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价值观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941974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大学生价值观(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整体现状,我们课题小组在前期的调研中进行了一定范围的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研究,我们发现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元性和混沌性的特点,为了探求造成该现状的主要原因,我们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研究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是其深层次的文化根源。以下就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一)从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角度分析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深层次原因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起

2、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有很大的必要对其进行探讨分析,探寻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根源。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包含着哲学的、科学的、伦理的、政治的、文学的、艺术的、宗教的等等各个方面的思想观念,有着儒墨道法释等众多流派,但其中对我们后世最具影响力的又莫过于儒家思想。下面是我们就传统文化对我们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的具体分析:首先,传统文化中学习的功利性造成大学生学习观的应试性、功利性在我国古代,由于文官政治的主流地位,科举制的作用,学习极具功利性。“学而优则仕”,学习是普通民众和封建官僚集团之间的桥梁,大部分的书生学子寒窗苦读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可以中甲入仕,从一介草民摇身变成一个名利双收的牧民

3、之官,正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随着千年科举的日渐腐朽僵化,走向了八股取士的极端,朝廷对思想的禁锢,对科学和新思想的阻碍和摧残,使得学习的目的变的单一,那就是为了科举考试,为了中举进士,为了当官,而不是为了学问,为了科学,所以几乎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应试,为了功名,少有钻研,鲜有思考,没有思想。在中国古代,极少发现有真正的学者,即便有点学识、名垂青史,也几乎都是官员。我们认为这就是现如今应试教育的根源,也是中国的学生高分低能,考得好的人多,学的好的人少;学习的人多,治学的人少;成绩好的人多,实践能力强的人少的根源之一。我们大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将来的铁饭碗、金饭碗,这无可厚

4、非,但是它造成我们学习的热情、主动性、创造力不足。学习不是为了获取知识,丰富自己,享受学习的快乐,品味知识的乐趣,从而更高层次的创造新知识,开拓新领域,而只是功利地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一纸文凭和一本证书,作为以后工作能力的象征符号和职称评比中的有力筹码。能力和知识不重要,重要的是文凭是否吃香,学位是否够高,论文发表的数量是否够多,而不管其是不是真如其名,是不是含有水分,是不是系出抄袭。假文凭、假证书的泛滥,高校作弊和学术腐败的大量存在就是铁证。传统教育的悲哀造成了现代教育的悲哀。我们针对学习观的调查显示:60%以上的学生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有一份好的工作,这样的学习会失去兴趣,所以有42.8%同

5、学学习目标模糊,35%的学习动力不足。数据就是明证。其次,传统文化造成大学生的信仰真空和理想虚无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宗教的力量是弱小的,虽然我们有外传的佛教和本土的道教,但我们国人的宗教从实质上是“儒道释”的一个合成体,我们既拜佛,祈求观音送子,又供奉玉帝,更多的人供奉的关老爷和财神爷,土地、山神、龙王,乃至灶王爷、钟馗都是我们大部分人烧香磕头的对象,并且孔庙也是中国人主要祭祀的,各家祠堂里的祖宗的香火也少不了。所以我们中国人什么也信,又什么也不信,什么有用信什么,想信什么信什么。由此看来古人是没信仰的。到后来倡导信仰马克思主义,但是“文革”最终使国人猛醒:那些在马克思主义和党的神圣名义下进行的“

6、斗私批修”的“革命”行动,原来只是一些“篡党夺权”、争权夺利的丑恶勾当。再到如今的贪污腐败现象横行,更让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失去了信心。即便是党员又有几人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信仰的,也就是党员好工作,便升迁罢了。这也正是我们大学生入党的主要原因。所以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缺失信仰的。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国,在小农经济的影响下,中国的农民们具有明显的小农意识,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满足了,既不能容忍外来的侵犯,也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将就过,没有什么奋斗目标和远大的理想。所以中国人又是没有什么理想的。中国人喜欢中庸,传统文化中的“中庸”就是“中间”的路线和方针,要人们走在中间,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于是乎,人们都以身

7、处中间的道路为傲。而这种“中庸”思想的核心就是“将就”。到现在有一首打油诗:“中游好,中游好,不受表扬不检讨,不拔尖,不落后,一天三顿吃个饱。”这种“中庸”即“中间”的思维方式,极大地推动了 “将就”思想的发展。什么事也将就,当然也就不会有人会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了,那样你不就不“中庸”了。传统文化中的这些东西也就造成了当代大学生的理想虚无,没有什么追求,也就没有什么努力奋斗的想法了。对大学生的世界观和理想观的形成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信仰和理想的缺失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困扰之一就是空虚和迷茫,我们的调查显示,48.8%的学生在学习中动力不足的原因是没有学习目标,空虚、迷茫,

8、这也正好证明了以上所述。第三,儒家传统的伦理观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伦理”二字,“伦”有类、辈份、顺序、秩序等含义,可以被引申为不同辈份之间应有的关系。“理”则具有治玉、分别、条理、道理、治理等意义。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伦理就是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而其基础则是儒家思想。儒家的伦理道德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统治的核心思想,也几乎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核心价值标准,对古代中国和近现代中国都有极大的影响。伦理关系,说得最清楚的就是孔子。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意思是说,齐景公问如何

9、处理国家政事。孔子回答说:“君主要象个君主,臣子要象个臣子,父亲要象个父亲,儿子要象个儿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啊,如果君主不象个君主,臣子不象个臣子,父亲不象个父亲,儿子不象个儿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到吗?”。用孟子的解释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孔孟的的伦理观其实究其本质是对个人角色的定位,是对每个社会角色所应遵循的社会行为规范和做人标准的确定、限制,通过伦理的定位,道德的评价,舆论的批判来维持一种秩序。它确定了一个道德标准,让每一个人都在道德所允许的模式内活动,从而慢慢形成了一些美德,比如: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忠君爱国,重义轻利,诚实守信等。其中,忠、

