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优秀课件(26页)人教新课标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369814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9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优秀课件(26页)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优秀课件(26页)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优秀课件(26页)人教新课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优秀课件(26页)人教新课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优秀课件(26页)人教新课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优秀课件(26页)人教新课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优秀课件(26页)人教新课标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孟子两章,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作品简介,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解释重点字词,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

2、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5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6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7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10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13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4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池非不深也 3、兵革非不坚利也 4、委而去之 5、人和 6、域民 7、固国 8、威天下 9、寡助之至 10、亲戚畔之 11、亲戚畔之,代词,这(就是),护城河,武器装备,兵:兵器 革:

3、甲衣,委:放弃 去:离开,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巩固,威慑,到,通“叛”,背叛,他,指寡助之君,利:锋利,一、解释一词多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牒为械,三里之城,环而攻之而不胜,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地利不如人和,兵革非不坚利也,以:凭借,靠,以:把。用,之:的,之:代词,它,之:到,利:有利,利:锐利,课堂反馈练习:,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三里之城,亲戚畔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寡助之至 辍耕之垄上,何陋之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虽我之死,结构助词:的,代词:他,指代寡助之君,动词:到、去,宾语前置标志,无义,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代词:它,指代驴子,1,

4、2,3,4,5,6,久之,目似瞑,语气助词,无义,一词多义,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来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使用什么论证方法?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后面的内容?,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而,环,攻,之,地利,不如,不胜,胜,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攻城:,守方,守城:,城高,池深,兵革利,粮多,守方,地利,攻方,委而去之,败,胜,人和,不如,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分论点,天时不如地利进攻,地利不如人和

5、防御,类推,域民,固国,威天下,战争中需要“人和”,治国需要“人和”,结论,得道者多助顺之,失道者寡助畔之,论证,施行“仁政”,(对比论证),(举例论证),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6、利也,米粟非不多也。,(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小结 (1)用双重否定句排比,排比有力; (2)用层递排比,更具气势。体现了孟子政论文的特点:气势磅礴,有很强说服力。,论证语言,作业:1、熟记注解(明天小测) 2、背诵课文,反馈练习(2001年佛山市中考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整篇课文给出作为文段) 1、选出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水陆草木之花 C肉食者谋之:(这)件事 D两狼之并驱如故 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兵器 B寡助之至 至:极点 C域民不以

7、封疆之界 域:区域 D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3、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 ) A委而去之(萎靡不振地逃跑) B池非不深也(池塘不是不深)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都,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C,D,4、选出对文章分析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 ) 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 B”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 C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 D”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施行仁政” 5、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 B第二段设了一个守城的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地

8、利”。 C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得道”的作用。 D画线的句子(“域民不以威天下”这三句)从反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C,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释划线字词,并翻译句子 1、 舜发于畎(qun)亩之中, 2、傅说(yu)举于版筑之间, 3、胶鬲(g)举于鱼盐之中, 4、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6、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7、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8、行拂(f)乱其所为, 9、所以动心忍(rn)性, 10、曾(zng)益其所不能。 11、人恒过,然后能改, 1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4、入则

9、无法家拂(b)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朗读课文,并解释划线字词: 舜发于畎(qun)亩之中,傅说(yu)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rn)性,曾(zng)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起,被任用,被选拔,此,这,使受苦,使劳累,使饥饿,使贫困,使惊动,使坚韧,通“增”,常常,通

10、“横”,梗塞,有所作为,了解,在国内,通“弼”,辅佐,在国外,往往,违背,增加,舜发于畎亩之中,,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起用,,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士,,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从集市中被任用。,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的心受到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增长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

11、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练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提出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句意思相同?请说出两句。,相关名句: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学习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有哪些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