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应加强励志教育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788932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4.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年人应加强励志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青年人应加强励志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青年人应加强励志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青年人应加强励志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青年人应加强励志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年人应加强励志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年人应加强励志教育(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年人应加强励志教育当前,很多青年存在一种心理困扰:一方面对自己生存的环境压力感觉比较大,对未来前途忧心忡忡、茫然无助;但另一方面缺乏明确志向,一天到晚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浑浑噩噩,没着没落,感到空虚、茫然、郁闷、无聊与无奈,可谓“空洞的眼神”、“焦灼的灵魂”、“荒芜的精神家园”。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无目标状态”(陆小娅:活出新感觉青春热线咨询手记,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出版)。人的一生中最可怕的是无目标状态,表现为有理想无目标,无理想无目标,无信心无目标,但归根结底是缺乏励志目标。一、古往今来,“尚志”为先古今中外,都十分注重励志教育。励志的“励”是指激励、鼓励、勉励之意;“志”有志气、

2、志向、意志之意,追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要求做成某事的气概,表达要做什么样的人的意愿和决心,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励志”意为振作精神,奋发志气,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去实现远大目标。中国古今中外历来尚志,注重人生志向的确立与坚持,并把这看作人生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志是一种精神因素,是理想目标的感召力和实现目标的意志力的统一,对人的行为有重要推动作用。尚志是目标激励和意志砥砺的结合,是立志、砺志、行志的结合。中国古代的尚志理论对志的精神动力作用作及其发挥了充分的论述,是我国古代精神动力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志包括志向、志气、意志等含义,尚志,就是对人的志向、志

3、气、意志的崇尚和提倡,要求人要有志向、有志气、有意志(骆郁廷:精神动力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首先表现为志向,尚志的基本内容就是强调人要有志,要立志,要确立人生的远大志向,“志谓心志。”所谓“志”,就是“心之所之(止)”,是心中的理想和目标。立志,就是在心中确立人生奋斗的理想和目标。志是学习和成才的强大动力,立志是成才的先决条件。“大凡为学,须先立志。”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只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强的意志,才能激发人的学习动力,发展人的智力,促进人的成长。其次表现为志气,志为气之神,气为志之形,志为气之帅,气为志之用,志持于内,气动于外,志以动气,气以实志。有了志,立定了志向,

4、才能统率、调动和运作人之气,使人形成恢宏的气魄与气量,并把气转化为力,推动人的行为。第三,表现为意志。中国古代不仅强调人要立志,有志向,有志气,而且强调人要笃志、固志、坚志,以顽强的意志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实现自己立下的志向。周易乾卦象传有一句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指人们为了实现人生的志向和理想而自强不息、奋斗不已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顽强的拼搏精神和坚强的意志。所谓意志,就是在坚持和实现既定志向和理想目标中表现出来的坚定的意念和顽强的毅力。中国古代学者不仅强调任要有坚强的意志,而且强调要在艰苦的生活与环境中磨练意志。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5、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一切成就大事业的人,都免不了经历这样的磨练。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特别重视对青年的励志教育,近20年来,风靡全球的成功学教育就是一个例证。出现了包括卡耐基、拿破仑希尔、安东尼罗宾等成功学传播大师。全世界千百万人,在他们的激励下,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二、青年励志,志在何方现在各种励志教育的内容充斥着市场,内容几乎无所不包,助你实现内心平衡,正确对待痛苦和挫折,到教你如何赚大钱、享受人生,十分周全,青年生活在到处弥漫的幸福感中停滞了有的励志总是教导青年放弃所有的世俗欲望,满足于一种虚假幸福的状态。这种状态出现在某个人身上无足轻重,但如果大规模地流行于青年

6、群体之中,就可能演化成一场巨大的灾难,毁了我们的事业,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言:“你能告诉我青年在想些什么,我就能告诉你我们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风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样,“一个人,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风格,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真正可以励志的,还是那些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的,从思想史诗的经典著作和轰轰烈烈的伟大实践中提取的精神营养,既包括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也包括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既有世界上富有开创性的人类精神传统的借鉴,也有当今世界先进管理理念赋予的思想精髓。梁启超老先生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7、,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无论哪个时代,有志的青年人都应该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热血和青春献给国家建设、社会进步、人民福祉中,青年人更应该勇担责任、凝聚团结,用青春谱写出一首首绚丽的诗篇,奏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雄壮交响乐。毛泽东把青年人比作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寄托了青年人在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上的勃勃生机;邓小平在青年人身上寄予了党的事业发达的光辉前景;江泽民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未来发展就有希望;胡锦涛强调:“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广大青年特别是

8、青年学生,要自觉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积累经验,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汲取从书本中无法得到的丰富营养,真正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这是古往今来许多人成就一番事业的经验总结,也是当代青年励志成才的必由之路。通过励志教育,主要解决某些青年不同程度地存在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三、励志教育,任重道远1学会赏识,寻找闪光点当今社会经常可以看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特别是服务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相互抱怨

9、,又以青年职业生活体中这方面的抱怨日渐突出,都没有看到对方的“闪光点”。如何寻找“闪光点”,需要学会赏识。教育过程中“学会赏识”的理念来源于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最初是由一个父亲在教育他的聋童女儿中发现和诞生的,逐渐推广到学校教育。主要是针对学习成绩差或后进的学生,尤其是针对在应试教育制度下,被压抑了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处于极其自卑的学生们,从这点上看,赏识教育是对应试教育、抱怨教育乃至惩罚教育的反动,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学会赏识,是以人为本,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相互激发与激励,以赏识为先导,激发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的巨大能力或者是人的良知与自觉性,从而让教育顺理成章地自然发生。学会赏识,是

