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课时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440516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2.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课时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2013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课时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2013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课时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2013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课时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2013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课时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课时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课时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件(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单元,生 物 与 环 境,1涵盖范围,本单元包括必修3的第四、五、六章内容。从宏观方面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主要包括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单元教学分析,2考情分析,(1)考查力度:此单元在高考中是高考三大考点遗传、代谢和调节之后最重要的考查内容。 (2)考查内容 “J”型和“S”型种群增长曲线的理解与应用。 生态系统的结构中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 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图解与能量流动的过程图解。 生态缸的制作及生态环境方面的热点问题。,(3)考查题型: 选择题:中的特定知识点加上种群的特征、种间关系和群落演替。,曲线题考查中“J

2、”型和“S”型曲线 图解题考查 热点材料题考查 实验题考查,非选择题,3复习指导,(1)复习线索 以种群的特征为主线,理解种群的概念、数量变化、种间及种内关系。 以生态系统的概念为核心,综合复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复习方法 比较法并结合曲线复习“J”型和“S”型种群数量变化。 图解法复习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食物链(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热点问题,并学会运用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分析。,第 32 课时,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回扣基础构建网络,基础导学,一、群落的物种组成,判一判 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 ) 2物种丰富度从两极到赤道逐

3、渐增大,而山上则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 ) 3池塘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 ),提示 群落包括该环境中的全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不只是全部鱼,还包括其他动物。,二、种间关系 连一连,名师点拨 大鱼吃小鱼 均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繁衍。 寄生和共生都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主要区别看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有害(寄生)还是对双方都有利(共生)。,同种鱼种内斗争 不同种鱼捕食,三、群落的空间结构,提醒 山上植被垂直分布主要因素温度;东西植被分布主要因素水分。,四、群落的演替 连一连,分层,水平方向上,光照,光照强度,土壤湿度,食物,盐碱度,自身生长,判一判 1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森林

4、( ) 2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 ) 3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最终能演替成森林( ) 4冰川泥地和弃耕农田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 5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 ),提示 森林形成必须有适宜的气候条件。,提示 光影响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提示 冰川泥地演替属于初生演替。,1教材71页“研究群落”的内容。 2教材7273页资料分析解决讨论问题。 3教材7576页探究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研究。 4教材7879页思考与讨论初生演替过程。 5教材80页图415;教材81页最后一段;教材82页最后一段涉及到简答题固定答案。 6教材77页练习一中2和二中1、2;

5、教材82页练习一中1和4,二中的2;教材8586页自我检测一中1、2中和,3和4;二知识迁移、三技能应用和四思维拓展。,回扣教材,知识网络,种群,全部,生物,物种,种间,共生,寄生,垂直,水平,初生,次生,突破考点提炼方法,1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析图列表突破核心概念种间关系,典例引领,考点97,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 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 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

6、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解析 三种蝌蚪有共同的食物来源,可构成竞争关系;锄足蟾蝌蚪数量减少较多,表明水螈更喜食它;由于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了不同数量的水螈,改变了它们原有的竞争结果;无水螈的池塘中,最初一段时间由于食物和生存空间充足,近似呈“J”型增长,但由于蝌蚪间的竞争关系,最终仍然呈“S”型增长。 答案 A 排雷 上述各种关系都有利于种群的进化。捕食对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从种群角度都是有利的。,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a.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b.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7、捕食是一种弱肉强食现象,广义捕食主要指大型肉食动物捕食小型动物的食肉行为以及草食动物的食草行为。而寄生是弱者依附于强者的现象,寄生生物(寄生者)主要从宿主(被寄生者)的体表或体内吸取营养,寄生生物一般能给宿主造成慢性伤害,但不能立即杀死宿主。 种内斗争为种内关系,竞争(不同种生物争夺同种食物或生活空间的现象)为种间关系,种间斗争包含竞争,而生存斗争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之一。很明显,生存斗争内容更丰富,既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又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图示如下:A代表生存斗争、B代表种内斗争、C代表种间斗争、D代表竞争。,考点剖析,对位训练,1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

8、、N2)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 ( ) 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 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 C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利者,N2为失败者 D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答案 B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中两物种的关系。从曲线可以看出,两曲线发生周期性变化。分析曲线的每一个周期,发现总是N1种群数量增长以后,N2种群数量随之增长,说明N2以N1为食物。两个种群若存在竞争关系,一个种群的增长可导致另一个种群的减少。两种群若存在共生关系,则两曲线呈平行关系。,2(2011江苏卷,17)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

9、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图表突破概念群落的结构类型,典例引领,考点98,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 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解析 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但这种差异不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故不属于群落的演替,A项错误;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不同群落物种组成的不同,某一区域中植物类群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B项错误;蝶类的生存离不开绿色植物,且与生存地的气候条

10、件有关,表中显示不同海拔区域内的植被类型不同,蝶类的种数也不同,故蝶类的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有关,也与不同植被类型地区的气候特征有关,故C项错误、D项正确。,答案 D 排雷 任何群落都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如草原群落也有垂直结构。 玉米或竹子高矮不齐不叫分层现象,分层特指群落的结构而不是种群的结构。,考点剖析,1垂直结构 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了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植物的分层现象 主要与光照强 度有关,群落 中的光照强度 总是随高度的 下降而逐渐减 弱(如图所示)。,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水平结构 在水平方向

11、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种群。,2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2(2011大纲全国卷,4)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对位训练,

12、答案 A 解析 草坪和树林两个群落中的植物都具有分层现象,导致其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3(2011海南卷,24)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核心概念突破演替的类型,典例引领,考点99,解析 围湖造田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破坏了生态平衡;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变化;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已被破坏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与初生演替相比,次生演替的速度快;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

13、替是次生演替。 答案 D 排雷 植物的入侵(繁殖体包括种子、果实等的传播)和定居是群落形成的首要条件,也是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基础。 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群落的演替中存在着环境与生物的共同进化。 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起点不同,因而速度不同。演替的最高阶段受无机环境的限制。恶劣的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不一定能达到最高的森林阶段。,考点剖析,1.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2.演替的原因 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 群落内部环境变化;种内和

14、种间关系的改变; 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人类的活动。,3演替类型 初生演替 过程 a旱生演替:裸岩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森林 b水生演替: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草本植物灌丛、疏林植物乔木 特点:演替缓慢。 次生演替 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 乔木 特点:演替快速。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4群落演替的结果,特别提醒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森林中仍会有灌木、草本、苔藓等。,3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

15、始减少,各种灌木却 繁茂起来,最后这块 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 林。这片森林在不受 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 会长期占据那里,成 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 态系统。在此演变过 程中,相关变化 趋势正确的是( ) A B C D,对位训练,答案 B 解析 在弃耕的农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生物的种类逐渐增多后趋于稳定,错误。由草本植物到森林的演变过程中,总光合量逐渐增多,后因森林叶面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叶片互相遮挡,总光合量达到相对稳定,正确。在演替的过程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逐渐增多,生物呼吸量也逐渐增加,但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相对稳定,生物呼吸量也不再增加,正确。,材料题答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明确提供材料的目的考查教材中哪部分内容。如上题中材料考查生态系统中演替的有关知识。 明确相关考查内容中的相关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