、词、歌、赋、散文、书法、绘画、医药、禅理、哲学、饮食、服饰、金石、园林艺术等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学识广博。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词,苏轼,辛弃疾,开“豪放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诗,黄庭坚,苏轼,代表北宋诗的最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散文,苏辙,苏洵,苏轼,曾巩,欧阳修,王安石,韩愈,柳宗元,唐宋八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古代楷书的四大流派的开创者

2、之一,旷世奇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 苏、黄(庭坚)、米(芾)、蔡(襄),绘画上开创了湖州画派 ;,文学理论上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 的文艺观。,最浪漫的诗人 最豪放的词家 最超脱的文人 最潇洒的过客 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背景介绍: 苏轼作诗赋,表达对新法不满,被人诬陷为诽谤朝政而下狱。苏辙等拼死上表相救,幸好太后曹氏爱才,不肯杀轼,神宗才对苏轼从轻处置。苏轼被囚128天之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交由本州安置,不得干预公事。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较自由的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在此期间,写就一词二赋。,北

3、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的御史们作了手脚,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气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意思是说:“我真是生不逢时啊,不能跟你们这些新进的政治暴发户共事;你们大概是看我年纪大了(其时苏44岁),在下面也兴不起什么风浪了,可能还能管管小老百姓。”于是,他“讥讽朝廷”的帽子就被扣上了。 当时朝中政敌章敦、蔡确等人借此指责苏轼以“谢表”为名行讥讽朝廷之实,妄自尊大,发泄对“新法”的不满,请求对他加以

4、严办。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他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力教导、监督官吏;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项措施不对。其实苏轼自己在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怎会认为那是错的呢?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总之,是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于是朝廷便将苏轼免职逮捕下狱,押送京城交御史台审讯。

5、此时,沈括还出来告密,说苏轼诗作有讥讽朝政之意,章敦等人便以苏轼的诗作为证据(令苏拭倒霉的诗句是歌咏桧树的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这两句诗被人指称为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指控他“大逆不道”,想置他于死地。一场牵连苏轼三十九位亲友,一百多首诗的大案便因沈括的告密震惊朝野。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作者简介,一度下狱, 三度贬官。 命运多舛, 生活坎坷。 但他 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 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为什么?,赤壁赋,宋苏轼,董其昌 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

6、。,前,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1、壬戌( ) 10、酾酒( ) 2、桂棹( ) 11、横槊( ) 3、余音袅袅( ) 12、渔樵( ) 4、幽壑( ) 13、扁舟( ) 5、嫠妇( ) 14、匏樽( ) 6、愀然( ) 15、蜉蝣( ) 7、山川相缪( ) 16、无尽藏( ) 8、舳舻千里( ) 17、狼籍( ) 9、旌旗( ) 18、枕藉( ),rnx,zho,nio,h,l,qio,lio,zhl,jng,sh,shu,qio,pin,po,fyu,zng,j,ji,整体感知 1. 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2. 客与苏子的人生看法有什么不同? 3. 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文章可以分为几部

7、分?,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客悲观 苏子乐观,一 (1) 月下泛舟 乐 二 (2-3) 吊古伤今 悲 三 (4-5) 阐述哲理 乐,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的下面游览。清凉的江风缓缓吹来,水面上不起波浪。我端起酒杯劝客人们喝酒,朗诵 “明月”的诗歌,吟唱“窈窕”的篇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逗

8、留不前。白濛濛的水气笼罩江面,江水的泛光和天空连成一片。任凭小船向何处漂荡,越过茫茫无边的江面。江面是那么浩瀚啊,船儿象凌空乘风而行,却不知道将要飞向何方;我们轻快地飘起啊,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飞升到仙境的神仙。,1. 清风、明月、苏子与客、一叶扁舟,人与自然是如此和谐。苏子与客夜游赤壁的心情如何?,悠然自得、怡然自乐。 何等自在!何等惬意!何等快乐!何等逍遥!,2.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居然有如此雅兴夜游赤壁。此处反映了他什么思想?,表现了他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反映了他超然物外、洒脱不羁的道家思想。,充分理解、深入体会第一段的情与意。,本段展示了怎样的境界

9、?感情色彩如何?,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鉴赏: 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这时,酒喝得十分欢畅,我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词说:“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划开清澈澄明的江水,(船)在月光浮动的江面上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盼望着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位吹洞箫的,随着歌声伴奏。那

10、洞箫声呜呜地响,象怨恨,象思慕,象抽泣,象倾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线延绵不断。使得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跳起舞来,使得孤独小船上的寡妇哭泣起来。,于是饮酒乐甚 ,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 ,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阅读,分析,探讨:,读第二段,思考:,1、本段可分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可分两层:,写作者的歌声,写客人的萧声,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萧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2、本段的“嘻”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何不同?,本段的“喜”

11、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间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阅读,分析,探讨:,读第二段,思考:,3、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同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4、本段的“悲”从何体现?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萧存。体现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我顿时脸色改变,整理好衣服,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

12、么箫声这样悲凉呢?”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操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互相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领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进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他面对长江斟酒,横握长矛吟诗,本是盖世的英雄,如今在哪里呢?,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 ,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 ,下江陵 ,顺流而东也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13、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何况我和您在江中小洲上捕鱼打柴,和鱼虾做伴侣,与麋鹿交朋友,驾着一片叶子似的小船,拿着简陋的酒杯互相劝酒。就象蜉蝣一样,将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希望拉着神仙飞升遨游,和明月一起永世长存。明知道这种想法是不可能轻易实现的,只好把感慨寄托在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阅读,分析,探讨:,读第三段,思考:,(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本段写“客

14、”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 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 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2)“客”是如何闻发当时的情怀的?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阅读,分析,探讨:,读第三段,思考:,“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

15、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我对客人说:“您了解

16、那江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象这样不断地流去 ,但始终没有消失。有时圆有时缺的月亮像那样变化,但最终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如果从那变化的一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事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还羡慕什么呢?况且,天地之间,事物都各自有其主宰,如果不是我所有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取用。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它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它就成为颜色;取用它们没有人禁止,享用它们不会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的宝藏,我和您可以共同享用的。,阅读,分析,探讨:,读第四段,思考:,(1)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 (2)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