10、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受教育的过程、是共同成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教育者是要有相当的要求的,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不仅教育者自身要有相当的素养,还要善于发现受教育者的闪光点与实施教育的入口处,善于随时捕捉甚至是创造这样的教育情境,在赏识中,教育便潜移默化地开始发挥其功效了。由此可以发现,赏识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教育者自身的品质,这是一种既能使教育者自身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断地发挥与成长的品质,也能发现和促使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不断从打开接受以至成长、完善的品质。总体上看,赏识教育的实施过程与自身发展是有其阶段性的,第一阶段是先赏后识,以赏为主;第二阶段是以识为主,识而后有赏;第三阶段是

11、赏中有识,识中有赏,赏识交融;第四阶段是即赏即识,即识即赏,无所谓孰先孰后,也无所谓谁主谁辅,完全自由自在的境界。2学会激励,增强内动力有了明确的志向,更重要的是如何激励。“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或状态,是起加强、激发和推动作用,并指导和引导指向目标。简而言之,激励就是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如果没有受到激励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其能力将发挥80-90%。我们传统的激励和奖励大都属于外在激励,它们表现为控制反馈模式,并不唤醒人们的内在激励,它们是通过控制进行激励的,而不是通过唤醒自我和激发自控意识。应给予青年充分而真诚的激励

12、。这里主要推荐四种方法:(1)愿景激励。用愿景做激励,就会触动每一个人。青年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是采取各种方式激发青年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提高他们的期许,并愿为之付出努。要改变过去的教育取舍上强调“我让青年知道什么”、“青年应该知道什么”的教育者本位做法,开始转向既兼顾前者,又突出和强调“青年喜欢什么”、“青年想知道什么”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做法。马克思说:“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一个置身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生命体,在生命的每一时刻,他都正在成为,却又永远尚未成为他能够成为的每个人”。拿破仑曾经说过:“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就是他潜在能力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志当存高远,目标越高,动力越足,部分青年

13、之所以心灵日渐贫瘠、空虚和憔悴,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愿景,没有激情,内心孤寂,所以,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像一支火把一样,去点燃和照亮每一个青年的心灵,充分发掘青年的期待动力,以促使他们勇敢地去追求愿景,追求成功。(2)动机激励。人的动机心理主要包括亲和动机、权力动机和成就动机等,成就动机往往起主导作用。安东尼罗宾说:“唯有以诚挚与无私的襟怀去奉献,才能体验到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真正的成就感”。当前,有很多青年对学业水平要求不高。这种对学业成绩的抱负水平直接反映出青年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强的人,对成功感到骄傲,对失败却不那么沮丧。他们的情绪积极健康,敢于大胆追求,对未来成功希望的估计比较高。而成就动

14、机弱的人则相反,他们对成功没有多大追求,却非常害怕失败,思想负担重,焦虑程度高,心情压抑,对未来成功的希望估计偏低。虽然追求成功和回避失败都能促使人去学习,但在心理上的作用却不同。追求成功使人振奋、积极进取,乐学好学,学习效果也好;回避失败使人忧心忡忡、焦虑压抑、消极被动、怕学厌学,学习的效果也不好。而成就动机也是刻苦和自觉学习的动力。因此,我们应教育青年以学业进步、创业成才为奋斗目标,而不能以成绩、证书为学习目的,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成就动机。(3)爱心激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人类社会最美好的感情,爱心是一切成功最大的秘密,强力能够劈开一块盾牌,甚至毁灭生命,但是,只有爱才具有无与伦比的

15、力量,使人们敞开心扉。著名教育家林崇德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不少青年失望地说,社会对我们总是戴上了各种“有色眼镜”,诸如“成才有色镜”过滤了青年的天性,只剩下成绩和证书;“情感有色镜”过滤了应有的情感交流和心理疏通,只剩下教育絮叨。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想要培养具有爱心的后一代是非常困难的。如何去爱?关键要带有感情,尊重青年,信任青年,引导青年,对青年的每一个进步都表示赞赏。(4)兴趣激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长的一种内动力。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认识他,研究它,这就必然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一个具有广泛而深厚读书兴趣的青年,就能孜孜不倦博览群书,学得广,钻

16、得深。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青年教育的一项责任就是唤起青年的兴趣并发展成热爱。如何激发青年的学习兴趣?首先是用长。按自己的思维长项来寻找自己的学习定位和创造定位。第二是寻弱。分析当前的薄弱环节,从而找到自己学习和创造的突破点。第三是聚焦。贝索是爱因斯坦的朋友,被誉为“相对论的助产士”。他知识渊博、思维敏捷,但是他一辈子也没有什么建树。为什么?因为他兴趣过于分散,没有将知识与能力聚焦。第四是应用。就要求我们不仅在学习某一种知识时,要时刻考虑它最大的价值创造域是什么,而且在学习之前,要考虑到如何从最大需求的角度,去选择最适合学习的领域。3面对挫折,迎难而上当前,青年面临各种压力,积极引导青年化压力为助力,过一个更为充实而美好的精神生活。第一,要引导青年认识生活的意义。心理学家傅兰克(Frank)认为:作为一个人生活的基本要件,即在于了解并坚守生活中的责任,能够对自己和他人负责地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