10、孝、义、礼、诚、信等细化的社会价值体系的建立和强化对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一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了巨大的作用。“忠”,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尚忠。首先,对国家、组织要忠诚。在中国最被人唾骂的不是偷盗抢掠、杀人越货,而是背叛国家,当汉奸、当卖国贼。秦桧、汪精卫不知为多少国人所唾骂。其次,对朋友要忠。一个人如果背叛朋友,抛弃兄弟,以后是很难在这个圈子里呆下去的,旁边的人全都会唾弃你,瞧不起你。“孝”,中国人同样也是世界上最注重孝的。万事孝为先。古代的选官制度中,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就是“举孝廉”,可见对孝的重视程度了。在古代,如果你的父(母)去世,那么你必须放弃你的正常工作三年,在你的父(母)坟钱搭个凉棚

11、,素衣淡饭,满面哀思,守孝三年,谓之“丁忧”,孝在古人眼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孝在现今社会中也是一样重要。人们认为,一个人如果连生你养你的父母都能不管不顾,那你还怎么敢指望他能对工作上心,对领导忠心,对朋友真心的了。这成了每个中国人的共识和统一的道德标准。“义”,在古代其主要含义有道德、行为、道理、情谊、义气等等。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义正辞严、义愤填膺、义薄云天等,至现代,义则被主要理解为义气之意了。关羽之所以被中国人奉为武圣,为多少人所供奉敬仰,就是因为关羽是义的象征,是国人“义情怀”的寄托。水浒中众英雄不就在“忠义堂”聚义吗?而如今义依然是每个人心中不变的价值准则,重义轻利,见利思义,

12、舍生取义仍然是大多数人的道德选择。“礼”,其在古代被解释得较含糊,其主要含义有礼法、礼节等级社会的典章制度;传统习惯、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之意,越到后来,“礼”字的含义范围就越小,单成了“礼貌、礼仪”之意了。其实古代的“礼”也就是通过礼貌、礼节、礼仪来体现等级、地位,起到规范的作用。如周王适用什么样的礼,王侯适用什么样的礼,大夫适用什么样的礼。后来,在官方文化的引导下,人与人之间的礼貌、礼仪的普遍使用,使得国人心中普遍有了礼的意识与礼的标准、体系。慢慢也以注重礼仪而视己为礼仪之邦。说你不懂礼貌你会很没面子的。“诚”“信”,即诚实,诚恳;讲信用,讲信誉,讲信义。自古中国就以诚信为荣,以欺诈虚伪,背

13、信弃义为耻。这些在传统的伦理道德的规范约束下形成的美德对每一个中国人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以众多细微的要求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道德体系,成为了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核心价值标准,引导了每个人的日常行为规范,对我们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起了很大的至细至微又至大至伟的作用。我们也以拥有这些美德为荣,以没有这些美德为耻。但是,传统的伦理又有其落后、消极、甚至反动的一些东西。儒家伦理实质上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维护,是对封建皇权等级的捍卫,是对人身的限制和对进步思想的禁锢。他维护传统,反对进步;维护儒家的独尊地位,视他家学说为异端。僵化的伦理导致了国家整体的僵化,导致了整个民族思想的病态和瘫痪。随着伦理走向极端,“

14、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出现,他的好多东西也成了民族思想的毒瘤,让我们中华民族日渐老迈,衰落。儒家的伦理道德对我们大学生的亲情观、友情观、爱情观、评判标准、道德规范的形成是有决定性的作用的。比如对忠孝仁义的赞赏和推崇,对传统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默许,尊老爱幼的自觉体现,尊敬师长,同情弱小的本能行动等等。既有对优良传统的继承,也有对不良思想的不自觉默许和不积极改变等等。总之,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是父母、老师、社会所潜移默化的,对我们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关键看我们如何看清和取舍了。最后,传统文化中的其他有益成分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对我们今天的大学生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其一,崇尚伦理,自强

15、不息。易经中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思想贯穿始终,强调“人道”法于“天道”。褒善贬恶、追求崇高的思想品德,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涵养美好的精神情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导思想,是大多数思想家所一贯追求的。在人和人的相处中,一个人既要有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创造精神,又要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爱人如己的博大胸怀。只有“与天地合其德”,才算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这些传统思想激励我们应该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应该成为我们的生活工作的箴言。同时他也引导我们用仁之心爱去面对生活用爱心对待他人,培养高尚的道德和美好的情操。其二,是贯穿中国的传统文化

16、始终的公忠为国、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近代以前在中国虽然没有爱国主义这个概念,但是爱国的思想和行为早就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之一。从先秦时期的“以公灭私”(尚书?周官)、“夙夜在公”(诗经?采蘩)、“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到明末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屈原“眷顾楚国”以自沉汩罗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辟总结,把中国古代奉公尽忠的思想推到了最高境界,表达了中华儿女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豪情壮志。这种自强不息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爱国主义情操是一种极为宝贵的传统,不仅对过去,而且对现在以至将来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三,在中国传统美德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的东西,比如:博爱大众的利民济世精神、成仁取义的献身精神、见利思义的重义精神、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诚实守信的诚信精神、尊老爱幼的公德精神、勤俭节约的勤俭精神、谦敬礼让的谦虚明礼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厚精神、乐群贵和的和合精神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